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力量

①眼下,“文化”成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还有深化、推动、繁荣文化的目标,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有人说,现在的中国人讲实惠、重功利,不买书(烹调、股票、考试参考书除外),不看戏剧(电视剧除外),不听音乐会(红歌除外),不欣赏舞蹈(公共空地上锻炼身体的“群舞”除外)。一句话,对文化不感兴趣。我不太同意这种看法。前面提到的那些“除外”也都是文化,中国不是没有文化,只是看得见的似乎都是“大众文化”。

②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实用:娱乐、消遣、调剂劳累,或者用时兴的话来说是“振奋精神”(抽烟、喝酒也可以振奋精神,也是一种“文化”)。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深化、推动、繁荣的目标,对于大众文化应该说是已经达到了。

③不仅政府和商家在为此共同努力,连高等学府也加入进来。比如,最近网上很红火的“化学歌”就是一个例子。歌中唱道,“化学究竟是什么,化学就是你!化学究竟为什么,化学为了我!……父母生下的你我,是化学过程的结果。你我的消化系统,是化学过程的场所。”££是把化学元素周期表编成歌,至少还得有初中化学知识的人才能唱,£北大的“化学歌”,££有嘴巴,有肠胃消化体验的人都能唱,还需要怎么个推动呢?

④真正需要深化、推动的,是文化对国民的心灵教育。这并不是什么新点子,而是人类自古以来为什么看重文化的原因。两千多年前,希腊人的教育目标就已经是培养“有文化”的,也就是完整的人了。希腊文化推崇自由教育(全面的人文教育)。希腊化时代,希腊教育传到罗马,罗马人注重的是实用教育,虽然后来学校里也开设文法、修辞、演说的课程,但只是技能而非希腊人所看重的那种文化。

⑤希腊文化注重人的心灵和公民精神。例如:希腊人的“文法教育”不是今天语文课上教的语法、句法,而是______、______和______。这三项都是心灵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或知识——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积累可以用来换取金钱的知识,而是帮助形成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和人格品德。

⑥希腊人认为,诗人是伟大的老师。希腊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哲学家斯特拉伯(Strabo)说:“古代人相信,诗是一种初级哲学,能从小打动我们,带领我们走进生活,培育我们的品格、感情、行为,并从中得到快乐。……这就是为什么希腊用诗来开始年轻人的教育,不只是打动他们,而且是训练他们。”

⑦希腊人相信,音乐对人的道德、心灵,甚至肉体都能产生好的教化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在教育中加以重视。与此同时,体操教育也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健康的身体才会接受头脑的支配和指挥。苏格拉底说:“似乎确实很难找到比我们早已发现的那种教育更加好的了。这种教育便是用体操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会产生内心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就产生身体的健康”。音乐和体操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人的高尚心灵。

⑧文化的教育还是培养公民精神和品格所不可缺少的。因此,音乐和体操教育应该同时相互协调地进行,使学习兼有好的品质以避免因单一而走向极端。“孩子们如果从一开始做游戏起就能借助于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这种守法精神又反过来反对不法的娱乐,那么这种守法精神就会处处支配着孩子们的行为,令他们健康生长。国家一旦发生任何变革,他们就会起来恢复固有的秩序”。体操也是一样,身体健康的公民才能“在心灵上意气奋发”成为国家的“护卫者”。

