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悼念乔治·桑

雨 果

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昔日我曾爱慕过她,钦佩过她,崇敬过她,而今,在死神带来的庄严肃穆之中,我出神地凝视着她。

我祝贺她,因为她所做的是伟大的;我感激她,因为她所做的是美好的。我记得,曾经有一天,我给她写过这样的话:“感谢您,您的灵魂是如此伟大。”

难道说我们真的失去她了吗?

不。

那些高大的身影虽然与世长辞,然而他们并未真正消失。远非如此,人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自我完成。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犹然可见。这真是崇高的变容。

人类的躯体乃是一种遮拖。它能将神化的真正面貌——思想-遮掩起来。乔治桑就是一种思想,她从肉体中超脱出来,自由自在,虽死犹生,永垂不朽。啊,自由的女神!

乔治·桑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他的伟人都是男子,唯独她是伟大的女性。

在本世纪,法国革命的结束与人类革命的开始都是顺乎天理的,男女平等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一部分,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妇女应该显示出,她们不仅保持天使般的禀性,而且还具有我们男子的才华。她们不仅应有强韧的力量,也要不失其温柔的禀性。乔治·桑就是这类女性的典范。

当法兰西遭到人们的凌辱时,完全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她争光载誉。乔治桑永远是本世纪的光荣,永远是我们法兰西的骄傲。这位荣誉等身的女性是完美无缺的。她像巴贝斯一样有着一颗伟大的心,她像巴尔扎克一样有着伟大的精神,她像拉马丁一样有着伟大的灵魂。在她身上不乏诗才。在加里波第曾创造过奇迹的时代里,乔治·桑留下了无数杰作佳品。

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大众的记忆又有何益?她的那些杰作的伟力概括起来就是“善良”二字。乔治,桑确实是善良的,当然她也招来某些人的仇视。崇救总是有它的对立面的,这就是仇恨。有人狂热崇拜,也有人恶意辱骂。仇恨与辱骂正好表现人们的反对,或者不妨说它表明了人们的赞同——反对者的叫骂往往会被后人视为一种赞美之辞。谁戴桂冠谁就招打,这是一条规律,咒骂的低劣正衬出欢呼的高尚。

像乔治·桑这样的人物,可谓公开的行善者,他们离别了我们,而几乎是在离逝的同时,人们在他们留下的似乎空荡荡的位子上发现新的进步已经出现。

每当人间的伟人逝世之时,我们都听到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大地与苍穹都有阴晴圆缺。但是,这人间与那天上一样,消失之后就是再现。一个像火炬那样的男人或女子,在这种形式下熄灭了,在思想的形式下又复燃了。于是人们发现,曾经被认为是熄灭了的,其实是永远不会熄灭。这火炬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光彩夺目,从此它组成文明的一部分,从而屹立在人类无限的光明之列,并将增添文明的光芒。健康的革命之风吹动着这支火炬,并使它成为燎原之势,越烧越旺,那神秘的吹拂熄灭了虚假的光亮,却增添了真正的光明。

劳动者离去了,但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埃德加·基内逝世了,但是他的高深的哲学却越出了他的坟墓,居高临下劝告着人们。米谢莱去世了,可在他的身后,记载着未来的史册却在高高耸起。乔治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以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杀的天才。正由于这样,革命才得以完全。让我们为死者哭注吧,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业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在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让我们接受这些卓绝的死者在离别我们时所遗赠的一切!让我们去迎接未来!让我们在静静的沉思中,向那些伟大的离别者和我们预言将要到来的伟大女性致敬!

