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宗月大师

老舍

①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教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荒来荒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一个十多岁的贫而不识字的孩子,很自然的去做个小买卖——弄个小筐,卖些花生、煮豌豆、或樱桃什么的。要不然就是去学徒。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做学徒,或提篮沿街卖樱桃而每天赚几百钱,她或者就不会坚决的反对。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

②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酒后,他常以学喊俞振庭的《金钱豹》自傲)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③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里。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一进山门先有一股大烟味,紧跟着便是糖精味,(有一家熬制糖球糖块的作坊)再往里,是厕所味,与别的臭味。学校是在大殿里,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道士的家眷。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这是“改良”私塾。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④自从做了学生以后,我时常的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的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为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⑤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⑥到我在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不过,在这个时候,假若他肯用用心思,去调整他的产业,他还能有办法教自己丰衣足食,因为他的好多财产是被人家骗了去的。可是,他不肯去请律师,贫与富在他心中是完全一样的,假若在这时候,他要是不再随便花钱,他至少可以保住那座花园,和城外的地产。可是,他好善。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和他过往的最密。他办贫儿学校我去做义务教师。他施舍粮米,我去帮忙调查及散放。在我的心里,我很明白:放粮放钱不过只是延长贫民的受苦难的日期,而不足以阻拦住死亡。但是,看刘大叔那么热心,那么真诚,我就顾不得和他辩论,而只好也出点力了,即使我和他辩论,我也不会得胜,人情是往往能战败理智的

⑦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由他的性格来说,他似乎势必走入避世学禅的一途。但是由他的生活习惯上来说,大家总以为他不过能念念经,布施布施僧道而已,而绝对不会受戒出家。他居然出了家,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上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对佛学,他有多么深的认识,我不敢说。我却真知道他是个好和尚,他知道一点便去作一点,能作一点便作一点。他的学问也许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都能见诸实行。

⑧出家以后,他不久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没有好久就被驱除出来。他是要做真和尚,所以他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一般的说,方丈的责任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做方丈。他自己既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他的庙里不应佛事,赶到有人来请,他便领着僧众给人家去唪真经,不要报酬。他整天不在庙里,但是他并没忘了修持;他持戒越来越严,对经义也深有所获。他白天在各处筹钱办事,晚间在小室里作工夫。谁见到这位破和尚也不曾想到他曾是个在金子里长起来的阔大爷。

⑨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⑩他是宗月大师。

(载一九四零年一月二十三日《华西日报》)

