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槁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熟悉B.每一令出,平其功  伐:夸耀
C.非我能为  莫:不D.人穷则本  反:通“返”,追溯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与屈原同朝为官,但上官大夫想争得楚王的宠幸,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草拟法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很生气,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屈原忠诚可信,却遭怀疑,受诽谤,所以产生了怨愤;《离骚》大概就是从怨愤中产生出来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7:44: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下面问题。

道之不兮,伫乎吾将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余马于兰皋兮,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2)。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繁饰兮,芳菲菲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3)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承上启下,表明诗人欲去还留的矛盾心情。诗人虽被贬谪,却眷念朝政。
B.面对小人的造谣,国君的不信任,作者在政治屡屡碰壁之后不得已选择让步,“复修”“初服”即明证。
C.作者借“芰荷”“芙蓉”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志向;“高余冠”“长余佩”两句表明自己才华非凡,不同流合污。
D.诗人再次重中自己“余独好修以为常”。“独”字表现出诗人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态度。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悔道之不兮,伫乎吾将反 相:  察  延: 反:
(2)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回:  朕:  复路:  及:  行迷:
(3)余马于兰皋兮,椒丘且焉止息 步:  兰皋:  驰:  焉:  止息:
(4)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以为:  衣:  裳: 
(5)忽反顾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反顾:  游目: 
(6)佩缤纷繁饰兮,芳菲菲弥章 缤纷:  繁饰:  芳菲菲:  弥:  章: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3)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