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的问题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与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是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大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阅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者常将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这般在知识型阅读阶段。
B.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的态度,具备质疑的眼光。
C.研究者在阅读经典古籍时,选择几种权威注本进行细读对比,一定会发现问题。
D.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异同,目的性较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为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着重论述了研究型阅读的三种主要方式。
B.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C.文章举出郭象等人对“逍遥”解释的例子,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
D.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这两种阅读方式缺一不可。
B.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一个人一旦有了质疑能力就能在学术上取得进展。
C.人们在阅读时,要想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只有精选阅读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说法加以记忆。
D.联想式阅读会有效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5 03:53: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电子政务,狭义而言,专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行政事务管理和服务的活动。广义则泛指各类行政机关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管理的活动。从政府的角度来定义,电子政务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传统的政府管理工作移植到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中的一种政府工作方式。

作为电子政务的开创者,美国把它定义为: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利用技术手段更有效地为市民、企业、政府职员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提供信息和服务。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服务,电子政务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大众。一是通过技术手段主动为大众服务,二是通过技术手段使大众能够方便地从政府索取服务。两者加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政府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双向互动。联想集团指出,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向全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这个定义在指出电子政务的支撑技术的基础上,还包含了电子政务的建设要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以及政务实施的目的,即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

(摘编自王晋《电子政务概论》)

材料二

(摘编自王晋《电子政务概论》)

材料三

目前,一些部门把电子政务仅仅视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导致很多政府部门重电子技术的硬件建设,而轻数据开发应用。在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时,机关迫切需要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开发大大滞后,以致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办理率只有10%左右。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过于注重单元技术和短期效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造成了电子政务中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问题,使电子政务发展陷入“诸侯割据”的局面。再者,由于统一标准的出台速度跟不上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标准过多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信息孤岛的形成和泛滥。

一些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由多部门共同管理,但是由于分工不够明确,导致一方面有业务真空,几年不开展信息化水平测评,另一方面一些相互交叉和重叠的业务矛盾难以处理。同时,我国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只出台了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进行管理的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电子签名和其他电子证书不具有法律效力;电子交易等合法性缺乏法律依据,在解决纠纷时没有司法依据。

(摘编自王自红、傅宝《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政务和传统政务相比不是简单地将政府原有的职能和业务流程电子化或网络化,而是政府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优化组合。
B.电子政务处理事务的流程是以“互联网+”为中心,政府以“政府就是服务”为出发点,帮助企业、社会组织等快速、高效地解决事务。
C.传统政务处理事务的方式是以政府各部门的职能为中心,为服务对象提供面对面的政府服务,这种事务处理方式流程复杂,审批环节多。
D.当下,政府通过计算机存储介质并利用网络发布信息,比以往通过纸质介质发布的信息容量更大、速度更快、形式更灵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政务一般是指政府利用技术手段更有效地为市民、企业、政府职员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提供信息和服务。
B.电子政务的狭义定义侧重于行政事务的横向管理和服务,而电子政务的广义定义侧重于行政事务的纵向管理和服务。
C.从政府角度定义电子政务,强调电子政务的运行环境和技术手段,但没有突出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模式、体制变革的影响。
D.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政府内部的无纸化办公以及政府各部门间通过网络共享信息和适时通信,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青天一缕霞

⑴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就像诗人说的那样:“?”我能连续几个小时眺望云空而不觉厌倦。虽然眺者自眺,飞者自飞,但在久久的深情谛视中,通过艺术的、精神的感应,往往彼此间能够取得某种默契。

