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太常引》词牌名。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光无限,词人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这首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
B.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C.“被白发欺人奈何”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嫦娥白发苍苍怎么还欺负我?表达了自己虚度光阴,不能实现理想的痛苦。
D.词的下片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小题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这句很精彩,请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20 06:10: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②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③,儒冠多误身④。

(注)①耒阳,地名;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潇湘,潇水和湘江在湖南零陵汇合后称之。③招魂:《楚辞》的篇名。④借用杜甫的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阕头两句,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一个“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B.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令人寒心。作者在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反衬他的凄凉心境。
C.下阕运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作者借手持羽扇、头戴纶巾的将领形象,写出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
D.“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烟尘滚滚的沙场上,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国土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
E.“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表现出作者悔恨、绝望的心情,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