【小题1】“我”受过宗月大师哪些好处?请简要概述。
【小题2】第③段加点词“不体面”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多次用“阔大爷”来称呼宗月大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5】下列与本文内容理解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第⑤段结尾“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句的“照旧”一词表现了宗月大师在财产被骗后心态不变,说明他不论贫富的乐观心态。
B.对宗月大师的善行,以及入寺做方丈被驱逐之事,作者是不敢苟同的,认为他热心得有点迂讷,不懂人情世故。
C.文章三次写到了刘大叔家的“后花园”,作者是以“后花园”的变迁从侧面表现宗月大师的善心善行。
D.第①段作者说“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这是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穷人在贫穷面前的无能为力。
【小题6】文章通篇以“刘大叔”来称呼宗月大师,直到最后才点明“他是宗月大师”。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8:46: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铁牛和病鸭
老舍
王明远的乳名叫“铁柱子”。在学校里他是“铁牛”。好象他总离不开铁。一年到头,他老笑着。两排牙,齐整洁白,象个小孩儿的。
自从留学回来,他就在一个官办的农场作选种的研究与试验。这个农场的经费永远没有一定的着落。场长呢,是照例每七八个月换一位,好象场长的来去与气候有关系似的。所以农场虽成立多年,农场试验可并没有作过。要是有的话,就是铁牛自己那点事儿。
为他,这个农场在用人上开了个官界所不许的例子——场长到任,照例不撤换铁牛。可有一回,他几乎落了泪。场长无论如何非撤他不可。可是头天免了职,第二天他照常去作试验,并且拉着场长去看他的工作:“场长,这是我的命!再有些日子,我必能得到好成绩;这不是一天半天能作成的。请准我上这里作试验好了,什么我也不要。到别处去,我得从头另作,前功尽弃。况且我和这个地方有了感情,这里的一切是我的手,我的脚。我永不对它们发脾气,它们也老爱我。这些标本,这些仪器,都是我的好朋友!”他笑着,眼角里有个泪珠。从此以后,他的地位稳固多了,虽然每次减薪,他还是跑不了。“你就是把钱都减了去,反正你减不去铁牛!”他对知己的朋友总这样说。
铁牛的同学李文也是个学农的。李文的腿很短,嘴很长,脸很瘦,心眼很多。被同学们封为“病鸭”。他很热心的研究农学,而且深信改良农事是最要紧的。可是他始终没有成绩。正赶上开农业学会年会。堂中坐满了农业专家。台上正当中坐着病鸭,头发挺长,脸色灰绿,长嘴放在胸前,眼睛时开时闭,活象个半睡的鸭子。他自己当然不承认是个鸭子;时开时闭的眼,大有不屑于多看台下那群人的意思。他明知道他们的学问比他强,可是他坐在台上,他们坐在台下;无论怎说,他是个人物,学问不学问的,他们不过是些小兵小将。他是主席,到底他是主人。他不能不觉着得意,可是还要露出有涵养,所以眼睛不能老睁着,好象天下最不要紧的事就是作主席。可是,眼睛也不能老闭着,也得留神下边有斜眼看他的人没有。假如有的话,得设法收拾他。就是在这么一睁眼的工夫,他看见了铁牛。
铁牛仿佛不是来赴会,而是料理自家的丧事或喜事呢。出来进去,好似世上就忙了他一个人了。有人在台上宣读论文。病鸭的眼闭死了,每隔一分多钟点一次头,他表示对论文的欣赏,其实他是琢磨铁牛呢。
直到年会开完,他们俩没再坐在一块谈什么。
新场长到任后派他办理油饰椅子,因这是李先生视为最重要的事,所以选派铁牛,以表示合作的精神。铁牛既没那个工夫,又看不出漆刷椅子的重要,所以不管。过了一个星期,铁牛被撤了差。
他以为这一定不能是病鸭的主意,因此他并不着慌。他计划好:援据前例,第二天还照常来工作;场长真禁止他进去呢,再找老李——老李当然要维持老同学的。可是,他临出来的时候,有人来告诉他:“场长交派下来,你要是明天再来的话,可别说用巡警抓你。”
他要求见场长,不见。
他又回到试验室,呆呆的坐了半天,几年的心血……不能,不能是老李的主意,老李也是学农的,还能不明白我的工作的重要?他必定能原谅咱铁牛,即使真得罪了他。什么地方得罪了他呢?想不出来。除非他真是精神病。不能,他那天不是还请我吃饭来着?不论怎着吧,找老李去,他必定能原谅我。
铁牛越这样想越心宽,一见到病鸭,必能回职继续工作。他看着试验室内东西,心中想象着将来的成功——再有一二年,把试验的结果拿到农村去实地应用,该收一个粮的便收两个……和和平平的作了件大事!他到农场去绕了一圈,地里的每一棵谷每一个小木牌,都是他的儿女。
回到屋内,给老李写了封顶知己的信,告诉他在某天去见他。把信发了,他觉得已经是一天云雾散。按着信上规定的时间去见病鸭,病鸭没在家。可是铁牛不肯走,等一等好了。等到第四个钟头上,来了个仆人:“请不用等我们老爷了,刚才来了电话,中途上暴病,入了医院。”
铁牛顾不得去吃饭,一直跑到医院去。
“什么病呢?”铁牛和门上的人打听。
“没病,我们这儿的病人都没病。”门上的人倒还和气。“没病干吗住院?”
“那咱们就不晓得了,也别说,他们也多少有点病。”铁牛托那个人送进张名片。待了一会,那个人把名片拿起来,上面有几个铅笔写的字:“不用再来,咱们不合作。”
“和和平平的作件大事!”铁牛一边走一面低声的念道。
