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若讷,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卫州。进士及第,补彰德军节度推官,再迁太常博士、知商河县。御史知杂杨偕荐为监察御史里行,知谏院。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欧阳修乃移书责若讷曰:“仲淹刚正,通古今,行中无比。以非辜逐,君为谏官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耶!”若讷以其书奏,贬修夷陵令。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大庆殿设祈福道场,若讷奏曰:“大庆殿,国之路寝也,岂可聚老、释为渎慢?”又奏三公坐而论道,今二府对才数刻,何以尽万几?宜赐坐从容,如唐延英故事。丁母忧。服除,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时宰相贾昌朝与参知政事吴育数争事上前。明年春,大旱,帝问所以然者,若讷曰:“大臣不肃,则雨不时若。”于是昌朝及育皆罢,若讷遂代育为枢密副使。王则据贝州,讨之,逾月未下,或议召降。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及破城,知州张得一送御史台劾治。有臣贼状。朝廷议贷死,若讷谓:“守臣不死自当诛,况为贼屈?”得一遂弃市。知王守忠欲得节度使,固执为不可。皇祐五年,卒,赠右仆射,谥文庄。若讷强学善记,自秦、汉以来诸传记无不该通,尤喜申、韩、管予之书,颇明历学。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伏。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方书》久不传,悉考校讹谬行之,世始知有是书。名医多出卫州,皆本高氏学焉。皇祐中,诏累泰定尺以制钟律,争论连年不决。若讷以汉货泉度一寸,依《隋书》定尺上之。并损益祠祭服器,悉施用。有集二十卷。

(选自《宋史·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B.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C.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D.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书,一般指官员间互通书函,又称作致书、移文,书函常针对不同意见而发,多用于晓谕责备。
B.服除,与“服阕”同义,指守丧期满。古代丧服的制度,按与死者关系的远近分为五等。
C.皇祐,即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时正式创立并形成。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
D.祠祭,即祭祀,古代祭祀有专门的音乐,《诗经》中的“风”和“颂”就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若讷敢于进谏。对大庆殿设道场,他上书认为不得体;后来他又直指二府未充分言奏政事;对王守忠任节度使,他进谏反对。
B.高若讷受到信任。春天大旱,皇帝在听取了高若讷的回答后,罢免了宰相贾昌朝和参知政事吴育,并任命他担任枢密副使。
C.高若讷看重气节。王则造反失败后,朝廷商议是否免除贝州知州张得一死罪,他以张得一屈于敌贼、气节尽失为由,表示反对。
D.高若讷博学多才。他博览群书,十分精通历数之学;他自学医术,治愈母病,整理了经典医书,考正、校定其中的错误并刊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问所以然者,若讷曰:“大臣不肃,则雨不时若。”
(2)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5 05:14: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勔,字伯猷,彭城人也。祖怀义,始兴太守。父颖之,汝南、新蔡二郡太守,征林邑,遇疾卒。勔少有志节,兼好文义,家贫,为广州增城令,广州刺史刘道锡引为扬烈府主簿。元嘉二十七年,索虏南侵,道锡遣勔奉使诣京都,太祖引观之,酬对称旨,除宁远将军、绥远太守。太宗即位,加宁朔将军,校尉如故。江州刺史晋安王子勋为逆,四方响应,勔以本官建平王景素辅国司马,进据梁山。会豫州刺史殷琰反叛,征勔还都,假辅国将军,率众讨琰,甲仗三十人入六门。复兼山阳王休祐骠骑司马,余如故。破琰将刘顺于宛唐,杜叔宝于横塘。除辅国将军、山阳王休祐驃骑诰议参军,不拜。琰婴城固守,自始春至于末冬,薛道标、庞孟虬并向寿阳,动内攻外御,战无不捷。善抚将帅,以宽厚为众所依。将军王广之求勔所自乘马诸将帅并忿广之叨冒劝勔以法裁之勔欢笑即时解马与广之复除使持节、督广交二州诸军事、平越中郎将,不拜。及琰开门请降,勔约令三军,不得妄动。城内士民,秋毫无所失,百姓感悦,咸曰来苏。百姓生为立碑。改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又不拜。还京都,拜太子左卫率,封部阳县侯,食邑千户。元徽初,桂阳王休范为乱,奄至京邑,加勔领军,置佐史,镇扞石头。既而贼众屯朱因雀航南,右军王道隆宿卫向朱雀,闻贼已至,急信召动。勔至,命闭航,道隆不听,催动渡航进战。率所领于航南战败,临陈死之,时年五十七。

