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西方文明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如东方文明有维护封建等级、重人伦、君主专制、重人治而轻法治的特点,而西方文明推崇商业冒险精神,崇尚个人英雄主义,重科学民主与共和法制等。不过,这种差异最主要体现在东西方思维方式上。东方的思维方式体现为整体思维、循环思维、模糊思维和直觉体悟思维,而西方则是分析思维、直线思维、明晰思维和逻辑推理思维。思维方式尽管不同,但也有融合,作为具有中国文化物态特征的建筑就能体现这一点。正是这种融合才产生了许多中西合璧的建筑,如清代圆明园的西洋楼、开平明楼,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等。其实,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相通之处。如西方三权分立与中国古代五行说中的相生相克思想有着相似之处,老子思想中的“大道废,有仁义”的悖论与西方康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有着某种一致性,西方莱布尼茨的二进制进位法在中国古代《易经》中早有体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与西方印象派绘画的透视技法也有着某种一致性。

东西方文明尽管存在差异,但都强调追求自由、平等、正义,真、善、美。所以从大文化角度看,无论哪种文明,它们的最高境界都是相通的。因此,东西方文明之间可以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一定要克服泱泱大国的“汉唐文化心态”,以科学的态度扬弃百家,为我所用。

人类需要超越意识形态的竞争,促进文明之间的对话、合作,最终实现融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具有东方色彩的“黄色文明”和具有西方色彩的“蓝色文明”不应相互竞争,而应在相互对话与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融合,从而使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整体提升,生成一种新型的、为全球共享的“绿色文明”。

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多种文明的交汇,互补以至融合。在多元文化异彩纷呈的当今世界,东方国家至今尚未形成自己的强势文化,更多地受到欧美文化的冲击而面临着借鉴与整合异质文化的问题。吸收东西方百家文化之长才是最好选择。单方面强调自己的,必然故步自封,裹足不前;但单方面强调外来的,也是不可取的。失去民族性的东西就会浮游无根,产生精神错位,形成思想文化上的空白;完全采用外来的东西也会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头重脚轻。今天,世界已进入大文化时代,看到东西方文化的共性和普世性,并把文化的共性贡献给人类,贡献给未来,才是东西方文明的出路。

(摘编自陈奉林、卢静《探寻文明交融与发展的新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文明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同,如东方重人伦重人治,西方重民主共和。
B.清代、民国时期出现的许多中西合璧的建筑,表明了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但也有相通之处。
C.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需要东西方融合“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共建共享“绿色文明”。
D.东西方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表现,应在超越意识形态竞争的前提下,通过促进对话合作实现融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篇即指出了东西方文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和相通之处。
B.文章论证层层深入,末段再进一层,指出东西方文明在世界大文化时代的出路。
C.文章中事实论据典型、充分,涉及建筑、政治、哲学、数学、绘画等诸多领域。
D.文章辩证说理,既指出东西方文明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分析了二者的相通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西方文明之间能够沟通与交流,是因为二者虽然有差异,但在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
B.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应抛弃“汉唐文化心态”,敞开胸怀,科学吸收东西方百家文化之长。
C.面对当今世界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东方国家要做到既强调自己的,也强调外来的。
D.东西方文明个性与共性并存,我们应当淡化个性,贡献共性促融合,以构建新型人类文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3 08: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面“壁”自视

潘 飞

①从物质形态来看,“壁”是砖的累积物,但在某些特有的情境里,它却是话语和情感流泻的媒介。比如,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修行长达九年,一言不发,出洞时奇迹般地把自己的影子留在了墙壁上。他在《入道四行观》中将此举喻为“凝住壁观”,意在提醒人们遇到一切境界,心无贪爱取舍,不生烦恼嗔恨。这一点足以被新近出版的《壁上观:细读山西古代壁画》所证:死硬的“壁”生发出镜照功能,供人观视自我,感受“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的艺术氛围。在壁画总量已达上万平方米的“佛国圣地”——中国文物大省山西的那一千余座大小不等的庙宇中,古代的画工在墙壁上作画,将信仰、敬畏、崇拜、祈祷等精神内涵付诸于笔下,镌刻于墙上,从而令内心所想固凝为永恒之态,便应和了此意。

②普通人往往遇壁则返,但壁画的作画者却将其加以时空层面的延长,比如,墓室壁画、佛教经变画将苦短、有限的人世,向极乐世界、永生永世无限拉长,墙壁仿佛被打通,洞窟穹顶仿佛是对“升天之路”的模拟和神化,冥土之旅亦是人生行路的伸展,生界与死界、此岸和彼岸只有一墙之隔。故而,“壁”以及壁上之画实现了人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壁上作画,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完成的对生命的特有的感知和开拓。