(节选自《老舍短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题1】农场为何每次换人照例不换铁牛?请简要概括。
【小题2】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别展现了铁牛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多处写“和和平平地做件大事”一句话,请说明该细节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创造病
老舍
杨家夫妇的心中长了个小疙瘩。结婚以后,心中往往长小疙瘩,非经过相当的时期不会抽叶开花。他们的小家庭里,处处是这样的花儿——桌、椅、小巧的玩艺儿。长疙瘩的时期,他们的小家庭象晴美人间的唯一的小黑点,只有这里没有阳光。他们的谈话失去了音乐,他们的笑没有热力,他们的拥抱象两件衣服堆在一起。他们几乎想到离婚也不完全是坏事。过了几天,小疙瘩发了芽。这个小芽使小家庭里雷雨交加。芽儿既已长出,花是非开不可了。花带来阳光与春风,小家庭又移回到晴美的人间来。那个小疙瘩,使他们的生活不至于太平凡了,使他们自信有创造的力量,使他们忘记了黑暗而喜爱他们自己所开的花。
前些日子,他俩一人怀着一个小包。春天结的婚,他的薄大衣在秋天也还合适。可是冬已在风儿里拉他的袖口,他轻轻颤了一下,心里结成个小疙瘩。他有件厚大衣;生命是旧衣裳架子么?他必须做件新的大衣。没有它,生命是一片荒凉;风,寒,与颤抖。
他知道在定婚与结婚时拉下不少的亏空。可是生命是创造的,人间美的总合是个个人对于美的创造与贡献;他不能不尽自己的责任。他也并非只顾自己好看;他是想象着穿上新大衣与太太一同在街上走的光景与光荣:他是美男子,她是美女人,在大家的眼中。但是他必须和太太商议一下。他也准知道太太必定不拦着他,她愿意他打扮得漂亮。可是他不能利用这个而马上去作衣裳,他有亏空,所以根本不能和太太商议。怎办呢?他心中结了个小疙瘩。他不愿意露出他的心事来,但是心管不住脸。藏着心事,脸上会闹鬼。
她呢,在结婚后晓得了爱的完成并不能减少别的困难。可是他们还都年少,不应当把青春随便地抛弃。假若处处俭省,等年老的时候享受,年老了还会享受吗?她得先买个冬季用的黑皮包。她有个黄色的,春秋用着合适;还有个白的,配着个天蓝的扣子,夏天——配上长白手套——也还体面。冬天,还要有合适的皮包。
她也不愿意告诉丈夫,而心中结了个小疙瘩。
他们都偷偷地详细地算过账,看看一月的收支中间有没有个小缝儿。差不多没有!他们不能屈服,生命的价值是在创造。假如不能十全,二人都愿自己去牺牲。他愿意设法给她买上皮包,自己的大衣在热烈的英雄主义之下可以后缓;她愿意给他置买大衣,皮包只是为牺牲可以不买。他们热烈地辩驳,拥抱着推让,没有结果。及至看清了买一件东西的钱还没有着落,他们的勇气与相互的钦佩使他们决定,爽性借笔钱把两样都买了吧。
他穿上了大衣,她提上了皮包,美丽快乐充满了世界。债是要还的,但那是将来的事,他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况且他们并非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东西上,他们所必需的没法不买。假如他们来一笔外财,他们就先买个小汽车,这是必需的。
冬天来了。大衣与皮包的欣喜已经渐渐的衰减,这两样东西并不象在未买的时候所想的那么足以代替一切,那么足以结束了借款。多么长的晚上呢,不能出去看电影,不能去吃咖啡,不能去散步。坐在一块儿说什么呢?干什么呢?
这回,那个小疙瘩是同时种在他们二人的心里:得买个话匣子。
要买就买下得去的,不能受别人的耻笑。下得去的,得在一百五与二百之间。杨先生一月挣一百二,杨太太挣三十五!他们谁也没有首先发难的勇气,可是他们都留神报纸上的小广告,杨太太看见了:明华公司的留声机可以按月付钱,八个月还清。她把这段广告用红铅笔勾起来,放在丈夫的书桌上。
他看见了,对她一笑:她回了一笑。在寒风雪地之中忽然开了朵花!
留声机拿到了,可惜片子只买了三片,都是西洋的名乐。片子是要用现钱买的,他们只好暂时听这三片。他们想象着,在一年的工夫,他们至少可以有四五十片名贵的音乐与歌唱。他们可以学着唱,可以随着跳舞,可以闭目静听那感动心灵的大乐,他们的快乐是无穷的。杨太太预备下绸子手绢,专去擦片子。那个机器发着欣喜的光辉,他们听着,看着,抚摸着,从各项感官中传进来欣悦。
在一个星期里,他们把三张片子已经背下来。如若再使它们旋转,大概邻居们也会暗中耻笑。离下月还有三个多星期呢。为等到下月初买新片,而使这三个多星期成块白纸,买了话匣和没买有什么分别呢?马上去再买新片是不敢想的,这个月的下半已经很难过去了。
看着那个机器,他们有点说不出的后悔。把它送回去损失一个月的钱与那三张片子,是个办法,可他们俩连讨论这个事都不敢,因为买来时的欣喜是那么高。青年是不肯认错,更不肯认自己呆蠢的。他们相对愣着,几乎不敢再瞧那个机器;那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一块心病。  
(有删改)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讲述了杨家夫妇的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如“杨太太预备下绸子手绢,专去擦片子”就表现出她对留声机的珍爱。
C.“冬已在风儿里拉他的袖口”运用了拟人手法;“拉他的袖口”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冬季即将到来的意思。
D.杨家夫妇虽然没钱买大衣和皮包,但是他们深爱着对方,愿意放弃购置自己必需的物品,去成全爱人。
 
