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

(宋)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B.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C.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D.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小题2】下列对上述文中加点的词及教材涉及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原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司马迁撰《史记》时以之记王侯诸国之事。
B.山西、山东,这里的“山”通常指崤山,而《过秦论》里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的“山东”就是指崤山以东。
C.苏辙,字子由。字,也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但只有男子成年后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则出于礼貌和尊敬。
D.六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儒家的六本经书,在古代还指读书人应该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六国世家”,一笔总括,括出一个“怪”字,问题由此提起。铺陈六国人多地广,以优势攻秦,反被秦所灭,气势充沛,反跌有力。
B.“自安之计”一句,为“咎”字作铺垫,一个“咎”字,推出全文中心论点。由“怪”而“思”而“咎”,步步紧逼,一气呵成,具有破竹之势。
C.“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借用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强调韩、魏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比喻是上述论点的推论和深化。
D.文章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的批评,并表达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不义的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5:27: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其庐之西南为亭(__________) (2)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__________)
(3)西山之白云(__________)    (4)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3】选出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
A.览观江流之胜/穷耳目之胜自适也哉
B.波流浸灌,海相若/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
C.昼舟楫出没于其前/此人之变也
D.夫风无雌雄之异,人有遇不遇之变/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小题4】简要评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小题1】依据文意,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B.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C.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D.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古代官吏身边的侍从;后用作对对方的敬称,表示不敢直指其人。
B.枢密使: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
C.宫阙:指古代皇太后所居住的宫殿,因宫门外有双阙,故称宫阙。
D.翰林: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引用孟子的话和司马迁的事例,是为了论述“文章是人气质的体现”的观点。
B.作者之所以毅然离开家乡,是因为担心自己会沉没下去,他想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体会天地的广博。
C.在文章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对韩太尉的敬仰之情,表达了自己想要拜见韩太尉的迫切愿望。
D.作者为了自己能够拜见韩太尉,在文章中极力贬低自己,对韩太尉极尽阿谀奉承之词。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
B.韩、魏塞秦之 冲:冲击
C.而山东之诸侯 蔽:掩蔽
D.以助其急 阴:暗中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且不知天下势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
B.秦之用兵燕、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
C.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D.不在齐、楚、燕、赵也,在韩、魏之郊 少强者不可保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为作者对六国错误做法的批判的一组是
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  
③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 
④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⑥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⑥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由读史引发对六国灭亡的思考,借此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六国灭亡皆因它们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B.韩、魏两国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秦国得韩、魏则得灭齐、楚、燕、赵之势,齐、楚、燕、赵失韩、魏则失保国家之势。
C.第二段列举范雎、商鞅建议秦国先收韩、魏的策略的史实,说明商鞅等人明天下之势,暗含对齐、楚、燕、赵四国的批评。
D.第三段通过比喻论证再次指出:不了解天下大势,没有采取厚韩亲魏的策略是六国相继被秦国吞并的原因。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