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这个词语。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早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汉唐时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数千年来,商人、教徒、外交家和学术考察者等在这条“流滴着牛奶与蜂蜜”的道路上来来往往,通商、旅行、互动,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不论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还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与丝路密不可分。而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出土文物,则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以至于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这样感慨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此外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此外再没有第二个。”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不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还是木卡姆乐曲的悠扬,都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那些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于丝路。依托于丝路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与大众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山水底村,酷似中国山水画中朦胧而有层次的泉石意境;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中浸染着他对孔子、老子哲理的向往和仰慕,这些哲理诗组成了中西文学在19世纪初的共鸣。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丝路使彼此的血液与基因交融起来,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李冰《丝路文化的历史传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一词源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一书,自此,这条道路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B.丝绸之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前者鼎盛于汉唐时期,后者兴起于郑和下西洋之后。
C.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物质交流,而且带来了文化交流,西方的宗教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传入中国。
D.丝绸之路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所有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曾记录过与丝路相关的人或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论述“丝绸之路”名称的起源以及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过程。
B.第二段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有力地论证了丝绸之路带来文化交流多样性。
C.从物质交流到文化交流再到文化交融,文章层层深入地论述丝網之路的作用。
D.文章站在文化层面审视丝绸之路,是为了论述其对于文艺创作的重大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一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有助于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开展贸易。唐中期前,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后来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
B.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认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四大文化体系,而其唯一交汇点在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
C.骑毛驴的阿凡提的形象原型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并且它们的根源都来自于丝路。这一事实生动地体现了丝路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
D.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诞生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成果。与此同时,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也因丝路而彼此交融,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2 11:44: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小题1】下列对文章加点的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母亲眼里“陌生的光”,说明母亲今天对我不同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
B.文章中间,“陌生的气息”, 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C.文章结尾部分,两次使用“出神”, 强调了母亲沉浸在由美味带来的美好和憧憬的心理状态中。
D.文章结尾部分,“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小题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逆境

罗兰

①每个人都可能有环境不好,遭遇坎坷,工作辛苦的时候。说得严重一点,几乎可以说,在我们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以前,就被注定了要背负起经历各种困难折磨的命运。

②但这并不是说,因此就该认定人间没有乐趣,或生命没有价值。我们(  )被注定了要靠劳力、靠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被注定了有七情六欲来品尝人间各种各样的离合悲欢;(  )在另一方面,我们却有机会欣赏这鸟语花香的世界,我们还有智慧可以体味人间苦乐的真谛,我们也还有心情来领略人间的爱心、善良和同情是何等的珍贵。总而言之,和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比起来,我们的收获是值得的。

③我常把人生比做一次旅行,辛劳和苦难算做是我们所不能不花的旅费。而在这一趟旅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各种各样五色缤纷的经验。当我们痛苦的时候,可以当做那是我们在旅途中的涉水跋山、走狭路、过险桥。而当我们快乐的时候,那是我们到达了风光明媚的处所,卸下了行装,洗去了风尘,在欣赏留连。也正如旅行一样,不在某一处风景区永远停留,而只能在驻足一阵之后,就又该背起行囊去寻觅另一处佳境。

④因此,人间的苦苦乐乐,我们都该把它看做理所当然。做生意顺利的时候,财源滚滚而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是顺境。一旦遇上风险,逆境来临,就又要过一过节衣缩食的苦日子,不够坚强的人当逆境来临时,就难免会匆匆结束这次旅行,到渺茫不可知的地方去;而假如我们够坚强,就该明白,我们就是为经历这些风险而来。

⑤作为一个像样的旅行家需要勇气,也唯有有勇气承担旅途风险的人才可以到达人生的胜境,才可以领略到一般人所领略不到的“化险为夷”,“夜尽天明”,“腊尽春回”等等的乐趣。因此,逢到逆境时,我们要忍一忍、熬一熬、再多拿出一份勇气和信心;不要只看旅途的艰苦,而要把希望的灯光点亮,去照见那你所想要去的地方。

