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91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大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91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系)设立教授会,由教授会规划各的工作。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1922年1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沐春风的感觉。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发,认识到思想学术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规律,于是他后来大力改组国民党,采取切实举措,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北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

(摘自《我们怎样才能更靠近蔡元培》)

②在北大改革中,祖父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迭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任他们自由发展”。为了扭转北大的学术风气,祖父凭借其渊博的学识,融合中西文化的眼界,以兼容并包的用人方针,使北大聚拢了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

(摘自蔡磊珂《我是祖父的追随者》)

文中说“先生在此,北大重生”,请简要概括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4:2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微小时代”里的城市文学新转型

叶祝弟

①纵览2013年,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登上荧幕,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网络媒介时代的《小时代》赢得了不错的票房,但是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小时代》中的物质化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连对之持宽容态度的王安忆也觉得这种以物判人的奇怪现象,可能会被将来的文学史注意到。面对咄咄逼人的消费写作,王安忆有意隐藏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有一些各行其道、互不干涉的意味。但是,从另外一个维度上讲,王安忆的《众声喧哗》和郭敬明的《小时代》,一个是纯文学的路数,一个是类型写作的路数,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包抄过来,共同指向了今天的文化现实———转型之中国正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小时代。

② 从艺术水准来看,《小时代》确实乏善可陈,充其量是一部类型片,但是《小时代》的出现似乎宣示了一个时代预言:我们正进入一个奠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无边的消费主义、精致的物质主义、价值的虚无主义的小时代。不仅如此,随着微信、微博在青年人生活中的流行,并日益成为不可替代的通讯工具乃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个体化、群落化、亚风格化的小时代、微时代已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③ 小时代、微时代的到来,与崇高、理想等有关的那些坚固的东西也许真的从此烟消云散了。对大时代的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告别的聚会。这个小时代的到来,对小说的意义在于,在充满着复杂的流动性的转型中国,小说家对时代的整体性把握将越来越不可能,史诗这种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写作方式将有可能被封入历史的库房中,任何想从整体上对这个时代命名的企图和冲动将不得不最终沦为可笑的堂·吉诃德。

④ 但是,这也给写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既然把握大的时代已经不可能,那么写出生活的小,让自己的感官的触角摩挲城市的每一寸肌肤,进入深入到城市的内部的肌理里,仔细打量将那些被大而化之、整齐划一的大时代所遮蔽的现代人生活中的小,让文学真正回到它的本源———文学是人学,文学应关注个体在此岸世界的存在,关注那些与个体生命存在有关的尊严、自由及其异化问题,关注与真诚、美好、恐惧、颤栗、焦虑、敬畏等等与文学和人有关的基本问题。对于今天的城市作家来说,做一个本雅明笔下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⑤ 与小时代相对应的是一种小叙事的方式,小说叙述越来越呈现为一种地方性知识,通过现象学的还原,在时间和空间交错的叙述中,呈现出城市内部的复杂性、差异性和丰富性。城市不再是铁板一块,也不仅仅是作为与乡村及其伦理相对应的另类的存在;它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奏和理路,有着自己丰富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即是从城市内部生长出来的,也是在城市和乡村的碰撞、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交流中延展出来的。展现这种丰富的复杂性,就是在呈现这样一种小时代。相比上一代或者上几代城市作家而言,以夏商、张怡微、路内为代表的上海作家,已经自觉与传统的城市书写方式拉开了距离,开始将目光投向已经被标签化、脸谱化的城市内部的丰富的复杂性,除了革命上海、洋场上海、传奇上海、魔幻上海、怀旧上海这些标签,对于生活在城乡结合部、主城区之外的那些更年轻的一代作家而言,南京路、淮海路固然是上海,田林、六里桥、嘉定也是上海,只不过是被大历史下被遮蔽的小叙事。

⑥ 我们正进入一个物质空前繁荣、社会矛盾凸显、精神裂变的文明转型时代,从美学上审视这个时代,它正呈现出一种灰美学的趣味。与以崇高、宏大叙事、整体划一、昂扬向上为总体特征的前期共和国美学相比,灰美学是一种处于过渡状态中的美学,它是诸多矛盾的集合体,在升腾中下坠、在流动中凝滞、在怀疑中坚守、在清醒中焦虑、在破坏中创新。它是转型期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表征———充满着破坏性、不确定性,泥沙俱下,又生机勃勃;承载历史的重荷,又找不到未来的路。

⑦ 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里,城市文学作家们将重新思考个人与城市的关系,真正寻求到最适合城市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达方式,重构城市的现代精神。不仅如此,文学应该与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城市文学更应该需要时间的积淀。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2月14日