(有删改)

雨果认为“乔治·桑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雨果这样说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3:3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陶罐和水晶瓶
维克多·雨果
①在遭受了一连串摧毁了她的致命打击之后,她发现自己心中只有一样东西依旧屹立不动,那便是她对那个卫队长的爱情。
②爱斯梅拉达想,连他也会弄错,也会相信那种不可能的事。不过到底不能太责怪他,一切错处都在她。总之,假若她能再看见弗比斯一次,哪怕一分钟,她只要一句话或一个眼色,就能使他醒悟,使他回心转意,她认为那是一定的。于是她等待着,她希望着。
③何况那座隐藏她保护她救助她的教堂,它本身就是最好的止痛药。它庄严的线条,它每个毛孔里渗透出来的纯洁安静的思想,使她病弱的灵魂得到安慰,使她的回忆、她的想象、她的痛苦平息下来了
④每天,朝阳也发现她更为安静平和,呼吸得更好,更加有血色。她又恢复了从前的性情,甚至连同她的欢乐,她对那小羊的爱怜,她那好看的扁嘴的动作,她爱唱歌的习惯,她贞洁的羞怯。
⑤偶然不想弗比斯的时候,埃及姑娘就有几次想起了伽西莫多。她尽可能不在他送食物篮或水罐来的时候表现出太厌恶的样子,可是只要有一点点这类表情他都看得出来,于是悲哀地走开去。
⑥有一次他出现在他从来没有跨进去过的小屋门口,爱斯梅拉达正在唱一支古老的西班牙歌谣。看见那丑恶的脸孔突然在她唱到一半时出现,她便做了个不乐意的表情停住不唱了。不幸的敲钟人跪在门槛上,用哀求的姿势合着两只难看的大手痛苦地说道:“啊,我求你继续唱下去,不要赶走我吧!”
⑦一天清晨,爱斯梅拉达从圆形圣约翰教堂的尖顶上方俯视广场。忽然埃及姑娘哆嗦了一下,一颗泪珠和一道欢乐的光芒同时在她的眼中闪亮,她跪在屋顶边沿,痛苦地向广场伸出手臂喊道:“弗比斯!来吧!来吧!一句话,只要说一句话,凭上帝的名义!”
⑧伽西莫多俯身朝广场一看,发现她这样深情而狂乱所祈求的对象原来是一个全身闪耀着兵器和装饰品的漂亮骑士,勒着马从广场的那一头驰过,装模作样地向一个在自家阳台上朝他微笑的夫人行礼。可是那军官并没有听到不幸的姑娘喊他,他离得太远了。
⑨然而可怜的聋子却听见啦。他深深叹息了一声,连胸膛都鼓了起来。他转过身去,心中胀满了他吞下的眼泪。忽然他拽了拽她的衣袖,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对她说:“你愿意我替你去找他吗?”她高兴得叫了起来:“啊,去吧!跑去吧!把他给我带来!我会喜欢你的!”她抱住了他的膝盖,他不禁悲哀地摇摇头。“我会把他给你带来的。”他用微弱的声音说。随后他就掉过头忍住眼泪,连忙大踏步下楼去了。
⑩到了广场,他只看到拴在贡德洛里埃府宅石桩上的骏马,卫队长刚进屋里去。这一天在贡德洛里埃府上,正是婚礼前大宴宾客的日子。
整整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伽西莫多倚在栓马的石桩上,爱斯梅拉达待在屋顶上,弗比斯呢,当然是在德丽丝的脚边。
过了很久,一匹马在门廊里蹦跳起来,那浑身亮闪闪的军官,披着夜间穿的斗篷从伽西莫多面前迅速走过。
敲钟人让他走到了那条街的拐角,才用猴子般的敏捷在他身后一面跑一面喊道:“喂,队长!”
卫队长闻声停了下来。
伽西莫多跑到他面前,大胆地一把拉住那马缰绳:“来吧,队长,有个女人在等您呢。”伽西莫多以为只要一句话就能打消他的疑虑:“是您认识的那个埃及姑娘呀!”
“埃及姑娘!”卫队长几乎惊呆了似的喊道,“那么,你是从阴司地府里来的么?”
弗比斯咒骂着策马远去,伽西莫多眼睁睁见他钻进大街的夜雾中。
他回到圣母院,点灯爬上了钟塔。正像他猜想的那样,那流浪姑娘还在原来的地方。
从那天起,埃及姑娘再也没看见过他。可是她感觉到有个精灵就在她的周围。她的食物都在她睡着的时候由一只看不见的手给换成了新鲜的。
