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好日子还有多久?最为悲观的论调认为,或许不到一年。“等补贴取消,拥有足够技术储备的合资车、进口车就要来割韭菜了。”在一次新能源汽车交流论坛上,有从业者这样表示。这样的论调得到大批新能源汽车从业者的认同。

当然,这样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按照目前的政策指向,如果不出意外,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财政补贴将全部取消。与此同时,特斯拉等外资、合资品牌已磨刀霍霍,开始在中国市场大规模排兵布阵。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大家担心补贴的政策会调整,实际上这个调整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都堆到2020年底一次性调整,还不如分段释放调整的压力。”事实上,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工作一直在有序推进。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二:

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开始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迅速扩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长期执行补贴政策导致一些企业形成“补贴依赖症”,产业竞争力不强;地方保护仍然存在,不利于形或统一、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利于推动产业做大做强;随着保有量快速增长及车辆使用频率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风险增大,亟须加强安全监管,确保产业安全发展。

2016年以来,财政部等四部委建立了浙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为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平稳过渡,采取分段释放调整压力的做法:2019年的补贴标准在2018年的基础上平均退坡50%,至2020年底前退坡到位。

正如刚刚降生的婴儿需要摇篮,蹒跚学步的幼儿需要扶持,财政补贴政策对推动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但摇篮和扶持随着成长都将退出,翩翩少年将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健步前行。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的技术门槛,并加大财政补贴退坡力度,直至2020年补贴将完全退出。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数据显示,2011-2016年,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内,产销率是随着财政补贴的提高而降低的。意味着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产能扩张后,国家给予过多的财政补贴反而使产销率下降。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享受国家的全方位财政支持后,规模和产能都迅速扩张,可是,由于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价值、评判标准等缺乏深层次的认识,特別是其性能和价格相对于传统能源产品又存在劣势,由此影响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信心,所以需求基础较为薄弱,囚此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能迅速扩张后,因需求不足,导致了产能过刺,即产销率下降。国家也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近几年开始减少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同时开始扶持需求端,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摘编自《大经贸·创业圈》)

材料四:

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前两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万辆和14.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3.5%和98.9%。在今年1-2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构成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77%,依然是引销售的主力军。这些数据昱示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在加速推进。目前,探索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主要维度有两个:一是如何稳抓消费升级机遇,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通过政策和市场引导增加消费者购买的信心指数,双向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加;二是解决用户对续航里程的担忧,叠加解决充电难题的双重利好。从2019年开始,如果能发挥这两个方面的助力作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率将会持续增长。

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所担忧的,也恰恰是行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还涉及汽车下乡、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问题,仍需要国家加大产业引导力度。此外,关于新能源旧车的使用,近日,国家发改委也提出,正在草拟旧汽车的回收政策,以推动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从而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营造良妤环境。

(摘编自《新能源汽车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很多从业者悲观地认为,一旦国家全面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合资车、进口车等就会凭借它们足够的技术储备占据市场绝对优势。
B.我国政府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是一把双刃剑,这固然迅速扩大了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规模,却引发了产业发展、产品运行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C.自2011年起的6年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与国家财政补贴成反比,所以只要财政补贴逐渐减少,用不了多久,就会促进相关消费,提高产销率。
D.我国2019年前两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都处于同期增长状态,且纯电动车领跑新能源汽车销量,这些都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在加速推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不得不启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分段释放调整压力,这是因为特斯拉等外资、合资品牌正在准备进军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
B.人们目前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不大,一是因为人们对新能源产品的价值、评判标准的认识浮于浅层,二是因为新能源产品不如传统能源产品的性价比高。
C.要想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消除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的担忧,二是解决充电方面的难题。
D.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所担忧的问题,也是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新能源旧车的使用问题,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出台旧汽车的回收政策。
【小题3】要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良性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3:45: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漫步银锭桥为(刘宏伟)

夕阳羞答答地猫在暮霭后,余晖穿过突兀在半空的古槐和枯柳,打在汉白玉桥身上,泛出冷清的光。

远处的湖面已凝结成厚厚的冰层,一个临时围起来的溜冰场,人山人海,不时传出阵阵嬉笑打闹声,人们正沉浸在新春的欢娱中。近得桥下,却依然是一汪碧潭,虽看不到“银锭桥下水倒流”的往日景观,却也给这萧瑟的季节平添了几分机趣。

