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力量

①眼下,“文化”成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还有深化、推动、繁荣文化的目标,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有人说,现在的中国人讲实惠、重功利,不买书(烹调、股票、考试参考书除外),不看戏剧(电视剧除外),不听音乐会(红歌除外),不欣赏舞蹈(公共空地上锻炼身体的“群舞”除外)。一句话,对文化不感兴趣。我不太同意这种看法。前面提到的那些“除外”也都是文化,中国不是没有文化,只是看得见的似乎都是“大众文化”。

②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实用:娱乐、消遣、调剂劳累,或者用时兴的话来说是“振奋精神”(抽烟、喝酒也可以振奋精神,也是一种“文化”)。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深化、推动、繁荣的目标,对于大众文化应该说是已经达到了。

③不仅政府和商家在为此共同努力,连高等学府也加入进来。比如,最近网上很红火的“化学歌”就是一个例子。歌中唱道,“化学究竟是什么,化学就是你!化学究竟为什么,化学为了我!……父母生下的你我,是化学过程的结果。你我的消化系统,是化学过程的场所。”££是把化学元素周期表编成歌,至少还得有初中化学知识的人才能唱,£北大的“化学歌”,££有嘴巴,有肠胃消化体验的人都能唱,还需要怎么个推动呢?

④真正需要深化、推动的,是文化对国民的心灵教育。这并不是什么新点子,而是人类自古以来为什么看重文化的原因。两千多年前,希腊人的教育目标就已经是培养“有文化”的,也就是完整的人了。希腊文化推崇自由教育(全面的人文教育)。希腊化时代,希腊教育传到罗马,罗马人注重的是实用教育,虽然后来学校里也开设文法、修辞、演说的课程,但只是技能而非希腊人所看重的那种文化。

⑤希腊文化注重人的心灵和公民精神。例如:希腊人的“文法教育”不是今天语文课上教的语法、句法,而是______、______和______。这三项都是心灵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或知识——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积累可以用来换取金钱的知识,而是帮助形成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和人格品德。

⑥希腊人认为,诗人是伟大的老师。希腊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哲学家斯特拉伯(Strabo)说:“古代人相信,诗是一种初级哲学,能从小打动我们,带领我们走进生活,培育我们的品格、感情、行为,并从中得到快乐。……这就是为什么希腊用诗来开始年轻人的教育,不只是打动他们,而且是训练他们。”

⑦希腊人相信,音乐对人的道德、心灵,甚至肉体都能产生好的教化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在教育中加以重视。与此同时,体操教育也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健康的身体才会接受头脑的支配和指挥。苏格拉底说:“似乎确实很难找到比我们早已发现的那种教育更加好的了。这种教育便是用体操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会产生内心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就产生身体的健康”。音乐和体操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人的高尚心灵。

⑧文化的教育还是培养公民精神和品格所不可缺少的。因此,音乐和体操教育应该同时相互协调地进行,使学习兼有好的品质以避免因单一而走向极端。“孩子们如果从一开始做游戏起就能借助于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这种守法精神又反过来反对不法的娱乐,那么这种守法精神就会处处支配着孩子们的行为,令他们健康生长。国家一旦发生任何变革,他们就会起来恢复固有的秩序”。体操也是一样,身体健康的公民才能“在心灵上意气奋发”成为国家的“护卫者”。

⑨有了火红激情的“文革”的经验教训,又经历过1980年代的“文化热”,今天人们对文化的态度似乎呈现出一种平和与静观其变的态度,至少没有 热情迸发的迹象。冷静地思考一下为什么发展变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比较成熟的表现。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而……只要……
B.即使……可……只有……
C.虽然……但……因为……
D.由于……而……只要……
【小题2】第③段作者举“最近网上很红的的‘化学歌’”的例子的用意是______
【小题3】第④段中的“那种文化”具体指的是______
【小题4】根据文意,填入第⑤段空格的三个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头部分表明中国人不是没有文化,而是缺少能让大众真正娱乐消遣,调剂劳累的文化。
B.作者认为,希腊人的“文化教育“不如今天语文课能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
C.人类自古以来就看重文化,两千多年前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教育就是最好的证明。
D.文化教育可以使孩子养成守法精神,这种守法精神还会处处支配着孩子的行为。
【小题6】纵观全文,作者认为文化的教育力量体现在那些方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4 08:0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演变,也是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在原始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力量。在农业社会,人们顺应自然,基本上靠天吃饭。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们开始利用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激化了人和自然的矛盾。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进一步深化了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人们逐渐意识到,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文明,这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绿色文明,凝结了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与农业文明强调顺应自然、工业文明热衷于征服自然不同,生态文明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仲舒天人合一观点认为,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与大自然要和平共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绿色发展的目的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即经济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增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二是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其实质是使资源环境可持续成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要让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增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这需要从加法和减法两个方面努力。所谓加法,就是寻求绿色发展导向的经济增长新动力,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改善;所谓减法,是指经济增长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环境负荷。
其次,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要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自然生产力。当前在我国不少地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有的地区为了确保绿水青山,产业发展受到环境的限制,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也有的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降低环境规制的门槛,吸引了一些环境污染型产业。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有些地方担心环保限产等措施会增加企业成本,影响经济增长。由此可见,绿水青山并不能自动成为金山银山。推动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必须解决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目标冲突:一是要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二是要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摘编自石敏俊《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不同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这与特定社会条件下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
B.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生态文明强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绿色文明。
C.传统文化中天人合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对现阶段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D.要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发展好经济的同时,使资源环境不受影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演变后,阐述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B.文章在论述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时,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层次清晰。
C.文章以绿色发展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立论前提,联系古今对中心论题展开有效论证。
D.文章最后从宏观角度,为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的矛盾指明了化解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又推动着历史上不同发展理念的演变。
B.上世纪90年代通过的《21世纪议程》深化了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生态文明理念由此得以确立,
C.从老子、庄子到董仲舒,无一例外把天人合一思想作为自己的基本思想,强调人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D.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并不意味着可因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经济增长,也不能只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环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美术研究者是沟通当下与历史的重要枢纽。这样说,不但是提醒研究者不能闭门造车,更是希望在中国更深刻地参与未来世界格局、更频繁地面对各种新事物冲击时,研完者能够不轻易随世界“热风”摇摆,持守学术自律,在尊重中国艺术生成和演进规律的前提下,对新事物、新方法进行过滤、转化后再生成研究成果。