(节选自《宋书·刘勔传》)

(注)①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方民族的蔑称。索指发辫,古代北方民族多有发辫故称。②来苏:形容百姓盼望来解脱其苦难。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勔以本官建平王景素辅国司马   领:率领
B.琰城固守,自始春至于末冬 婴:环绕
C.改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又不 拜:接受官职
D.加勔领军,置佐史,镇石头 扞:保卫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王广之求勔所自乘马/诸将帅并忿/广之叨冒劝勔/以法裁之/勔欢笑/即时解马与广之/
B.将军王广之求勔所自乘马/诸将帅并忿/广之叨冒/劝勔以法裁之/勔欢笑/即时解马与广之/
C.将军王广之求勔所自乘马/诸将帅并忿广之叨冒/劝勔以法裁之/勔欢笑/即时解马与广之/
D.将军王广之求勔所自乘马/诸将帅并忿广之叨冒劝勔/以法裁之/勔欢笑/即时解马与广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勔战功卓著,多次打败敌军。在平叛殷琰反叛的过程中,他在横塘、宛唐先后打败殷琰的将领刘顺和杜叔宝。
B.刘勔心系百姓,治军严谨。在殷琰开门请降时,他约束命令军队,不让军队随意行动,使百姓感激高兴。
C.刘勔一心为国,淡泊名利。他为国平定叛乱,屡获战功,朝廷三次加封官职,但他都先后拒绝。
D.刘勔很有战略眼光,军事能力出众。在朱雀之战时,他曾命令关闭朱雀航道,右军王道隆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导致他战败身亡。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锡遣勔奉使诣京都,太祖引见之,酬对称旨。
(2)征勔还都,假辅国将军,率众讨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丰稷,字相之,明州鄞人。登第,为谷城令,以廉明称。从安焘使高丽,海中大风,樯折,舟几覆,众惶扰莫知所为,稷独神色自若。焘叹曰:“丰君未易量也。”知封丘县,神宗召对,问:“卿昔在海中遭风波,何以不畏?”对曰:“巨浸连天,风涛固其常耳,凭仗威灵,尚何畏!”帝悦,擢监察御史。
入为殿中侍御史。上疏哲宗曰:“陛下明足以察万事之统,而不可用其明;智足以应变曲当,而不可用其智。顺考古道,二帝所以圣;仪刑文王,成王所以贤。愿以《洪范》为元龟,祖训为宝鉴,一动一言,思所以为则于四海,为法于千载,则教化行,习俗美,而中国安矣。”扬、荆二王为天子叔父,尊宠莫并,密令蜀道织锦茵。稷于正衙论曰:“二圣以俭先天下,而宗王僭侈,官吏奉承,皆宜纠正。”既退,御史赵屼谓曰:“闻君言,使屼汗流浃背。”
帝亲政,以集贤院学士知颍州,又出知河南府。徽宗立,以左谏议大夫召,道除御史中丞。入对,与蔡京遇,京越班揖曰:“天子自外服召公中执法,今日必有高论。”稷正色答曰:“行自知之。”是日,论京奸状,既而陈瓘、江公望皆言之,未能动。稷语陈师锡等曰:“京在朝,吾属何面目居此?”击之不已,京遂去翰林。时宦官渐盛,稷怀《唐书仇士良传》读于帝前,读数行,帝曰:“已谕。”稷为若不闻者,读毕乃止。
稷尽言守正,帝待之厚,将处之尚书左丞,而积忤贵近,不得留,竟以枢密直学士守越。蔡京得政,修故怨,贬海州团练副使,安置台州。除名徙建州。卒,年七十五。建炎中,追复学士,谥曰清敏。
初,文彦博尝品稷为人似赵抃,及赐谥,皆以“清”得名。稷三任言责,每草疏,必密室,子弟亦不得见。退多焚稿,未尝以时政语人。所荐士如黄庭坚、马涓、陈瓘、陈师锡、邹浩,皆知名当世云。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明足以察万事之统 统: 系统、规律
B.思所以为则于四海     则: 准则、法则
C.扬、荆二王为天子叔父,尊宠莫并 并: 并列、相比
D.蔡京得政,修故怨     修: 整理、归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犹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古代科举分童子试、乡试、京试,京试中者分三甲,一甲的前三名称为登第。
B.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先秦的天子、诸侯、大夫、邑宰都设置御史;国君设置御史,从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宗,帝王的庙号。从汉代起,始帝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称为太宗、世宗等。徽宗即宋徽宗,是宋朝第八位皇帝,曾经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D.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是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翰林学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稷勇敢无畏,面对风暴镇定自若。跟随安焘出使高丽,中途海上刮起大风,桅杆被吹断,船几近倾覆,众人惶恐,而他神色自如。