这时节,桥上依然游人如织。或许他们中真的有人相信,情侣携手走过银锭桥,就能相知相守一生。

在我看来,名胜大抵都是“远香近臭”,那些与它们近在咫尺者,往往难有细究的热情和心思。银锭桥于我,便是如此。

居京10年,我曾无数次从什刹海的银锭桥上走过,也知晓它的声名在外,每次却总是步履匆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看。万家欢聚时,我依然天涯孤旅。人生,大抵只有在悲绝伤怀、寂寥落寞时,才会特别留心起身边的物事。仿佛直到此刻,在既见不到古时《燕都游览志》里所载“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的景色,而当下灯红酒绿的后海夜色也还未兴起时,我才有心思认真打量起这座“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的桥来。

明代文人李东阳眼中的“城中第一佳山水”,是否就是眼前的这般光景?我不得而知。我倒是读过跟李东阳同样出身此地的文人纳兰性德笔下的“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画卷。然而,对银锭桥而言,仿佛只有在这万木萧瑟的季节,才是它华丽登场的时候。

银锭桥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但眼前我所见到的桥是分别于1984年、1990年修复、改建的,时光并不久远,有关的资料也不多: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横跨前海后海的细脖处,桥身长8.3米、桥面宽7.9米、桥高4.3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倒置的银锭而得名。桥身正面镌刻的“银锭桥”三字,为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单士元所题。

银锭桥的举世闻名,据说要归功于那位因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决,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一,汪兆铭、黄树中、罗世勋三人在银锭桥下埋炸弹,欲刺摄政王载沣,未果,三人同时被捕。汪兆铭就此写下了那首《慷慨篇》,银锭桥也因此举世皆知。可惜的是,银锭桥始终保持着玉洁冰清,而汪精卫却晚节不保,成了世人唾弃的大汉奸。

游人似乎对桥头那块写着“银锭观山”四个大字的巨石情有独钟,纷纷靠前留影。不知道他们是否知晓这四字所表述的“西涯八景”之一的美色底蕴。一旁落款的“杨萱庭”几个字,因掉了颜色,不仔细看,很难辨识。这位书法家,曾为瞿秋白、李大钊陵墓书写过碑文。

据说旧时唯有站在平坦的银锭桥上西望,可一览西山浮烟晴翠的如画美景。然而此刻,我无论如何都看不见西山的影子,那远处林立的高楼就是答案。我一直认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能多考虑一分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就会多一分迷人的底蕴,多留给后世一笔无价的财富。

桥旁沿后海岸一直延伸出去的林立的各式酒吧,让我想起了那首《什刹海》:“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不知道清代这位得硕亭先生在写这首竹枝词时,是否曾想到过,有朝一日,天香楼不复存,银锭桥边会开出一溜儿酒肆?

其实,未知本来就难尽想象。白驹过隙,世易时移。桥如此,人生亦然。

听着远处溜冰场上男女老少不时发出的欢声笑语,看着身边这些笑逐颜开的游人,我闭上双眼,做了一次悠长的深呼吸。缠绕心头的落寞,也就丝丝缕缕地淡去……是啊,人生何须沾染那么多的伤怀和纠结?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得。

伸手抚摸银锭桥上的翠瓶卷花望柱,手心传来一片透心的寒意。此刻的我,却从这透心的寒意中,获得了一份释怀和温暖。

放眼望去,夕阳散尽了最后一抹光辉。

银锭桥,坠入了夜的怀抱。

【小题1】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有何作用?
【小题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段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节令、时间和环境,又为全文奠定了清冷、沉重的感情基调。
B.作者认为携手走过银锭桥的情侣们迷信落后,所以对他们的行为不以为然,不屑一顾。
C.银锭桥本是看西山的“第一绝胜处”,现在因为城市建设失去了这个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
D.作者漫步银锭桥,写了桥的过去和现在,桥的一带美景不再,不变的是灯红酒绿、热闹繁华。
E.作者由“未来难尽想象”感悟到“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得”,文章主旨有点消极。
【小题4】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色,试作分析。
【小题5】“银锭桥历史悠久”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人说这种表达方式与全文不协调,内容也不可信,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②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

③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④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⑤我去香港两次,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浸会大学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八位作家进行文学交流,主题是“大自然和写作”。为此浸会大学组织了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如去西湾爬山,去大屿山的小岛看渔民的生活。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 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有一天下午,走出地铁站后,觉得困倦难当,就到对面的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里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⑥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当参加座谈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 一种温暖啊!