③壁画建构的时空总是多维的、现实与非现实同在、逻辑和非逻辑共存、画面和环境互生的——从时间性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竟可以同在于一个画面里,这便脱离了架上绘画片断性、瞬间性的局限;从空间性来说,三维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等组合在一起,是对作画者内心结构的拓展和深化,是不受现实拘囿的想像力驰骋的原野,外在地显现着心象时空的内在张力。同时,审美主客体即作画、赏画者之间的距离也荡然无存,功利欲望的束缚灰飞烟灭,审美体验最终超以象外,化入海德格尔所言的恬然澄明之境。如果追溯传统,不难发现,壁画依然延续了中国绘画的空间意识,体现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品格,追求的仍是主客体的契合和突破具体时空的局限,营构表现生命意识和宇宙精神的感性空间。

④与架上作画不同,壁画的作画者与其说是面壁而画,不如说是在完成“笔随心走”“象随意生”的自我传播——他们依照内心的感受、反思,在理解“粉本”和“义理”的基础上欣然运笔,重新加以演绎。体现在技术层面,就是画工总是以生物的眼光观照自然万物,以生命体会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因此,手中画笔俨然就是他们的唇舌、口齿,尽言其内心的通阔与敞亮。

⑤壁画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物化”形态,图式亦不过是以情为桥,将作画者对于生命精神的感知,丝丝入扣地输送给后世的人们;他们仿佛把热气腾腾的情感植入一面面冰冷的墙土中,令其有了血肉、呼吸、脉动以及蓬勃的生气,以至于哪怕千年之后,赏画者的心也能穿透厚厚的墙壁以及历史烟云,与作画者对话、交织与共鸣。壁画要呈现的,“不仅是画,而应是一切”,画里的时空的绵延或顿挫,无不意蕴着画工的心智和情感,这导致画中的内容由具体的物象,发展到所思所想,最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抽象。壁画总是用“符号”构建、编码着不同于创作者生活的世界——符号世界,这种“符号”又最终架构出严肃、庄重、神秘、欢快等“意义”,比如,宗教画以佛的宏大与包容、俗界的色相之美感化众生,使其获得审美满足时,心灵也得以升华。由于抽象、晦涩的经典义理被形象化,加之洞窟的朦胧光线和摇曳灯光也参与到这场“造境”的运动中,信众于半虚半实的幻觉里,感受佛法的庄严、神圣和温馨。到了当下,壁面脱离宗教,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像力终究从神性、法性、天堂、净土的云烟中,恢复原本所依据的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现代人最高的心灵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词“这一点”在文中是指     
【小题2】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3】下列对第③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壁画建构的时空错综复杂难以捉摸。
B. 壁画要求作画者内心结构有空间性。
C. 壁画体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转化。
D. 壁画创作体现了民族独特思维方式。
【小题4】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第⑤段举“宗教画”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接说明了壁画以“符号”构建别于现实生活的世界。
B. 用来证明壁画借助“符号”最终架构严肃神秘等意义。
C. 表明宗教壁画借助“符号”、色相造境来教化芸芸众生。
D. 与当下形成对比进而凸显艺术脱离宗教后获更广空间。
【小题6】文章结尾部分谈到“到了当下,壁画如何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空间”这一问题,请对此作简要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小题
告 别
崔砚君  
一个人如果能见到对自己的吊唁或追悼那该多快慰啊!魏贤踏着月光回家的时候这么想。
10分钟以前,在铁道边,他遇上了本村的全福,并叫了他一声。那小子惊诧而恐惧的神态使魏贤感到惊奇!全福战战兢兢地说了句:“你不是死了吗?家里正闹呢。”就匆匆攀上了火车,留给他一个比活见鬼更害怕的眼神。“我活着,你怕什么?”魏贤颇不以为然。
他是半月以前同丝织厂的采购员出差,在千里之外的异乡遭遇了洪水,他们都被卷进旋涡,冲散了。采购员水性好,无疑是逃生了,回来为他报了丧。然而他并没有死,两个船夫救了他。
家里正怎样闹呢?媳妇和孩子们哭死哭活?可能。朋友、同事,会用沉痛的哀悼和隆重的葬礼告慰死者的。来的人很多,挤满了屋子、院子。院子虽然宽绰,摆花圈要占去很大一片地方。这使他感到欣慰。尽管他当民兵连长的时候违反过政策,他还是有威望的。如今他成了社办企业的负责人,交际面大了,人们对待他的死也还会尽心的。全福说“家里正闹呢”,恐怕是少说了一个“热”字,这小子有点“二百五”,像他爹。他爹太倔了。那年自己带着民兵要刨他家房后面的槐树,老头子急了,扒光了膀子搂着槐树骂街,骂他这个民兵连长是土匪。他叫人把老头子捆起来,挨村批斗。想到这些,魏贤突然感到心上压了块石头,这些人是要痛恨我的呀!听到我的死讯,怕是高兴坏了。
村里很静,地上铺满了树和房的阴影,月亮显得高远了。他推开家门,院落里的情景,使他想到已经开过了追悼会。他有点惋惜,在门口站了一会,缓缓地向深处走去。他这才看到了一盏油灯,一些花圈摆在摇曳着的油灯前面,为他默哀。倏地,他看到了自己——摆在桌上、披着黑纱、夹在镜框里的一张照片。似乎刮来一阵凉风,他觉得有些冷,打了个寒战。顷刻间他想到了许多事情,生与死,善与恶,过去与现在……他的脸,他的流通着血液、交织着神经的脸抽搐了几下,从心底发出一声叹息。
北屋里嘤嘤的哭泣声,是她媳妇;东屋里小声争吵,是他的3个孩子。北屋里似乎挤着不少妇女,不断有人说话。“想开点吧,哭也哭不活啦!”“是啊,孩子们都大了,能不管你?再说还有乡亲们,有什么事你找我……”女人们的声音,声音好熟,又有点陌生。东屋里似乎人更多,大家七嘴八舌的。突然,有人捶了一下桌子,接着爆发了一声吼叫:“不商量商量怎么抚养你妈,就想着分财产,像什么话!”是全福他爹!这种声音和气势与当年搂着槐树骂街的时候一样,现在听来却使他震颤,使他惶恐。
他没有勇气走进屋去,站在自己的“遗像”前面,悄悄地流下了眼泪,仿佛同过去的自己告别……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福并没有说错话,他话里的那个“闹”字,与魏贤理解的“热闹”的“闹”,并非一个意思。
B.小说着力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主要人物——自私的魏贤与善良的全福爹,目的就是告诫人们,活着要与人为善,不能与人为敌,否则死了也不得安宁。
C.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主要人物不少,有魏贤、全福、全福爹、魏贤媳妇和儿子、乡亲们等,作者对他们进行了生动地描写,使人物具体可感。
D.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通过日常的琐事,表现人性中的善良,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小题2】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魏贤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不少成功之处,请从情节的设计角度进行分析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都,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城市,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谓。在我国古代又有都城、都下、京师、京华、帝京等多种称呼,1927年以来则习惯称为首都。虽然在我国“首都”这一名称出现较晚,但对国家都城的建设和经营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具体而言,中国古代核心的首都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都城应位于“天下之中”,是中国古代首都观的基本内容。按照《周礼》的说法,天下之中所在地,就是夏至时八尺之表影长为一尺五寸的地方。因为天地合于此,四时交于此,阴阳和于此,为百物阜安之地,所以最适合建为国都。史载周成王打算将都城迁到洛邑,对此,周公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建都于天下之中,居中而治,是中国古代政治秩序的核心原则和历史传统。后来的王朝虽然各有其都,但总是将其宣称为天下之中并努力将其营造为天下之中。比如明清时期分别在北京城外南、北、东、西四个方向上修建改建了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作为郊祀的场所,通过四郊的确定将北京城置于“中央”的位置,进一步突显了天下之中的地位。