【小题1】第①段中“消费写作”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到第④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接续上海二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开创的城市叙事传统
在小时代中回望大时代,让小和大在对话中走向一种间性的写作
③ 在光怪陆离的都市中做一个漫游者、闲逛者、勘察者
④ 城市文学的死胡同也许会获得曲径通幽的例外收获
⑤ 不失为一种可能的写作策略
A.④②①③⑤B.③②①④⑤C.④①③⑤②D.③①②⑤④
【小题4】第⑤段列举了夏商、张怡微、路内为代表的上海作家,其用意是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安忆对郭敬明的《小时代》持否定的态度。
B.微时代的到来,会使崇高、理想等有关的那些坚固的东西从此烟消云散。
C.小时代时期的年轻作家比传统作家更关注生活中的小,关注生活中的个体。
D.灰美学是转型期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表征,因其破坏性、不确定性而使人找不到未来的路。
【小题6】综观全文,“微小时代”带给文学的影响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寂寞难掩美丽
听说他的声名是早几年的事了,只因那一方名为“雨巷”的石雕作品。待亲眼所见,果然名不虚传。
不必说那石雕上的碎石铺街,钩起人多少旧时苏州小巷的回忆;也不必说老屋小巷中,清丽女子撑着油纸伞在雨中行走的那个婀娜背影;更不必说那望不到尽头、层层黛色的瓦片、粉墙所营造出的灰、白、黑——古城苏州特有的基本色调。单单那么一种意境,那么一种情调,那么一种气息,就不由得让人沉醉,让人浮想联翩。也许,戴望舒的《雨巷》给人们营造了一幅可以想像的图画空间,你有你的雨巷,我有我的雨巷。而他的《雨巷》是把文字的雨巷凝结成一种可以触摸的现实,让我们更加直观真切地去察看,去联想,去体味。听说这方石雕《雨巷》被人称赞为是来自于传统玉雕、石雕技法,揉合进西方美术空间透视艺术手法的精品。作品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等奖项。
梅花香自苦寒来。还在十多岁时,他凭着对“石头上刻花”的莫名喜欢,就拜师学艺,从事这门寂寞寒苦的手艺了。也许是他的天赋,也许是他的勤奋刻苦,也许是他的坚守,才让他赢得了现在的成绩,但这点荣耀对他来说只当是虚名。言谈得知,朴实的他为了自己家乡的石砚,竟阅读了《越绝书》《吴郡图经续记》《砚史》《砚笺》《吴门表隐》《百城烟水》等志书史料,写出了《为蠖村砚正名》近万字的论文,动因只不过想为家乡的“土特产”“正本清源”。这砚石,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异名别称,如吴县澄泥砚、太湖石砚、灵岩石砚、漱江石砚、藏书砚等。但最本色的名称,他觉得还是应该叫“蠖村砚”。中国博物技艺历来著名,又不乏传人,可既能够身怀奇技,又能够潜心阅读大量史志资料,写出论文者,恐怕不多。
雕工制作早已形成了一项专门艺术,从取石、开料、随型、出槽、磨平,雕花等都可独运匠心。有石雕童子功的他,在雕刻生涯中,融会贯通地将前人的各种雕刻技法运用到他的艺术实践创作中。小到盈掌,大到一人合抱的石雕作品,他都能够应对从容。而且,喜欢艺术的他,视野并不狭窄,戏曲、书法、绘画等门类,他都有所观瞻。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演了,他去看;博物馆的书画展开幕了,他去看。凡是能够让他学习、借鉴的机会,他都不放过,引进、运用到自己的雕刻创作中,且每每突发奇想,构思极佳。
同时,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工作者,他也深深理解苏州本土石材的稀缺和保护性开发之重要。在苏州禁止开山采石以后,面对石雕材料的缺少,他开始转向对安徽、宁夏﹑贵州等地石料的开发、创作。并在传统蠖村石制作方面,尤其注重其实用性——开发真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艺术性的文房用具。
同时,他还将眼光投向木雕、核雕、牙雕等十多个门类作品的创作,所创作的木雕、核雕、牙雕作品栩栩如生,玲珑剔透,也让人爱不释手。他的雕刻作品被赞誉为:高端的审美与巧慧的制作相融合,格调高雅中洋溢着生活气息。
他就是徐佩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通过二度创作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其思想精髓则更难。但徐佩根的石雕作品《雨巷》令人折服的做到了这一点。
B.徐佩根是我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但现在的成绩对他来说只是虚名,因为他要最求更大的成就。
C.中国博物技艺不乏传人,可能够身怀绝技,又能写出论文者却不多。作者对这种现状充满批判和担忧。
D.徐佩根喜爱艺术,戏曲、书法、绘画等门类都有所观瞻,这每每给予他创作的灵感。
E. 本文运用第三人称,通过对比手法,客观多面的叙写了一个令人敬佩的艺术工作者形象。
【小题2】文章第二段描写徐佩根《雨巷》这一雕塑作品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简要概括徐佩根能够“名不虚传”的原因。
【小题4】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标题“寂寞难掩美丽”的理解,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华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指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都是同一个味道饭菜就不好吃。因此,把一样的东西简单加在一起,就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是创新。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