⑦十一月上旬,我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⑧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儿媳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自述怕狗的这件小事,表明了作者的胆小和家乡生活的不尽如人意。
B.香港生活虽然美好,却让作者感到单调,与上文作者沉浸在有韵致的家乡生活中形成鲜明对比,引出下文的议论。
C.在作者眼里,小小的印章像晚霞一样夺目,形象地表现了艾芜先生及其作品成就的辉煌,寄寓了作者的赞美、崇敬之情。
D.温暖和寒冷是一对反义词,既指自然界的温度,又指现实社会的某种现象。
【小题2】从文中来看,故乡的“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联系全文,请简要探究作者说的“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具体缘由有哪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花树被炸、医治花树、少佐求医、摔缸折树、少佐被杀、柳先生就义等情节逐渐展开,环环相扣,跌宕起伏。
B.三日后树叶振作,十日后树叶泛绿,一月后断处长好,这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情节表现了柳先生医术高明、妙手回春。
C.面对众人的唾弃,柳先生“一脸淡然”,不为所动;面对负伤的日本军官与黑洞洞的枪口,柳先生的内心纠结挣扎。
D.小说情节设计独具匠心,柳先生先帮日军少佐医治伤腿,再把日军少佐杀死,结局出人意料,震撼人心,发人深思
【小题2】颜老爷有哪些特点?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日新者必日退

唐帼丽

程颐语道:“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程颐认为,君子学习一定要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就是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用心、不精纯,必然退步。

何以不学习便退步?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导致学习的中断。清人张伯行释道:“若不日新,便是心有间断,私欲相乘,非昏则倦,日退必矣。未有半上落下,能站得住,不进而不退者。”这里,揭示了“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深层含义:即学习者的求学初心和用心程度,决定其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在笔者看来,“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用心思进,无我无私,“惟精惟一”。《大学》言天下大道学问与用心求道的关系,“明德”“亲民”“至善”是大道学问,须以“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初心和用心程度去做学用实践。朱熹曰:“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这里,正心诚意是做天下大道学问的立场和出发点。做天下大道学问是做“无我”之学,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陆九渊道:“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这里把一个个体的“我”和私心去掉,立身于国家、社会、宇宙当中,以无我无私之心,谋求天下大道。这个大道,是真正的为民为天下的学问大道,也是为民、为天下的用心、立场和态度。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以此立意做学问修养,才可能日省和日新,才可能真正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其二,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程子道:“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由明而诚也。”这里反映了儒家“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学问要义:无我无私,做利民利天下的学用实践。王阳明道:“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里王阳明先生强调,要以“知行合一”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其知行合一的内在之源,便是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站到这个立场上,从此心出发,知与行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互为本体,共为一体,由认识上的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

儒家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为民为天下的大义初心关心天下社会,关心民生,思虑现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真正的学问之道,也是创新的源泉,才是实现“日新”的真正路径。

(摘编自2018年05月09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程颐认为君子要想“日新”就要“日进”,否则就“日退”,“日新”“日退”是矛盾的。
B.程颐认为君子学习不能日新,就会产生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精纯,就必然退步。
C.张伯行认为学习者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和其求学初心、用心程度关系密切。
D.张伯行认为“不学习便退步”的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这和程颐的看法大相径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在提出观点和论证观点时作者习惯引用前人的观点。
B.文章引用陆九渊的观点论证了“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无我无私”这层含义。
C.文章第四段论述君子之学要“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而“从心出发”最重要。
D.文章先提出“不日新者必日退”的观点,接着阐释其内涵,最后指出实现“日新”的路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和朱熹均强调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要正心诚意地做大道学问。
B.只要以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立意做学问修养,就能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C.王阳明认为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是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的关键。
D.“知行一体”,由认识上的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利民利天下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