⑨有了火红激情的“文革”的经验教训,又经历过1980年代的“文化热”,今天人们对文化的态度似乎呈现出一种平和与静观其变的态度,至少没有 热情迸发的迹象。冷静地思考一下为什么发展变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比较成熟的表现。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而……只要……
B.即使……可……只有……
C.虽然……但……因为……
D.由于……而……只要……
【小题2】第③段作者举“最近网上很红的的‘化学歌’”的例子的用意是______
【小题3】第④段中的“那种文化”具体指的是______
【小题4】根据文意,填入第⑤段空格的三个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头部分表明中国人不是没有文化,而是缺少能让大众真正娱乐消遣,调剂劳累的文化。
B.作者认为,希腊人的“文化教育“不如今天语文课能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
C.人类自古以来就看重文化,两千多年前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教育就是最好的证明。
D.文化教育可以使孩子养成守法精神,这种守法精神还会处处支配着孩子的行为。
【小题6】纵观全文,作者认为文化的教育力量体现在那些方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4 08:0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本报记者徐瑞哲)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百年语文”走到当下,有什么教得太多了,又有什么教得太少了?昨天,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的首届语文教育论坛在华东师大落幕,不少名家一针见血、针砭时弊。
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但绝不同于美术课。有时,借助视图的“帮助”,反而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如今,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与其他科目一样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表示,滥用多媒体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他发现,有些中学语文课堂已经不用黑板,只靠多媒体屏幕上课。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全是下载拼凑而成的。他认为,这样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另一方面,语文课少了一个重要的口语教育功能。与外语课相比,语文课几乎与口语表达训练没什么关系,在“听说读写”中嘴巴似乎最用不上。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上海等地的外语科目考试都加入了听说测试。而语文科目考试从来都是笔试,“既然高考不考,就几乎没人关注语文也应当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表示,眼下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明星等“头面人物”,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似乎离开讲稿就不会讲话。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与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与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有关,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2014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07版)

材料二:3月28日上午,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主任孙连成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的老师、部分家长做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报告。
当天的报告会上,一直致力于中美基础教育领域交流工作的孙连成一再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过相信在2017年高考改革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孙连成说。
孙连成介绍说,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第一科大家知道肯定是数学,第二科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说是语文,对,那第三科呢?我告诉你还是语文。美国高考有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
再看看美国小学的课程表。相当于我们语文课的英文课,一年级
“我曾做过统计,美国人对母语教学的时间一周是950分钟,我们多少?拿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的清华附小来说是320分钟。”孙连成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排在各科之首,“因为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有再多的思想也没有用,你需要语言的表达。”他说。 孙连成分析说,起始于2017年高考的这轮改革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
“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比如对母语的重视,比如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孙连成说,在中国,学校不能给学生们更多的空间,因为有些课程体系课表是由教育部门决定的。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数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语文一定要重视。
他介绍,美国学校的课程种类少,但注重演讲和辩论以及小组学习,尤其强调细致观察。老师会经常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幅图或者一个画面,然后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

(长春广播2015年3月29日,有改动)

材料三:中考总分相同,优先比较语文成绩。日前,北京市教委详细解读中考招生政策,这一条特别引人关注。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语文、外语,今年则将语文调到首位。从“更注重数学成绩”调整为“更注重语文成绩”的导向,值得点赞。
人是传播的动物,语言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语文是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科学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确重要。因为,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借助语文的力量,在语文上多下点功夫没有亏吃。从这些意义上说希望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重视语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语文素养,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但在中考时不吃亏,更有益长远。

(摘自2015年3月25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何怀宏说自己曾做过一次试验,让孩子朗读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本,结果40多分钟就读完了。“作为母语的中文,整整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一本课本,每天几堂语文课,回来还有课后作业,就翻来覆去学这点东西,考试还不怎样,真是觉得太奇怪了。”何怀宏说,他认为只有大量阅读好书和勤于写作才是培养好的语言能力的关键,而好的语言能力则又是好的思考乃至好的创意的关键。

(摘自2015年4月1日腾讯教育)