②意大利理论家恩贝托·埃科1993年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说时提出:“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不同。”他强调他的北京之行,不是像马可·波罗那样,要在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而是要来了解中国的龙。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好相通。

③今天,文化互通共存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这首先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造就了全新的国际社会环境。原殖民地国家取得了独立地位后,面临着从各方面确认自己独立身份的任务,而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身份的重要因素。例如二战以来,马来西亚为强调其民族统一性,坚持以马来语为国语等等。这说明当今文化并未因世界经济和科技全球化而趋同,恰恰相反,经济全球化和反殖民主义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

④其次,20世纪以来,人类正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从逻辑学范式过渡到现象学范式。逻辑学范式用浓缩的方法将具体内容抽空,概括为简约的共同形式,最后归结为形而上的某种绝对原则。现象学范式研究的对象则不是抽象形式,而首先是具体的本体。世界上存在的是一个个活生生、感受着痛苦和愉悦的个体,这些个体周围的一切都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心情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现象学研究的是一个不断因个体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空间。过去,认知的开始是公式、定义、区分和推论,它叙述的是一个可信赖的主体如何去认识一个相对确定的客体,从而将它定义、划分、归类到我们认识论的框架之中。现象学范式强调主体和他者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改变并带来新的进展。这种研究方法应用到文化上,就是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而他者首先是不同于自我的、以差别为基础的对象。

⑤当然,文化上的差别共存并不是静态的、被动的、互不相干的。能使物“丰长”的“和”,首先是一种能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带来新发展的“生成性对话”。这种对话不是各说各话,也不是统一思想,它要求对话者各有其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然后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可见,对话的目的不是融为一体,而是进一步发挥各自特长,也就是协调各种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⑥在人类寻求差别共存、互相尊重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必然大放异彩。中华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文化的自觉热爱,对他人文化的同情了解。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大潮中,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贡献,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并弘扬自我。

(摘编自《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原殖民地国家对本民族文化的彰显和“统一中心论”的解体,标志着文化互通共存遇到了阻碍。
B.在现象学视野下,每种文化都是具体的、变动的、开放的,不能用抽象形式和绝对原则加以概括。
C.逻辑学范式认为主体去认识的客体是相对确定的,而现象学范式强调主客体双方会随认知而变化。
D.“生成性对话”的目的不是无差别相融,而是对话者们一起用扬长避短的方式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恩贝托·埃科演讲中的话,表明了他的观点与我国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谋而合。
B.文章第④段运用对比论证,论述现象学范式具有合理性并对文化互通共存起到理论支撑作用。
C.文章从社会发展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剖析了文化互通共存成为当今世界主旋律的原因。
D.文章第⑤段阐述的“生成性对话”的特点,是进一步论述“主体性”的内涵及其成因的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无差别事物简单叠加,不是真正的发展和创新,可见“和六律”“和五味”才是和谐融合之道。
B.马可·波罗到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意味着他想要在中国寻找到跟西方文化相似的东西。
C.在文化互通共存和“生成性对话”的过程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必然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D.了知自身文化的“特点”,以他者视角观察并尊重其他文化的“不同”,才可能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但无论“仁”“和”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

对已对人对社会“尽责任”的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可超越的标杆。大禹治水,非常辛苦,其实他完全可以弄条“方舟”,只给自己喜欢的人发船票,一走了之。孔子对大禹也“无间然”,没什么可批评的了,因为他尽了作为君主的那份责任。

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不爱家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解放”,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家庭观念。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

(摘编自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答案有“仁”“和”“中庸”等看法,但其合理内核应是“责任”。
B.儒家认为,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
C.儒家看重“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与这高定位匹配的是儒家对待“人生”设计的严肃态度。
D.现存的能供我们研究儒家“礼”的资料并不多,《礼记》一书至少能让我们知晓礼的底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本质的全新见解。
B.文章基于人性具有复杂性这个前提,探讨儒家的“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C.文章指出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并就两者的价值取向进行论述。
D.文章运用了例证法,以“尧舜”“大禹”为例,揭示了儒家思想本质的。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克力奉公,大禹治水时没有私心,孔子对三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们为不可超越的标杆。
B.儒家的“礼”的规矩十分详备,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
C.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因为它具有其它思想都没有的人性化特征。
D.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