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受到环境压力的时候;但在这时候,你与其悲伤流泪,就不如将自己既有的条件去慢慢耕耘,等一旦机会来临,自己也有了足够的条件去应付了,境遇就好转了。许多事实使我相信,一个人的生活需要可以缩小到最小限度,而一样保持乐天达观的心情。只要你自己不让自己消沉灰颓,环境是不能把你怎样的。

懂得旅行乐趣的人,往往对平坦好走、容易达到的地方没有兴趣,而偏偏喜欢去找那些险峻的山,未开发的林,或没有人烟的岛。他们认为旅行的乐趣在于克服那些途中的困难,在于到达别人所不易到达的地方,在于发现新的佳境。

⑧懂得人生的人也是一样,他们往往不喜欢平稳凡庸的生活,而有胆量去尝试一些困难的、冒险的、但却有内容、有意义的生活。因为他们知道,当困难克服了,险境过去了,他们才会尝到一些人生的真味,他们才会真正懂得人生的苦是怎样的苦法,乐又是怎样的乐法,贫穷的滋味怎样,失恋的滋味如何,而他们最大的收获却往往是成功的快乐。

⑨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说,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较为豁达开通,眼光远大,做起事来可以得心应手。如果我们从小就安安稳稳无风无浪地像花朵一样生活在暖房里,我们所见的天日就只有那一点点,所能适应的温度也就只有那一点点,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小题1】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括号处的一项是
A.虽然  甚至  但B.虽然  虽然  但
C.即使  即使  可D.即使  并且  可
【小题2】第④段加点词各指代什么?有何作用?

这些
作用:
【小题3】将人生喻作“做一次旅行”, 其含义有:



【小题4】第⑦段画线句印证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一句名言:“    。”
【小题5】选出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开篇从人之常遇入手,进而以爱心、同情与付出的代价相比,证明“收获是值得的”。
B.本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阐述了怎样追求“佳境”的态度、办法及观点。
C.顺境与逆境交替出现,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D.人生之路多险途,无限风光在险峰;欢乐与痛苦相伴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不应回避,应该敢于直面,从中享受挑战、成功的快乐。
【小题6】面对“人生逆境”,作为一个“像样的旅行家”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统计的数据,中国的科学出版物总数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中国科技论文发文量还在印度之下,不足美国的三分之一。

衡量一国科研实力的强弱不能仅看“数量”。国际权威机构“自然指数”(NatureIndex)称:“中国虽然生产最多的科技论文,但在其他措施上滞后。”

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7年间,中国撤稿总量为2319篇,位居第一。撤稿本是正常现象。作者无法按照审稿意见修改、期刊出版时滞长、论文不在作者预期的时间内发表等都是撤稿的正当理由。但在中国,国际期刊撤稿总能在学界掀起打假的风暴,因为学术不端是中国学者“被撤稿”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网易数读《发文大国,也是撤稿大国》2018年6月22曰)

材料二:



(注)文献他引率是衡量文献重要程度、影响力大小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学术质量。

(摘编自网易数读《发文大国,也是撤稿大国》2018年6月22曰)

材料三:

为什么学术不端在中国屡禁不绝?清华大学物理系朱邦芬院士认为,在中国科技界,戴着人才“帽子”的和没戴上“帽子”的待遇悬殊;对科研人员重复奖励或重奖等都诱使科研人员快出成果;再加上学术不端行为的风险与“收获”极不相称,所以才有不少人对此趋之若鹜。其实,每个国家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然而对中国来说,严重的问题在于对严重学术不端的重大典型案例调查不彻底、处理极轻。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裴钢院士指出:“在惩治学术造假上,打一只(影响大的)老虎比打100只苍蝇的效果更明显。欧美以及日韩等国在面对此类突发性重大科技事件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2012年,时任匈牙利总统的施米特.帕尔因20年前的博士论文抄袭被查实而被迫辞职。2014年,小保方晴子因在论文中存在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被日本理化所开除并被要求退还科研经费、人工费以及验证试验费。”

(摘编自科技曰报《惩治学术造假,打一“虎”胜过拍百只“苍蝇”》)

材料四:

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全国高校系统自2013年起,在全国高校和学术界全面引进了软件“剽窃侦测系统”,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而不是侦测剽窃行为。

美国:设立“研究诚信办公室”负责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该办公室的经验表明,调查、处理学术腐败,不能只靠科学界和科学家的自律,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手段做后盾。

新西兰:以梅西大学为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会连同指导教师的姓名公布在网上,一旦发现论文有剽窃嫌疑,根据程度不同,指导教师将承担连带责任。

英国:鉴于2017-2018学年牛津大学学生学术剽窃事件数量创下纪录,校方开设专门课程,指导学生正确引用参考文献,避免“非故意”剽窃。

(摘编自环球网《严打学术造假,其他国家有这些妙招!》2019年2月14曰)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二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2003年,2007年到2017年,我国科技论文发文总量有了较大突破,位列六国中的第二位,说明我国的学术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B.虽然2018年我国科学出版物总数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在科技论文被引频率上,美国几乎是我国的2倍。
C.11年间,我国的科技论文总量几乎是印度的4倍,且被引频率高于印度,说明我们国家的科研实力完全超越了印度。
D.11年间,无论从科技论文的发表总量、被引频率,还是从撤稿总量和千篇撤稿发文比来看,英国都要优于德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学术不端事件屡禁不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待遇差距悬殊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想要杜绝这种情国况,可以缩小待遇差距。
B.对待学术不端行为,中国存在调查不彻底,处理极轻的现象,使得造假者“收获”与“风险”不相称,因此使大家都对造假行为趋之若鹜。
C.多国在学术造假问题上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从材料看,爱沙尼亚和英国的措施强调预防,新西兰则强调超惩戒,美国预防与惩戒并举。
D.作者认为,打“苍蝇”的效果并不理想,惩治学术造假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要打“大虎”,并且要狠打,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
【小题3】除了个人与科学界加强自律以外,怎样有效遏制学术不端的行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

王丽

①草长莺飞的四月,笔者“下”了一趟江南——故乡温州,为了浙江温州文成县的一册民国老识字课本《李山书》。这册课本编于1918年,出自文成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李山村。《李山书》曾在那一带山区私塾内广泛使用,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还做过夜校课本。李山村近百年来无文盲、无赌博,全村人人都会打算盘,村民言谈举止与众不同,都与这册《李山书》分不开。

②初见这册《李山书》,我眼睛一亮:这册课本不是按通常所见的语文课本的编排形式——即从“人、手、足、刀、尺”之类的单个汉字开始,而是以四言、六言或五言、七言的韵文形式来编写的;其内容也不是民国小学课本中常见的“小猫叫”、“小狗跳”之类,而是从中国历史朝代、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教育军事、风俗礼仪、典章制度,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记账订约,以及竹木花草、飞禽走兽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应有尽有。书中还专辟“洋货”一篇,介绍当时还刚刚传入中国的各种西方器物,甚至还有“显微镜”、“地球仪”之类的“高科技产品”,可见编者的“与时俱进”。与中国传统私塾读物一样,《李山书》中也有道德教化方面的内容,如“修齐治平”篇中,教导村民“宁可人做不义,切勿我为不仁。”由于课本的使用者为本地民众,故全书以温州方言押韵。如开篇第一课“天文”:“天高轻清地厚重平/月出东边风纳西轩/雾罩山场露滴平篛/霜结五更水流山坑……”即便用普通话读来也琅琅上口,课文遣词造句则雅俗得兼;既有文言的典雅,又有温州方言的通俗亲切,显出汉语的独特魅力。

③如今,已经无从知道,当年的那位编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怀来编写这些课文的。中华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并不都是靠知识精英们传承下来,那些僻处乡野的读书人同样担当了重要角色。或者说,依赖于庙堂的典籍文化和生长于民间的乡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骨骼和血肉。在风云激荡的上世纪,李山村,还有《李山书》一起承担了传承中华文化命脉的重任。