⑵我习惯于把望中的流云霞彩同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作类比式联想。比如,当我读了女作家萧红的传记和作品,了解其行藏与身世后,便自然地把这个地上的人与天上的云联系起来。看到片云当空不动,我会想到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没有母爱,没有伙伴,每天孤寂地坐在祖父的后花园里,双手支颐,凝望碧空。而当一抹流云调头不顾地疾驰着逸向远方,我想,这宛如一个青年女子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逃婚出走,开始其痛苦、顽强的奋斗生涯。有时,两片浮游的云朵亲昵地叠合在一起,而后,又各不相干地飘走,我会想到两个叛逆的灵魂的契合,他们在荆天棘地中偶然遇合,结伴跋涉,相濡以沫,后来却分道扬镳,天各一方了。当发现一缕云霞渐渐地深化在青空中,悄然泯没与消逝时,我便抑制不住悲怀,深情悼念这位多思的才女。她,流离颠沛,忧病相煎,一缕香魂飘散在遥远的浅水湾。这时,会立即忆起她的挚友聂绀弩的诗句:“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

⑶正是这种深深的忆念和所谓“因蜜寻花”的心理,催动着我在观赏巧云的最佳时节——八月中旬,来到这神驰已久的呼兰,追寻女作家六十年前的岁月。

⑷但是,当我踏进萧红故居,却未免有些失望。寥寥几幅灰暗模糊的照片,一些作家用过的旧物,疏疏落落地摆在五间正房里。原有的两千平方米的后花园,这印满了萧红的履痕、泪痕和梦痕的旧游地,如今已盖上了一列民宅。更为遗憾的是,留下百万字作品的著名女作家,陈列室中竟没有收藏一页手稿、一行手迹。

⑸当然,也可以顺着另一条思路考虑:这位叛逆的女性的前尘梦影原本不在家里。她像白云一样飘逝着,她的世界在天之涯、地之角。“”,如此而已。云,是萧红作品中的风景线。手稿没有,何不去读窗外的云?

⑹在浪迹天涯的十年间,萧红走遍大半个中国,而且,曾远涉东瀛。她肯定领略过青岛上空彩云的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也该注意到关中一带抓一把下来似乎可以团成窝窝头的朵朵黄云。透明、绮丽的南国浮云;素朴、单纯,仿佛用高山雪水洗涤过的热带晴云,樱花一般的东京湾上空的绮云……这些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流云霞彩都已幻化为女作家的奇思玄想。

⑺对萧红来说,尽管童年生涯是极端枯燥、寂寞的,家园并无温馨可言,甚至经常感到格格不入;但是,就像一首诗中描述的:“。”一颗远悬的乡心,痴情缱绻,离开得越远,回音便越响。于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便在“永久的憧憬与追求”中孕育诞生了。

时代造就了萧红。她不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冲破了封建枷锁,离家出走,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勇敢的娜拉;而且,得到了一批革命作家及其作品的滋养,接触了世界近代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和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文化觉醒意识。她在文学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以稚嫩的歌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和民众的愿望。

⑼对于乡园,她没有沉浸在一般层次上的眷恋、遐想与梦幻之中,而是超越了“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思索,在现实主义与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交叠的文化视点上,力透纸背地写出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深入地开掘其对于“国民性”的哲理反思和病态社会的无情清算。

⑽她“以女性作者特有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以充分的感性化、个性化的认知方式,通过散化情节、淡化戏剧性、浓化情致韵味的艺术手法,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势力造成的弥天灾难,展示病态人生、病态社会心理的形成,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⑾同那些跨越时代的文坛巨匠相比,萧红也许算不上长河巨泊。她的生命短暂,而且身世坎坷,迭遭不幸。她失去的不少,而所得可能更多;她像一缕霞光飘然而逝,却长期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她似乎一无所有,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串坚实、清晰的脚印,树起了一座高耸的丰碑。

⑿流光似水。如今,那被女作家诅咒过的岁月,远逝了;那没有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的牛马般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女作家及其作品中的主人公血泪交迸的“生死场”,已经照彻了灿烂的阳光。