B.丰稷善于雄辩,敢于进谏。他任殿中侍御史时,给宋哲宗直言上疏,希望陛下用英明和智慧使自己的言行被千载之人所效法。
C.丰稷为官正直,敢于直言弹劾奸臣。他入宫与蔡京相遇,指责蔡京奸邪的情形,并上奏弹劾不止,使蔡京离开翰林。
D.丰稷指责权贵直爽,但政事守密很严。他起草奏疏,即使子弟也不给看;他担任尚书左丞,虽因蔡京报复被贬官,但也不把政事告诉别人。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巨浸连天,风涛固其常耳,凭仗威灵,尚何畏!”帝悦,擢监察御史。
(2)时宦官渐盛,稷怀《唐书•仇士良传》读于帝前,读数行,帝曰:“已谕。”稷为若不闻者,读毕乃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少为县吏,折节读书。大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改澧州。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恕尽擿发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
会契丹引去,召入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大宗谕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俄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恕有心计,厘去宿,太宗深器之,亲题殿柱曰“真盐铁陈恕”。
恕每便殿奏事,大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恕敛板蹴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俟意稍解复进,悫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太宗以其忠,多之。迁礼部侍郎。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真宗嘉之。
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转运使。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五年,知贡举。恕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又援贡举非其人之条,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王曾为首,及廷试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时议称之。
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赢瘠。起复视事,迁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真宗曰:“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准即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恕亦不让,一一押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
(节选自《宋史·陈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B.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C.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D.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划线的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臣是以不敢     逡巡而不敢
B.太宗以其忠,多之 嬴粮而景
C.准即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D.厘去宿  秦有余力而制其
【小题3】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 蚓无爪牙之利
B.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C.青,取之于蓝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铸以为金人十二
【小题4】下列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以供长辈称呼。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孝廉,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
D.“传”是替经书做注的著作,《春秋左氏传》相传就是左丘明注解《春秋》的一部史书。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恕为官清廉,精于吏治。他因自己家在洪州而辞去洪州通判之职,后改任澧州通判,到任后又揭发澧州官吏利用账簿欺上瞒下,投机图利的所有弊端。