④正是《李山书》中所透露的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别具特色的形式,召引笔者去寻找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笔者不禁揣想,上世纪初生活在中国南方山村的农民,念了这样的课本之后,他们的见识眼界、心性气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⑤进入村中,见村中屋舍道路整洁干净,井然有序。在村口的大路边,有一块三尺来高的石碑。碑的正面已经被岁月剥蚀得字迹漫漶,只有侧面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永禁地方不得开庄放赌”十个大字,村人称之为“禁赌碑”。与《李山书》一样,这块石碑也被李山村人视为“李山一宝”,成为村民们教育后代的教材。

⑥据村里老人讲,以前村里上不了学的人晴天下地干农活,下雨天或农闲时去读点书,李山村“全村无一文盲”便由此而来。至今村中仍有些读过此书的耄耋老人能熟练地背出《李山书》中的部分段落,也印证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风尚。老人们还不无骄傲地告诉笔者,村里向来不但白天不锁门,甚至夜不闭户,从来没有发生过偷盗的事情。

⑦像中国近年来很多乡村的命运一样,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全村亲带亲,戚带戚,在李山村与欧洲大陆之间,汇成一股看不见的出国洪流,全村总人口5000余人,90%都在国外或外乡,留在村里只有100多人,且多是老人。这也使得自1912年便开始办学的李山小学日渐衰落,直到2004年合并到山下的学校。自此李山村便没有了学校,只留下空荡荡的校舍。

⑧“我们大家都说,照这样子下去,再过十年李山村会‘断种’!”村里老人们的忧急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之所以要重修祠堂,重新整理出版《李山书》,目的就是想留住李山的“人心”。村里打算办一个李山历史纪念馆,将李山村的百年办学史、百年华侨史,还有革命游击根据地史,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分门别类进行展出。李山人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忘记自己的根。

⑨在李山的那两天,笔者一直想问:李山村现在就剩这些老人了,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可笔者最终没有问。笔者感觉到,他们对李山村的感情,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他们离不开这个村子,是因为这里有太多与他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他们年少时的记忆,村口的禁赌碑,列祖列宗的牌位,还有屋后山坡上那一座座祖先的坟茔…… 他们如同一群坚守阵地的老兵,不到咽下最后一口气绝不放下武器,他们身后的阵地便叫“故乡李山”

⑩在李山的短短两天,笔者仿佛无意间触摸到中国山村的脉搏和心跳,而这脉搏和心跳在大时代洪流中显得那样微弱,微弱得几乎不为人所觉察;但又是那样顽强,顽强得让你怦然心动。笔者想,还有无数个跟她一样的中国乡村,它们的集体消亡难道也同样不值一提?而这些村庄的消亡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影响?

⑪费孝通先生在《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一文中说:“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表现出来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那些倚赖矿产来维持生活的人看来是迂阔的。提倡都市化是不错的,但是同时却不应忽视了城乡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果其间桥梁一断,都市会成整个社会肌体的癌,病发的时候城乡一起遭殃……”

⑫费孝通的这篇文章作于1947年的清华园。

⑬如今,《李山书》得以重新印刷出版,李山老人们已重修了宗祠,录制了村史。但李山村的宿命除了成为全球化、城市化压路机下面的“牺牲者”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可能吗?

(取材于《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第711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薪火相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比喻学问或技艺代代继承。
B.耄耋:形容七八十岁的人老态龙钟的样子。
C.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D.落叶归根: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小题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山村近百年来无文盲、无赌博、无偷盗,与《李山书》和“禁赌碑”的教育作用分不开。
B.李山村整洁有序,治安良好,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国外或外乡过着富足生活,留在村里的只有少数老人。
C.第⑫中作者注明时间,表明费先生早在七十多年前就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问题有了前瞻性思考。
D.李山老人们的重修宗祠,重印《李山书》,录制村史,从某个意义上既是重续历史,也是文化自救。
【小题3】第④段中,《李山书》“别具特色的形式”具体表现是什么?
【小题4】请简要赏析第⑨段划线的语句。
他们如同一群坚守阵地的老兵,不到咽下最后一口气绝不放下武器,他们身后的阵地便叫“故乡李山”。
【小题5】本文题目“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意蕴丰富
A.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