⒀十字街头拐弯处,当年萧红读书的小学校还在。微风摇曳中,几棵饱经风霜的老榆树似在发出岁月的絮语。下课铃声响起,一群闪着澄澈、亲切的目光的活泼可爱的女孩子,野马般地拥向了操场,有的竟至和来访的客人撞了个满怀,随之而喧腾起一阵响亮的笑声。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⑶段中的“因蜜寻花”指作者由喜欢萧红的传记和作品,进而希望了解她当年的生活环境,了解她作品形象的生活原型。
B.萧红故居让作者有些失望,不仅陈列室中没有收藏女作家的一页手稿、一行手迹,而且这位叛逆女性的前尘梦影也不在家里。
C.独特的视角、写法,振聋发聩的主题……萧红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清晰的脚印,她也得以长久地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
D.文章结尾处对那群活泼可爱的女孩子的描写,不禁让人想到女作家及其作品中主人公们的悲惨生活,今昔对比,引人深思。
【小题2】下列诗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请将它们填入原文中对应的位置。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满纸深情悲仆妇,十年断梦绕呼兰
C.爱替春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
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⑻段说“时代造就了萧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题4】本文题目“青天一缕霞”的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文学是灯(节选)

铁凝

①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张和自卑。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日记都是成了“忏悔体”了。我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实在没有错误,还会虚构一点写下来——不知这是否可以算作我最初的“文学训练”。偶尔的快乐也是有的,比如看了朝鲜电影,没完没了地模仿其中特务间的接头暗号:“你拿的是什么书?……”这几句平淡的对白之所以被我长久地记住,是因为那个时代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太过贫乏了吧。但我仍然觉得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这对白里毕竟还有几分属于文学的美感,比如歌曲集和阿里郎。

②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还有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③另一本中国文学,我觉得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 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趣味盎然的想象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她是天生爱笑,笑起来便无法无天,率性自由,哪怕来到人间结婚拜堂时也可以笑得无法行礼……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我的文学之梦也就此开始。

④我在文学和文化最荒凉的年代爱上了文学,今天,当信息爆炸——也包括各种文化信息的爆炸,再次把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的时刻,我仍然不想放弃对文学的爱。读乔尔·科特金的《全球城市史》,他谈到要成为世界名城必须具备精神、政治、经济三个方面的特质,那就是:神圣,安全,繁忙。毫无疑问,我们正在目睹世界很多大都市的繁忙,这里所说的繁忙特指对财富孜孜不倦的追求,如亚当·斯密所倡导的那样。但实现经济大国的目标,并不意味着现代公民就一定出现。而一座城市的神圣,从广义上也可以理解为高尚信仰的自觉,道德操守的约束,市民属性的认同,以及广博的人性关怀。文学是灯,或许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永远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而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是需要文学去点亮的。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在阅读中国和外国文学名著并不能公开的背景下,我以各种可能的方式陆续读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普宁、契诃夫、福楼拜、雨果、歌德、莎士比亚、狄更斯、奥斯汀、梅里美、司汤达、卡夫卡、萨特、伯尔、海明威、厄普代克、川端康成等人品貌各异的著作。虽然那时我从未去过他们的国度,但我必须说,他们用文学的光亮烛照着我的心,也照耀出我生活中那么多丰富而微妙的颜色——有光才有颜色。而中国唐代诗人李白、李贺的那些诗篇,他们的意境、情怀更是长久地浸润着我的情感。从古至今,人世间一切好的文学之所以一直被需要着,原因之一是它们有本领传达出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有能力表现出一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它们能够代表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想象力。

⑤如上所述,我青少年时期的文学营养,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若用吃东西来作比喻,不是你想吃什么就有什么,而是这儿有什么你就吃什么。用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话:“端给你的是啤酒,你就不要在杯子里找咖啡。”他以此言来形容他所处的时代。但那时的我,毕竟还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地在“杯子”之外找到了一些“咖啡”——一些可以被称作经典的文学。它们外表破旧地来到我的眼前,我怀着对“偷来的东西”的兴奋之情持续着混乱的阅读。但时至今日,阅读早就自由,当代东西方名著源源不断地扑面而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仍然怀念过去的岁月里对那些经典的接触。那样的阅读带给我最大的益处,是我不必预先接受评论家或媒体的论断,我以不带偏见的眼光看待世界上所有能被称之为经典的文学。其实若把文学简单分为两类,只有好的和不好的。而所有好的文学,不论是从一个岛,一座山,一个村子,一个小镇,一个人,一群人,或者从一座城市、一个***。