E.小说把平凡的话语调动得生动有力,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写出了简单的、有力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⑵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⑶小说的题目富有深意,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以“创造病”为题的妙处。
⑷小说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分别表现出杨家夫妇怎样的人生态度?请找出两处简要分析。你怎样看待他们的人生态度?请就此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五 九
老 舍
张丙,瘦得象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 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 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象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 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统系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 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 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 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读书是不可能的。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 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 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的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 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作呢!而且,这样的东西,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 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
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 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 你的路;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白 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 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作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画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是得意扬扬而去;打 人是件舒服事,从人们的兽性方面看。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 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 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 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我打他,他必定打我; 我必定失败。可是有一层,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 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 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 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 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就是真还了手,把我打伤,我,不全象那小子那 样傻,会找巡警去。至少我跟他上警区,耽误他一天的工夫(先不用说他一定受 什么别的惩罚),叫他也晓得,打人是至少要上警区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 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 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 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 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 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 洋人也不打我呀!(请 注意,这里他很巧妙的,去了一个“敢”字!)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 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①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呕!”张丙立起来说:“怪 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象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
注①五九:1915 年 5 月 9 日,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以后人们把 5 月 9 日定为国耻纪念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于现代小说以人物、事件、物象等为题的惯 常用法,标题的陌生化既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发了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B.张丙“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表明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这对黑眼睛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表明他内心 的愤恨、不平和痛苦。
C.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与张丙十分熟悉,起到了组织情节的 作用,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
D.小说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不仅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而且将 笔触延伸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小题2】小说中张丙有哪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以此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主体部分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进,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
(小牛儿搀着庞太监走进来。小牛儿提着水烟袋。
庞太监 哟!秦二爷!
秦仲义 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 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 我早就知道!
(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庞太监 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秦仲义 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庞太监 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作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秦仲义 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
庞太监 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秦仲义 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
庞太监 (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逗嘴皮子,年头真是改了!
【小题1】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对话鲜明体现了戊戌变法后的社会风情,也展现了《茶馆》第一幕的时代背景。
B.庞太监台词字字句句皆含影射,反对变革的力量得势后的嚣张气焰表露无遗。
C.关于茶客们的舞台说明让舞台上细处皆有“戏”,体现一般民众对时局的态度。
D.秦仲义有一颗实业救国之心,但屡屡受挫,不得不暂时向庞太监低头示弱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