一天早晨,她醒来时看见窗口放着两只插满了花的瓶罐。一只是水晶瓶,很好看很光亮,可是有裂缝,瓶里装的水流出来了,插在瓶中的花枯萎了。另一只是个粗糙平凡的陶罐,但它贮存着满满的水,插在罐里的花依然新鲜红艳。不知爱斯梅拉达是不是故意的,她拿起枯萎的花束,整天抱在胸前。那天她再没有听到钟楼里的歌声,那可怜的敲钟人好象已不在教堂里。
(选自《巴黎圣母院》第九卷,陈敬容译,有删改)
【小题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2】第⑨段表现了伽西莫多复杂的心理,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弗比斯的形象对刻画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的反衬作用。
【小题4】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魔鬼心里的上帝  雨果
母亲已经攀着荆棘滚进沟里。她披头散发,身上被刺伤,流着鲜血。西穆尔丹和盖尚都在沟里,像塔里的戈万一样束手无策。士兵们无能为力,绝望地围在他们身边。炙热难忍,但是谁也感觉不到。大火还在继续,令人畏惧。人们看见在烧得通红的窗口有三个金发脑袋。拉杜对天挥挥拳头,仿佛在用眼光寻找什么人,说道:“这叫行善吗,老天!”母亲跪着亲吻桥拱,一面呼喊道:“发发慈悲吧!”
大火的劈啪声中夹杂着低沉的爆裂声。图书室里书橱上的玻璃裂开了,哗啦啦地掉了下来。显然屋架要坍了。谁都无能为力。再过一会儿,一切都将倒坍。大难临头。只听见孩子们在喊叫:妈妈!妈妈!人们恐慌万状。
突然间,在与孩子们相邻的另一扇窗口,在大火的朱红色底幕前,出现了一个高高的人影。
所有的头都抬了起来,所有的目光都凝住了。一个男人站在楼上,站在图书室里,烈火之中。他的身影在火焰中发黑,但是满头白发。人们认出这是德•朗德纳克侯爵。
他消失了,不久后又出现。
这位可怕的老人在窗口摆弄一个很长的梯子,这就是放在图书室里的救火梯。他去墙边找到梯子,将它一直拖到窗前。他抓住长梯的一端,像竞技者一样灵巧自如地将它搭在窗栏边沿往外滑动,一直滑到沟底。拉杜站在下面,惊喜万分,伸手接过梯子,紧紧抓住它,喊道:“共和国万岁!”
侯爵回答说:“国王万岁!”
拉杜低声说:“你愿意怎么喊都行,胡说八道也可以,反正你就是仁慈的天主。”
梯子放好了。燃烧的大厅和地面建立了联系。二十个人跑了过来,拉杜一马当先,他们很快便从上到下站到了梯子上,背靠着梯级,像是上下传递石头的泥瓦工。这是木梯上的人梯。拉杜站在梯头,挨近窗口,面向大火。
分散在欧五南地和斜坡上的军队惊喜交加,涌向高原、沟壑和塔顶平台。
侯爵再次消失,然后再次出现,手里抱着一个孩子。
掌声雷动。
这孩子是侯爵随手抱起的,他是胖阿兰。
胖阿兰喊道:“我怕。”
侯爵将胖阿兰递给拉杜,拉杜又递给身后下方的士兵,士兵又递给另一位士兵。害怕地叫嚷的阿兰就这样被传递下来,一直传到梯房,与此同时,侯爵又消失了一会儿,然后将勒内•让抱到窗前,勒内•让又哭又闹,当他从侯爵手中转到拉杜手中时,他还踢打拉杜。
侯爵又返回满屋是火的图书室。若尔热特一个人呆在那里,他朝她走过去。她微笑。这个铁石心肠的人感到眼睛湿润,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若尔热特。”她说。
他将她抱在怀中,她仍然微笑。当他把孩子交给拉杜时,他那如此高傲、如此隐秘的心灵竟被天真无邪的孩子迷住了,他亲吻了她。
“这是小姑娘!”士兵们说。若尔热特便在一片欢呼声中被一双双胳膊传下来,直到地面。人们在鼓掌、跺脚,老兵们在抽泣。她对他们微笑。
母亲站在梯子下面,气喘嘘嘘、懵懵懂懂,面对意外的惊喜如痴如醉,因为她从地狱跃进了天堂。过度的快乐会损伤心灵。她伸开双臂,先抱住胖阿兰,再抱住勒内•让,最后拖住若尔热特,她狂热地亲吻他们,接着便大笑起来,晕倒在地。
响起了高呼声:
“都得救了!”