【小题1】新闻材料就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下列对其有关名家观点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不同于美术课,借助视图 “帮助”,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
B.中小学语文课堂滥用多媒体而不用黑板上课,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重要的语感也被放弃了。
C.语文教育专家认为,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和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使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很大程度抑制。
D.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美国人把母语教学排在各科之首。
E.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对母语的重视,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
【小题2】针对材料中提到的当前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予以解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黑白摄影是理性的、有语言的、有意识形态的等;彩色摄影只是感官的、感性的感受,会破坏掉摄影好不容易确立起来的艺术地位。新彩色摄影的观念扭转了这一认识,让人们发现色彩摄影是有语言的,是可以引发人们思考的。以威廉·艾格斯顿为代表的摄影家“赋子色彩 以生命”,通过色彩来表现摄影家心目中的色彩,表现“有色彩的世界”。以威廉·艾格斯顿的摄影作品《红屋顶》为例:红色的屋頂墙壁像是鲜红的血液,由中心散开向外延伸的电线像是经脉在汲取养分,作为视点的电灯明亮又突兀。摄影家威廉·艾格斯顿用鲜艳与冷峻的色彩表现了美国战后丰裕的现实社会的寂寞与空虚,通过色彩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

②在黑白摄影时期,大多数人不会关心色彩在画面里扮演什么角色,因为黑白抹杀了更多细节。现实世界是有色彩的,生活同样也是有色彩的,但是不被人们注意到,甚至不被人们意识到。新彩色影的摄影家们要表现的是“有色彩”的现实世界。对新彩色摄影而言,有色彩的照片并不只是一种结果。他们对色彩本身并不感兴趣,其目的在于以色彩表现生活,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当他表现某些事物、场景的时候,那些色彩正好突出了他对被摄事物的理解《推车少年》中,威廉·艾格斯顿拍摄的在金色光线中摆弄超市手推车的少年,阳光照射在脸上,整个画面温暖又明亮。在普通人看来,只是一张彩色的照片,但在艾格斯顿的眼中,少年就是金色的青春,阳光向上的少年和金色的光线正好突出了其对青春的理解。

③新彩色摄影将色彩作为摄影表现的主要部分,和光线、构图、形态一起构成照片的整体感。在艾格斯顿的作品中,色彩对照片的整体视觉效果发挥了主要的作用。看似刻意地展现色彩,但是在他自己眼里只不过是在忠实地记录现实。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人崇尚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以黑白为经典。以威廉·艾格斯顿为首的新彩色摄影家们思考尝试的摄影方式对整体摄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画面中的光线、空间和色彩等都可以是主体,摄影也不仅仅是捕捉瞬间和完美的形态。

④新彩色摄影概念的提出顺应了技术进步的同时,让摄影家们意识到彩色对摄影表现的新的可能性。乔尔·迈耶罗维茨探索光线对色彩的的影响,他的《菜特角》用彩色拍摄清晨和日暮时分的海边,思考光线与彩色的关系,构成了新的思考空间。

