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障,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不千里皆随宗元师法B.时人
C.成以其小,D.辄数家之产
【小题2】柳宗元想以自己的柳州换刘禹锡的播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柳宗元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又被推荐为宏辞科因此被授予校书郎、永州司马等职务。
B.王叔文想重用柳宗元但正赶上皇帝居位不久王叔文的想法没有实现。
C.长江至岭南之间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名。
D.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才华得到世人称赞但政治上的才能却没有显示出来表现在还没被重用就遭贬了。
【小题4】文章用简练的语言叙写了柳宗元的一生,他写出了柳宗元哪些方面的特点,试析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5:08: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让能,咸通十四年登进士第,释褐咸阳尉。宰相王铎镇汴,奏为推官。入为长安尉、集贤校理。丁母忧,以孝闻。服阕,淮南节度使刘邺辟掌记室,得殿中,赐绯。入为监察。牛蔚镇兴元,奏为节度判官。
黄巢犯京师,奔赴行在,拜礼部郎中、史馆修撰。寻以本官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谢日,面赐金紫之服,寻召充翰林学士。上在蜀,关东用兵,征发招怀,书诏云委。让能词才敏速,笔无点窜,动中事机,僖宗嘉之,累迁户部侍郎。从驾还京,加礼部尚书,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封建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沙陀逼京师,僖宗仓皇出幸。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驾在凤翔,朱玫兵遽至;僖宗急幸宝鸡,近臣唯让能独从。翌日。孔纬等六七人至。邠师攻关,帝幸梁、汉,栈道为石协所毁,崎岖险阻之间,不离左右。帝顾谓之曰:“朕之失道,再致播迁。险难之中,卿常在侧,古所谓忠于所事,卿无负矣!”让能谢曰:“臣家世历重任,蒙国厚恩,陛下不以臣愚,擢居近侍。临难苟免,臣之耻也;获捍牧圉,臣之幸也。”至褒中,加金紫光禄大夫,改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时朱玫立襄王称制,天下牧伯附之者十六七,贡赋殆绝。朝士才十数人,行帑无寸金,廪无颗粒,卫兵不宿饱。帝垂泣侧席,无如之何。让能首陈大计,请以重臣使河中,谕王重荣以大义,果承诏请雪,以图讨逆。京师平,拜特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进封襄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驾在凤翔,李昌符作乱,倏然变起,让能单步入侍。时朝臣受伪署者众,法司请行极法,以戒事君。让能固争之,获全者十七八。
(选自《旧唐书·杜让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B.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C.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D.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谓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做官,与“解褐”、“解官”、“释巾”、“解巾”等意思相近。文中指考中进士后授官。
B.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户籍财赋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C.食邑,卿大夫的封地,文中指中国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采地”等。
D.近侍,对帝王亲近侍奉,也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有的人对帝王有较大的影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让能对皇上十分忠诚。沙陀军进犯京城,僖宗仓皇离京出走,让能听到发生祸变就出宫随驾;后来皇上逃离凤翔前往宝鸡,他也始终不离左右。
B.杜让能镇定地面对危局。朱玫拥立襄王行使皇帝权力时,朝廷官员大都归附,僖宗皇帝束手无策,让能镇定地提出对策,最终解决了危机。
C.杜让能淡泊名利。皇上想要晋升杜让能为金紫光禄大夫,让能谦让地说自己家世代蒙受国家优厚恩惠,婉言拒绝了皇上的赏赐。
D.杜让能敢于提不同意见。当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奏请皇帝对接受伪朝委任的人处以极刑来警诫官员时,让能一再力争,使其中大部分的人得以保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邠师攻关,帝幸梁、汉,栈道为石协所毁,崎岖险阻之间,不离左右。
(2)朝士才十数人,行帑无寸金,廪无颗粒,卫兵不宿饱,帝垂泣侧席,无如之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曾祖皎,周(北周)赠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徽,周河内太守。祖果,周温州刺史,入隋,工部尚书、义兴公,《周书》有传。父咤,隋昌州长史。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

隋大业中以常调①预选,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顾谓之曰:“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汝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遂补滏阳尉,寻弃官而归。太宗平京城,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惊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遂奏为府属。

后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尝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寻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天策府建,以为从事中郎,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日:“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因谮之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后又潜入画策,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擢拜太子左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号为称职。三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知选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

其年冬,遇疾,表请解职,许之,禄赐特依旧。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四年,疾笃,令皇太子就第临问,上亲幸其宅, 抚之流涕,赐物千段;及其未终,见子拜官,遂超迁其子左千牛构为尚舍奉御。寻薨,年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司空,徙封莱国公,谥曰成。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獻欷令送御馔以祭焉。明年如晦亡日,太宗复遣尚宫至第慰问其妻子。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旧唐书·杜如晦》有删改)