确实,都得救了,但老人除外。
但谁也没有想到他,他本人多半也没有想到自己。
他在窗前呆了几分钟,若有所思,仿佛在给大火一点时间来决定去留。接着他便不慌不忙地、慢慢吞吞地、高傲地跨过窗栏,头也不回地直立在梯子上,背靠梯级,面对深渊,背靠大火,像威严的幽灵一样默默走下楼梯。梯上的人们赶紧下来,在场的人都不寒而栗,面对这个自天而降的人仿佛面对异象一样,感到一种神圣的恐惧,纷纷后退。此时,侯爵正沉着地钻入眼前的黑暗。他们在后退,而他却在靠近。他那大理石一般苍白的面容上没有一丝皱痕,幽灵般的眼神里没有一丝闪光。人们在黑暗里惊恐地盯着他。他每走近一步,就似乎又高大一分,梯子在他死亡的脚步下颤抖,发出响声,仿佛是骑士的石像再次进入坟墓。
当侯爵走下最后一个梯级,踩上地面时,一只手抓住了他的衣领。他转过身来。
“我逮捕你。”西穆尔丹说。
“我同意。”朗德纳克说。
【注】本文选自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有删节。《九三年》创作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小说围绕封建势力旺岱叛军首领朗德纳克、资产阶级革命代表西穆尔丹等人物,生动地展现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生死斗争的历史画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朗德纳克把梯子滑到沟底时,拉杜呼喊“共和国万岁”,侯爵回答“国王万岁”,拉杜的回应却低声无力。这表明拉杜已屈服于朗德纳克的威势,赞同他的立场。
B.小说以朗德纳克侯爵挽救了三个孩子的性命,自己却被西穆尔丹逮捕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戛然而止式的结尾,引起读者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C.“他在窗前呆了几分钟,若有所思。”众人都得救后,朗德纳克思绪复杂,有成功救人后的如释重负,有对死亡的恐惧和未来的担忧,有束手就擒抑或葬身火海殉道的抉择。
D.当三个孩子被困火海之时,“母亲”全然不顾自身伤势,撕心裂肺地呼救;当孩子得救后,因过度兴奋晕倒在地。这里母亲的形象的刻画就是为了歌颂母爱的伟大。
【小题2】这篇小说的描写颇为细腻。请简析文中两处划线的描写句的作用。
①场景描写:“大火的劈啪声中夹杂着低沉的爆裂声。图书室里书橱上的玻璃裂开了,哗啦啦地掉了下来。显然屋架要坍了。谁都无能为力。再过一会儿,一切都将倒坍。大难临头。”
②人物神态描写:“此时,侯爵正沉着地钻入眼前的黑暗。他们在后退,而他却在靠近。他那大理石一般苍白的面容上没有一丝皱痕,幽灵般的眼神里没有一丝闪光。”
【小题3】本节选部分以“魔鬼心里的上帝”为标题颇有深意,请结合文本和创作背景探究其内涵和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人兽大战
一尊二十四磅重的大炮滑脱了。它像一只怪兽,在中甲板上滚来滚去、左冲右突,使人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苍蝇似的压死。
所有的炮手都急急忙忙向楼梯奔去.一转眼,炮舱里都跑光了,有一个人一一船上的乘客,那个乡下老头,走到楼梯底,停了下来,用严峻的眼光望着,一动也不动,大炮继续进行破坏船的工作,沉船似乎不可避免了,大家都沉默起来。
突然,在这个没有人能够进去,只有那尊自由的大炮跳动的“竟技场”里,出现了一个手里拿着一根铁棍的汉子。他就是这次灾难的祸首,这尊大炮的主人,犯了疏忽的错误、造成这次事故的那个炮队队长。既然闯了祸,他想来补救,他一只手抓住一根起重铁棍,一只手拿着一条打着活结的舵索,从方宙眼跳进中甲板里。