象天法地、象天设都成为营建国都时的一个重要法则。根据《吴越春秋》的记载,伍子胥在修筑吴国都城阖闾大城和范蠡修建越国宫城时均已采取象天法地、象天设都的法则,秦都咸阳、汉都长安也都按天象布局。象天设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象征着国都和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同时也包含着对德治天下的期待。诚如孔子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首都不仅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也成为汇聚多种礼仪场所的祭祀重地。《周礼》提到营建国都的理想模式时也说一定要有祭祀场所,即“左祖右社”。从实际情况来看,秦朝及西汉中前期以前,祭祀场所并不集中在都城,而是分布在广泛的区域,皇帝需要长途巡行才能完成祭祀活动。汉成帝初年,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提出应当重视都城在国家祭祀中的地位,于是在长安南北郊营建了祭祀天地的场所。这种将最重要的祭祀场所集中于国都的做法,大大提升了都城在国家祭祀制度中的地位,首都的神圣性和特殊性得到进一步的塑造和彰显。

首都是对于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首善之区。在古人的心目中,国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祭祀中心、军事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对于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具有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的首善之区。明代梁潜说:“京师首善之地,万国之表。”这里的首善,一方面指最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尤其是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方面达到一种比其他地方都要良好的状态;另一方面也是指首先好,即国都在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建设方面走在其他地方的前面。为此,古人特别强调应该率先厘正国都的风俗,提升国都的道德水平,使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选址于天下之中,象天设都,京师为祭祀重地、首善之区等构成了中国古代首都观的重要内容,其中既突出和塑造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与威望,也体现着古人对中正和谐的崇尚,对首善有序的追求。