注释:①常调:按常规迁选官吏。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獻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B.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獻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C.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獻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D.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獻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小题2】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大王守藩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一一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左迁” “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A.杜如晦家世显赫,世代为官。曾祖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曾任河内太守,祖父任温州刺史、工部尚书,父亲曾任昌州长史。
B.杜如晦聪慧明达,深受器重。隋朝时,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另眼相看,说他是栋梁之材。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在秦王府众人被外迁之际,奏请把他留下。
C.杜如晦功勋卓著,多次被封赏。在跟随太宗征讨天下之际就被高祖封为建平县男,待太宗即位后,升迁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D.杜如晦生前辉煌,死后亦荣耀。他死后,太宗很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在第二年他的忌日当天,太宗还专门派人到他家里去慰问他的妻子儿女。
【小题4】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
(2)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
【小题5】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后,翻译下面的语句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对,如韩愈,又称韩昌黎,“愈”为名,“昌黎”为字。
B.“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唐设进士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C.“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科举时代称新进士及第授官为释褐。
D.“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B.李商隐因为少年俊才而被令狐楚深加礼敬,令狐楚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李商隐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房乔,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已,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日:“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已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日:“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廩,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遺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年七十。废朝三日。

(节选自《旧唐书 房玄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B.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C.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D.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由尊长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
B.“草隶”指草书和隶书,是隶书字形的进--步简化,书写便捷,成为唐代通行的主要字体。
C.礼部为古代“六部”之一,掌礼仪、祭享、贡举等,是中央行政机构,长官为礼部尚书。
D.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死亡有不同称谓,称皇帝死为“崩”,诸侯或大官死为“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自幼聪慧,博览经史,善写文章。他在秦王府时,写军书奏章,不用打草稿,倚马可待,文约理丰。
B.房玄龄是位孝子,父亲生病,他尽心服侍,未曾解衣而眠;继母去世,他因忧伤过度,只得暂时离开职位。
C.房玄龄十分重视人才,善用人才。他用人不求全责备,不论地位高低贵贱,视其才能而用,被誉为良相。
D.助太宗即位,房玄龄立下大功。辅佐太宗,他尽心竭力。太宗亲征辽东,命他留守京城,将他比作萧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也。出自行间,少学骑射。史朝义遣将围宋州,昌在围中,连月不解,城中食尽,贼垂将陷之。刺史李岑计蹙,昌为之谋曰:“廪中有数千斤曲,可以屑食。计援兵不二十日当至。东南隅之敌,众以为危,昌请守之。”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救军至,贼宵溃。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李灵曜据汴州叛,刺史李僧惠将受灵曜牵制,昌密遣曾神表潜说僧惠。僧惠召昌问计,昌泣陈其逆顺,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朝,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

李希烈陷汴州,人心震恐。时昌以三千人守宁陵,希烈率五万众阵城下,昌深堑以遏地道,凡四十五日,不解甲胄,躬励士卒,大破希烈。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贞元三年,委昌北出五原。岁余,授泾州①刺史。昌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名闻阙下。受诏城平凉,扼弹筝峡口。旬余毕。平凉居北地之要,分兵援戍,遏其要冲,遂以保宁边鄙。

昌初至平凉,收聚亡殁将士骸骨坎瘗之。分为大将三十人,将士百人,葬于浅水原。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将士曰“怀忠冢”。昌盛陈兵设幕次,具牢馔祭之。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诸道师徒,莫不感泣。

昌守西边十五年。及婴疾,约以不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年六十四,赠司空。

(节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刘昌传》,有删改)

(注)①泾州:地名。辖区在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北。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救军至,贼宵溃   今其智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B.希烈率五万众阵城下 徘徊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C.扼弹筝峡口 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贾谊《过秦论》)
D.旬余毕  余固笑不信也(苏轼《石钟山记》)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B.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C.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D.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昌有勇有谋,临危主动请缨。宋州被围数月,危在旦夕,他提出以酒曲充饥的建议,主张坚守城池,等待援军,并主动要求守卫东南角。
B.刘昌御敌有方,率部以少胜多。他率三千人抵御李希烈的五万大军,对外据天堑防守,对内激励士气,军队坚持四十五日,终于打败敌军。
C.刘昌尽职尽责,戍边不辱使命。他任泾州刺史时,亲率士兵耕作,保障了军粮的供应;他奉命修筑平凉城,并派兵把守,保障了边地的安定。
D.刘昌有情有义,善待阵亡官兵。他初到平凉之时,将收集到的一百多位官兵的骸骨安葬好,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他身穿素服到场祭奠。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