场凶猛的斗争开始了。那汉子站在一个角落里,手里紧握着铁棍和带子,背靠在一根船骨上,两条小腿稳稳地站定,仿佛两根钢柱;他面容苍白、镇静、凄苦,像在甲板上生了根似的,等待着。他仿佛很希望它向他走过来。他开始像对他的狗一样跟它说话了。“过来。”他说。可是向他走过来就是从他的身上碾过,这么一来他就完了。怎样避免被碾死呢?这是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惊骇地注视着.没有一个人能够自由地呼吸,也许只有那个老头儿能够,他单独在中甲板里和这两个斗士在一起。
盲目的浪头在他们下面导演着这场战斗。炮手接受了这场可怕的搏斗而且走过来向大炮挑战的一刹那间,大海的颠簸偶然使大炮停止片刻,仿佛大炮惊呆了似的,“来呀!”汉子对它说
它突然向他扑过来。汉子躲过了。它继续向汉子冲过来。汉子又敏捷灵便地躲过了。可是他躲过的撞击都落在船身上,破坏了船。断掉的铁链还有一段留在炮身上,铁链的一端扣在炮架上,另一端不受什么束缚,绕着大炮疯狂地旋转,仿佛造成一阵可怕的风,使大炮的跳动显得更加猛烈。可是汉子继续搏斗,有时甚至是他向大炮进攻。他沿着船舷爬行,手里拿着铁棍和绳子,大炮仿佛很懂事,好像猜出他的诡计似的逃走了,伟大的汉子追赶它。
这种情形不能拖延很久。大炮仿佛突然自己对自己说:“够了!应该结束了!”它停了下来。大家都感觉到结局近了,暂停片刻的大炮突然向炮手冲过去。炮手闪到一边,让它走过,笑着向它叫喊:“再来!”大炮仿佛愤怒似的,把左船舷的一尊大炮撞坏;然后,好像被系住它的一条无形的投石带拋了出去,它转向右船舷朝汉子冲过来,汉子躲过了。
另外三尊大炮也被它撞翻倒了,然后,大炮转过来背着汉子,从船尾滚到船头,撞坏了船头木,就要在船头的板壁上撞开一条裂缝。汉子躲在楼梯脚,距离在旁观看的老头儿几步远。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劈斧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子己经到了绝境.全体船员发出了一声呼喊。
可是直到现在一直站着不动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冲了出去,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迅速。他抓住一袋伪钞,冒着被压死的危险把这袋伪钞扔到大炮的车轮中间.这袋伪钞起了缓冲器的作用,炮手抓住这个机会,把铁棍插进大炮的一只后轮的轮辐中间,大炮停下来了。汉子浑身冒着汗撬翻了这只庞然大物,用尽气力窜过去,把舵索的活结套在这只怪物的胖子上。
斗争结東了、汉子胜利了。
炮手向那位乘客行礼。“先生,你救了我的性命。”
老头儿又恢复了他的不动声色的态度,没有回答。
(选自雨果《九三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将笔墨集中在一尊滑脱的大炮身上,突出这个没有生命的冰冷武器的威猛残忍,暗示出人们的渺小和无能为力,烘托出紧张恐惧的气氛。
B.炮兽的两次主动扑击都被“汉子躲过了”,这好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斗争,然而人还是处于劣势,因为“他躲得过的撞击都落在船身上,破坏了船”。
C.作者川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描绘斗争场景中的炮兽,赋予其人的情感和智慧,它好像会因为“再来”的挑衅而愤怒,会主动出击,更会吊人胃口。
D.小说抓住炮兽与炮手之间严峻斗争的过程进行详细描写,除了热情赞美人物的英勇无畏之外,更重要的是向读者传递一种“人定胜天”的朴素思想。
【小题2】乡下老头有什么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交替使用“他”和“它”两个人称描写斗争,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