②当下,在庞大的“地球村”中,人类的生活正在日趋同质化甚至单一化,这股强大的力量正在慢慢消解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我们常担忧文化不再“纯正”,更不想看到人类文明失去活力,一张面孔。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几千年,正是由于其对各种文明、各种艺术形态兼容并包、化为己用。比如唐代都城长安,各种艺术形式在此生成、交汇、流转,但凭借唐代文明强大的消化、整合能力,最终成就了唐代艺术的独创精神和永恒魅力。这种能力依然是未来中国艺术发展所需要的。21世纪,世界的目光将不断聚焦中国,各种优势资源也将纷至沓来、交汇融通。在这样一种新常态中,中国美术研究将承担更为艰巨的责任,即海纳百川后孕育并壮大中国美术独特的闪光点,让它在人类文明谱系中持续发光。所以,我们更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美术在中国情境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中国美术在生成中国文化独特性中的重要作用,使中国文化的特质不被世界文明同质化浪潮所消解。

③与世界文明同质化趋势相伴的,是人类文明数据化的浪潮。可以说,从古至今人类文明发展从未离开过对数据的获得和使用,通过持续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将知识建构成学科, 人类为理解自身和世界搭筑认知框架。未来,“数据”将指向更为庞杂丰富、维度多样、全面完备的信息综合体,也会影响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因此,未来的美术研究也必然与“数据”的搜集和使用息息相关。此外,与美术相关的领域和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同步产出,使用于美术研究的大量多维度数据沉淀在未来成为可能,美术研究也将跨入全新模式。未来美术研究者的性质或许会发生深刻变革:美术研究将从学者个人演变为研究团队,从专业领域的“单打独斗”演变为吸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人才精密合作后推出的“组合拳”。这样的研究团队中将不仅包括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甚至还会引入计算机专家和数据处理专家,这可能就是数据时代赋予美术研究的新契机和新挑战。

④自律,是一种觉知后的自我约束,是理性踏实的践行,也是重构的前提。未来,中国美术研究需要不断对自身价值进行内省与观照,美术研究者应始终站在中国的时代情境中,重新认识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美术是什么样的,怎样去守护中国美术的独特价值,如何让美术的创造活力滋养中国文化。

(摘自孟繁玮《持守学术自律》,《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3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生活日趋同质化正在逐渐消解各类文明的独特光辉,如果任其自由发展,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的活力便会受到影响。
B.面对各种优势资源蜂拥而至的新常态,中国美术研究者要立足国情,兼容并蓄,化为己用,打造中国美术独特艺术品质。
C.数据化浪潮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数据获得量越多,人类对自身与世界的认知就越深入,人类文明发展就越迅速。
D.如何有效地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如何加强与其他学科人才的精密合作,是未来美术研究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中心观点,然后从两方面详加阐述,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明方向。
B.文章以唐代文明为例,说明中华文明强大的消化、整合能力成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
C.第②③两段,分别分析了世界文明同质化带来的担忧和人类文明数据化带来的影响。
D.文章对美术研究提出持守学术自律要求,借此对其他中国文化研究提出了相同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持守学术自律,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随波逐流,应当在尊重本民族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吸取世界其他文化精华。
B.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而强大的文化品质足以化解当下世界文明同质化带来的侵袭。
C.中国美术在生成中国文化独特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其主体地位一旦被动摇,中国文化特质就将被世界文明同质化浪潮消解。
D.世界文明同质化趋势引发的新一轮数据化的浪潮,将使信息综合体更丰富、多样、全面,不断推动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转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1)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宇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宇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2)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冒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3)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4)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5)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 
(6)感此,提倡简练为丈,重议文章繫简得失这个老题日,也许并不算得多余。 
(有删改)
【小题1】结合文章1-3节文字,简要概括“简馆”“繁笔”的具体含义。
【小题2】文章第4节,作者引用刘勰和顾炎武的话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概括文章第5节的论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