(摘编自张勃《中国古代的“首都”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都和京师等称呼,都是我国古代对国家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谓。
B.从周朝开始的历代王朝,都是居中而治,把都城建在公认的天下之中所在地。
C.象天设都,是指都城的空间布局是模仿天象安排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D.国都一定是历朝在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建设方面走在其他地方前面的城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介绍历史上都城的称谓,然后自然引出下文对中国古代核心的首都观的论述。
B.文章第二段借明清时期北京城确定四郊的例子,说明都城都选址于天下之中。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具体有力、多角度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核心的首都观。
D.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四个方面论述中国古代的首都观,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周礼》主张都城应位于“天下之中”,所以周成王打算将都城迁到洛邑。
B.象天设都既象征国都和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也包含着对德治天下的期待。
C.西汉中前期以前,祭祀场所没有集中于国都,所以不方便皇帝的祭祀活动。
D.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应成为对于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有示范作用的首善之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电影市场空前活跃,电影票房总收入增长迅速。

国内电影票房收入情况及预测

我国电影基础设施建设也突飞猛进。截至2016 年底,全国共有电影银幕数量41179块,是2012 年的2.14 倍,使我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电影银幕拥有量最高的国家。

(摘编自《中国电影产业正在升级换代 市场走向规范发展》)

材料二:

“十二五”时期是包括电影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最好的时期。2016 年中国的文化消费进入一个攀升阶段,消费需求由模仿型向个性化多元化消费转型。资本市场非常活跃,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14 年、2015 年资本市场关注最多的领域就是影视传媒、游戏动漫、教育培训等。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产业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法制化步伐在加快。可以说,中国的文化管理正在经历着由行政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转型,这个转变对未来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祁述裕《重视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

材料三:

和高速增长的前几年相比,2016 年电影行业除了增幅等数字上的变化之外,也没有出现“爆款”的国产电影,曾经被捧上天的IP 改编影片,经历了从高空跌落至尘埃的过程。

电影制片人安晓芬认为这与“创作大小年”相关:“一部好的作品,最快需要两三年的开发、沉淀和培育,才能制作上市。”业内人士还认为,这是电商票补退潮后的市场容量的真实展现。去年正值各大电商建立票务平台的旺季,9.9 元烧钱式票补带动了电影消费。到了今年,电商票务平台格局已定,票价恢复到了正常的40 多元。一些习惯了9.9 元的电影观众,在选择电影时就会更加谨慎。

(摘编自《2016 中国电影行业高增长时代终结 缺乏爆款IP 崩盘》)

材料四:

《湄公河行动》《战狼2》这些传播正能量、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国产优秀影片反映了我国电影创作的提升和进步,也反映出我国电影正在形成“多样化、多品种、多类型”的创作格局。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还认为,“中国电影不仅要满足观影人群差异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还应与中国观众建立了更加紧密、良性互动的关系。”优质的作品创作离不开优质人才的培养。在国家多种措施的推动下,我国电影行业培养出了一大批新导演、新编剧、新演员、新制片人。这些新鲜的面孔,不断为行业注入生机与活力,推动国电影事业的日新月异。

为规范电影产业发展和市场秩序,今年3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该法案对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与提炼,并以法律的形式为未来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路径规划,意味着我国电影将在更加规范化、法治化的环境中迎来新的机遇。

(摘编自《中国电影产业正在升级换代 市场走向规范发展》)

【小题1】下列对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猛,电影票房收入持续增长,影视传播受到资本市场关注,全国票房总收入预计还会增长。
B.我国电影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截至2016 年底,全国电影银幕数量比2012 年增加了2.14 倍,位列全球第一。
C.我国电影产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与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由模仿型向个性化多元化的转型有着一定关联。
D.我国目前的电影产业,也存在着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的情况,依法管理能规范电影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2012 年—2016 年,全国银幕数量的增加,与全国电影票房总量的增加成正比,与全国电影票房增长率成反比。
B.包括电影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C.国产电影中“爆款”影片的缺乏,IP 改编影片的崩盘,终结了票房的高增长时代,还将影响着未来几年票房的增长率。
D.电影创作也存在着“创作大小年”的情况,一部好的电影作品至少需要两三年的开发、沉淀和培育,才能制作上市。
E.电商票务平台的营销策略,带动了电影消费,扩大了市场容量,恢复正常票价后,观众在观影时都会谨慎选择。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电影产业继续更好地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 、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其笔下的“柳”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象征,可见柳这一意象在古诗中有着丰富的情感意蕴。
D.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成为了隐者的象征,总寄寓着隐逸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