B.陈恕性格直爽,公忠体国。真宗曾责令他奏报国库情况他因为担心陛下年轻,如知府库充实,会生奢侈之心而迟报,此举颇受真宗赞许。
C.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未被批准。当母亲死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
D.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他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时,就推荐当时被罢枢密使之职的寇准,举荐他代替自己,真宗就任寇准为三司使。
【小题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
②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彦进,大名人。纯质有胆略,善骑射。汉乾祐中,隶周祖帐下。广顺初,补卫士。世宗镇澶渊,令领禁兵以从。显德初,为控鹤指挥使。从世宗征淮南,以功迁散员都虞候。从平瓦桥关,改领昭州刺史。
宋初,改右厢指挥使,征李筠,为先锋部署,以功迁常州防御使。从平李重进,迁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大举伐蜀,为前军副都部署。蜀平,坐纵部下略玉帛、子女及诸不法事,左迁昭化军节度观察留后。太祖郊祀西洛,彦进来朝,授彰信军节度。
太平兴国二年,移镇河阳。四年正月,遣将征太原,分命攻城,以彦进与郢州防御使尹勋攻其东,彰德军节度李汉琼、冀州刺史牛思进攻其南,桂州观察使曹翰、翰林使杜彦圭攻其西,毾信军节度刘遇、光州刺史史珪攻其北。彦进督战甚急,太祖嘉之。晋阳平,从太宗征幽州,又与内供奉官江守钧率兵攻城之西北。及班师,诏彦进与西上阁门副使薛继兴、阁门祗候李守斌领兵屯关南,以功加检校太尉。是秋,契丹侵遂城,彦进与刘廷翰、崔翰等击破之,斩首万级。五年,车驾北巡,以彦进为关南都部署,败契丹于唐兴口。
雍熙三年正月,命将北伐,分兵三路,诏彦进为水陆副都部署,与曹彬、米信出雄州。大军失利,彦进坐违彬节制,别道回军,为敌所败,召还,贬右武卫上将军,事具彬传。四年春,授保静军节度。端拱元年,被病,召归阙,卒,年六十七。赠侍中
彦进频立战功,然好聚财货,所至无善政。没后,诸子争家财,有司摄治。太宗召见,为决之谓左右曰:“此细务,朕不宜亲临,但以彦进尝任节制,不欲令其子辱于父耳。”
(节选自《宋史·崔彦进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平李重进 平:平定
B.以功加检校太尉  加:加官
C.事具彬传 传:流传
D.没后,诸子争家财 没: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特指古代官职的晋升或调动,如“迁散员都虞候”,“迁”是指“升职”。
B.刺史,职官,巡行郡县,汉时全国各部置刺史一人。“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C.车驾,帝王或朝廷命官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如《髙帝纪下》:“车驾西都长安。”
D.有司,指官吏。古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如《史记》:“召有司案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彦进擅长骑射,跟随世宗因功升职。崔彦进为人纯朴有胆略,擅长骑射。世宗镇守澶渊时,命令他率领禁兵跟随。攻打南唐,因战功升任散员都虞候。他平定瓦桥关,升任昭州刺史。
B.崔彦进英勇善战,贬职还被重新重用。他征伐李筠时,因战功升任常州防御使。平定李重进,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因事贬职,太祖在西洛郊祀时,重新授任他为彰信军节度使。
C.崔彦进跟随太宗,征幽败契再立战功。崔彦进跟从太宗征伐幽州,因战功加官检校太尉。契丹军进攻遂城时,彦进与刘廷翰等人打败了他们,斩敌万余,在唐兴口再次击败契丹军。
D.崔彦进战功虽多,为人自负敛财财政。崔彦进征幽州、败契丹,屡立战功,但与曹彬等出征时,大军失利。他因违抗曹彬节制,被敌人打败,遭贬职。喜欢聚敛财货,所到各地没有善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平,坐纵部下略玉帛、子女及诸不法事,左迁昭化军节度观察留后。
(2)端拱元年,被病,召归阙,卒,年六十七。赠侍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京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
D.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非褒即贬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批评熙、丰年间,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死了二个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的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号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