(摘自《美术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威廉·艾格斯顿为代表的摄影家以色彩为载体,赋予色彩以生命,展现摄影家心中的色彩。
B.黑白摄影中颜色不起任何作用因为黑白抹杀了很多细节,但不能否认黑白摄影是有语言的。
C.艾格斯顿的作品处在摄影的新阶段,所以作品中色彩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和光线等浑然一体。
D.新彩色摄影展示了新时代的技术进步,加强了色彩对感官的刺激,但影响了摄影的艺术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以以威廉·艾格斯顿为代表的摄影为例,对有语言的、引人思考的新色彩摄影进行论述。
B.第一段将黑白摄影、传统彩色摄影、新彩色摄影进行对比,论述了摄影家用色彩表达对现实的理解。
C.第二段中理论分析和事实论据相结合,摄影作品《推车少年》论证了以色彩表现生活这一观点。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先介绍新色彩摄影的地位,再分析其特点,最后突出其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彩色摄影与其他摄影方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其能够利用色彩,并将感性感受与理性思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B.摄影家威廉·艾格斯顿曾用多元色彩表达了对战后美国社会的认识,通过色彩表现了社会的寂寞、空虚。
C.威廉·艾格斯顿等新彩色摄影家们对摄影方式进行思考尝试,让光线、空间、色彩等都可以成为画面主体。
D.《莱特角》有效地处理光线与色彩的关系,用彩色记录了清晨和日暮时海边情景,构成了新的思考空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央视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彻底火了。它一改往日博物馆严肃权威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引入诸多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普通观众对博物馆、对文物、对节目背后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的关注。
但博物馆作为承载着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年轻的互联网时代,既要与颇受欢迎的娱乐产业竞争,又要保证它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却依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在强调要塑造民族的文化自信的背景之下,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国家宝藏》也成了央视和最具传统文化精神的博物馆的一场联姻。国家级博物馆背后代表着一种国家和民族身份的认同,这种强调中华文化强盛和引导民族自豪感的设置可以在节目中多处看到。
(节选自《<国家宝藏>火爆背后,博物馆与综艺娱乐》,《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期)
材料二:
“文物海选”的过程并不轻松,而编剧将文物转化成有趣的故事,由明星表演,还原文物“前世传奇”的段落,则代表着节目组希望成为博物馆“讲解器”的初衷。
“基于史实合理虚构”的剧本,是由编剧组和专家顾问团共同完成的。曾经操作过历史类真人秀电视节目《咱们穿越吧》的编剧团队负责撰写剧本,顾问专家团则负责提出建议并“挑错”。顾问专家团与传统的文博、历史、考古学研究者不同,他们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又知道怎么吸引年轻网民的注意力。
《国家宝藏》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都是“90后”,在博物馆领域,还必须谨慎回避影响观众准确认知、理解知识的娱乐手法。
(节选自凤凰网《如何解读<国家宝藏>》)
材料三:
更核心的,是节目中的创新意识,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势。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其实,《国家宝藏》的火,勿宁说是国人的一种告白:富足了,向文化之心日炽,就看咱文化人有没有好东西拿出来。眼下,我们愿意排起长龙,只为片刻的精神享受。从上海中国馆蜿蜒的“世博长龙”到争睹国宝的“故宫跑”,再到眼下的老少争看《国家宝藏》,都在向我们的文化人提出挑战,国人正嗷嗷待哺呢,还有什么“宝藏”,请一一捧出……
这里面反映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博物馆价值的认识,博物馆不应仅仅是展示文物的地方。现代公共博物馆的基本精神是民主科学,是用人的眼光认识世界,不仅应该传播现代社会知识和基本理念,也应该探讨人和世界、自然的关系。
西方博物馆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模式的培养,就是教观众怎么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思维能力去认识世界,去追求真理。但在中国,很多博物馆依然被视为收藏和展示文物的地方,并给观众们营造出这些文物非常珍贵,一般人很难看得到的感觉。
(节选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物馆学宋向光教授就《国家宝藏》节目答记者问)
【小题1】下列对上述三段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宝藏》是央视和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博物馆的一场联姻。
B.《国家宝藏》的剧本创作是由负责撰写剧本的编剧团和负责提出建议并“挑错”的专家顾问团共同完成的。
C.作为承载着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应该保证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
D.在中国,很多博物馆不光让观众去看文物,去学知识,也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模式培养。