【小题1】第③段中空格处的作者应是______________。高中课文中学过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打击”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小题3】文章开头写看了朝鲜电影后没完没了地模仿接头暗号,作用是
【小题4】简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旁征博引,论证了文学是灯这一中心论点。
B.作者说笑得最美的是婴宁,是因为婴宁敢于打破传统规矩。
C.文章抒情、议论、记叙融为一炉,主要表现了自己敢于冒险的精神。
D.今天是一个阅读自由的时代,然而文学仍被各种信息挤压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落。
E.我对文学基本持一种乐观的认识,是因为所有好的文学都可以超越民族、地域、历史、文化和时间而抵达人的内心。
【小题6】作者认为“文学是灯”,原因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和”文化辨析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顺着“和”的思维去认识和实践和实践自然以及社会对象,形成了独特的“和”文化思想理念,并贯穿到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当中。“和”文化思想与思维方式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态。“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睦和美”等“贵和”思想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普通百姓也以“和”为贵,信守“平和”“和气”“和谐”,乃至造反也要贯之以“义和”,从而使“和”文化思想观念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和”铸就了中国的文化与文明,有研究者认为:“我们中国、中国人是从哪里来的?说到底,我们是从‘和’而来的。‘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政德政风的淳化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精神理念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成为处理各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和”的,大多都在进步、发展;反之,则退步、滞后,甚至给国家、民族和人类带来灾难。许多事实都证明,世界上大多争执只要采取了“和”的谈判协商方式,就能够得以“和平”解决。凡万事万物的产生与变化,都可以用“和”文化来化解、包容、理解。面对价值多元、矛盾复杂的当今世界,用“和”文化思维方式去解决、处理矛盾,都会得到比较圆满的结果。
当然,中国推崇“和”文化思想理念并不是否认或不承认个体的差异以及矛盾的对抗。差异和矛盾是绝对存在的,“和”文化思想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强调冲突的多元性和矛盾的多样性。也正是由于矛盾和差异不断产生,不断变革和斗争,才使得各类体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与“中和”,这也是“和”不断升华的过程。“和”的核心就是“和谐相处、和而不同”——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在当代世界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中国“和”文化能够契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因此,若要实现心灵、家庭、社会以及世界的安定、和谐、进步与发展,中国“和”文化是最应予以重视和发扬的文化。
中国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中国正在谋求建立一个和谐的心灵空间、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力求实现天地人伦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要正确认识、科学运用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和谐发展”理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人类共同意识。全球化时代精神的召唤与中国的和谐发展理念,都要求创造性地发展和利用中国的“和”文化。中国的“和”文化也有着无穷的活力与魅力,它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在人、自然、社会、自我等诸多关系中建构起文化桥梁,以开辟人类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选自马泽文著《中国的光荣与梦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和”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文化思想理念是中国人顺着“和”的思维去认识和实践自然以及社会对象而形成的,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B.“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体现,如百姓中有“贵和”思想,他们以“和”为贵,信守“平和”“和气”“和谐”。
C.在价值多元、矛盾复杂的当今世界,“和”文化思维方式能彻底解决问题,无疑是化解各类矛盾的最佳方式。
D.“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等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已成为处理各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铸就了中国的文化与文明,诠释了中国、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一问题。
B.“和”文化思想与思维方式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态,“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睦和美”等思想深入民心。
C.“和”文化思想承认冲突的多元性和矛盾的多样性,对个体的差异和矛盾有极大的包容性。
D.“和而不同”的意思是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矛盾就是在不断产生、变革、斗争的过程中化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坚持以“和”的思想解决问题,往往能取得进步、发展。世界上很多争执就是通过“和”的方式解决的。
B.中国“和”文化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当下,能促进心灵、家庭、社会以及世界的安定、和谐、发展。
C.现在,“和谐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同意识,人们应该运用“和”文化这一哲学智慧,开辟人类发展的新境界。
D.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并建成了和谐的心灵空间、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