【小题2】下列对上述三段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博物馆不应仅仅是展示文物的地方,还应该传播现代社会知识和基本理念,探讨人和世界、自然的关系。
B.《国家宝藏》节目彻底打破了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以诸多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了普通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C.《国家宝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表达,体现了节目组的创新精神。
D.《国家宝藏》剧本创作的顾问专家,有别于传统的文博、历史、考古学研究者,他们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又知道怎么吸引年轻网民的注意力。
E. 西方博物馆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模式的培养,不怎么走通俗化、大众化路线,它的地位和影响力都不及中国博物馆。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国家宝藏》大受欢迎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简洁是最美的生活
肖复兴
(1)简洁不是简单。简单,有可能是贫乏或单薄,甚至有可能是可怜巴巴的寒酸。简单,如同枯树枝干,只能够用来烧火,别无他用。简洁也不是我们传统意思上艰苦朴素中的朴素。朴素,当然也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朴素很可能是洗旧的表服,被阳光晒得发白而缺少了应该具有的色彩。
(2)简洁的洁,不仅仅是干净的意思,这里的洁,包括着美的意味。因此,对比简单或朴素,简洁体现更多的是美,而这神美不是唐朝美人那种臃肿肥胖的美,而是那种以简洁践条句勒出来的现代美。
(3)简洁所呈现出的美,是齐白石和八大山人用最少的笔墨留出最大的空白所画出的写意式的美,是米罗和蒙德里安以干净爽朗的线条色彩和几何图彤所构筑的象征性的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是简洁;“行到闲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更不是简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简洁;“一去两三里,烟村四五家”,就是简洁。
(4)简洁,对应的不仅是物化的奢侈豪华,同时也是精神的杂乱无章。千树万树,沉醉酣醉,正是生活坐标系简洁所对应的那奢靡的一极。现代的生活,拜物教的侵蚀,犬儒主义的盛行,人们越来越崇尚物质的占有和享乐,洒池肉林,娇妻美妾,香车豪宅,千金买笑,百杯买醉……欲望像是追求的无底洞,贪婪成了成功的光荣花,赚钱变为了人生第一的需要和幸福的惟一标志。人为物役,钱为君主,心被挤压得千疮百孔尘垢重重,离简洁怎幺能不越来越远?甚至以简洁为丢脸而不屑一顾,视简洁为简单而不值一提,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一点不足为奇。
(5)不要说那些贪官污吏,那些大款富婆,他们的日子已经发霉,他们生活的字典里早没有了简洁的字眼,酒嗝中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就是在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和简洁也越来越背离,将简洁越来越遗忘,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6)在我看来,起码有这样三点,一是我们的吃饭,越发变得繁文缛节起来,为吃饭花的心思、浪费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二是房屋的装修,越发不知节度,巴洛克雕饰罗马柱,红木家具羊皮欧式灯,以豪华以金碧辉煌为蔓为荣。三是女人的打扮,脸上化妆的脂粉越发厚重,走起路来粉末飞扬,手上脚上的仝银饰品越发繁多,不走路都叮咚作响,不是为了点缀而是为炫耀。这些早已和简洁背道而驰,可是我们还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幸福和美的生活。
(7)简洁的生活,看似简单,其实是多么的不容易做到,即使我们只是普通人。因为我们就被这样崇尚奢华制造奢靡繁衍奢侈的生活包围着,“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要想跳出这样的包围,该需要多么坚定的定力。
(8)这种定力,就是要求我们认定:简洁的生活,其实是最美的生活,这是因为这种美里包含着对现代越发堕落的虫活的沉淀,沉淀下那些侵蚀我们的杂质和腐蚀剂。
(9)简洁,有时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就像毫不值钱的麦秸,简洁几下,可以做成漂亮的麦秸画:就像毫不起眼的石头,简洁几斧头,可以做成精美的雕塑;就像毫无色彩的芦苇,却可以做成洁白的纸张;就像毫无分量的竹子,只要简洁地凿几个眼,可以做成能够吹出美妙旋律的笛子。
(10)没错,简洁的生活,其实是以少胜多的生活,少的是我们对物质的贪得无厌,少的是对心灵和精神自由展开的空间,让我们的心里多一些音乐般美好的旋律。
(11)简洁,看起来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审美的一种要求;其实,更是现代精神自由的一种体现,是价值系统平衡的一个支点。
(选自《我的人生笔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在前文的基础上引出了简洁含有美的意味,明确简洁的美是简洁线条勾勒出来的现代美。
B.第四段中“精神的杂乱无章”,指的是人们被物欲役使,丧失了精神追求,弄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C.人们在吃饭、装修、女性的打扮上,误以为奢侈就是幸福和美,因此逃离这样的生活是需要定力的。
D.文章先从概念入手,阐述简洁的含义,进而讨论社会现实,再提出自己倡导的生活方式,思路清晰。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小题3】为什么说“简洁是最美的生活”?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