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浅阅读”的危险

①进入7月,各地书店又呈现出一片火爆景象,新书充斥书架,读者纷纷涌入。应该说, 对于今天日渐忙碌的都市人而言,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基于主动还是被动,能抽时间走进书店亲近书本总是好事。读书能增进知识,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人的文明素质与城市的文化品位,怎么说都应该鼓励。不过细加观察,其间一种“浅阅读”现象很堪忧虑,它主要表现在阅读兴趣的单一上,与之相伴随的,还有阅读过程的随意和阅读目的的迷失。

②阅读兴趣单一集中体现在对生活类、时尚类等通俗读物的偏好上,而肯花时间细细体味经典名著的越来越少。这从新华书店7月份销售统计中就可看出。据此统计数字,除《新华字典》等长销书外,各地书店位居排行榜之首的都是通俗读物,相比之下,人文社科类图书少而又少。即就其中最好销的文学类书籍而言,位居前列的也多为《我为歌狂》、《爱上爱情》等通俗小说,或者日、韩当红作家的言情新作。此外便是网络文学的纸介版和漫画图文类读物了。前者已发展到将网络游戏改制为创新小说隆重推出的程度,而后者漫画绘本,因其作者放低身段,以平视大众的姿态,关心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日常生活,有一点童真与温情,再带些外冷内热的调侃,浪漫感伤的倾诉,一下子将许多人挟制到远离现实的虚拟真空,并成为都市时尚情感最好的代言,其中有的销量已过百万册,有的则被改编成电视剧在热档播映。至于一些原本是儿童看的图文书,也错位成了成年人的最爱,本地一家著名的周刊有“漫画书八大经典”之选,其中如《丁丁历险记》等书就吸引了无数成年人的眼球,书价不低,销售却仍火爆。

③本来,读养生、化妆、烹饪、园艺类书,乃或读名人传记以励志,读理财宝典以应用,完全随各人的兴趣和需要,都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当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只读这一类书,少有更多途径的阅读拓展和更进一步的知识追求,譬如因人际关系紧张和生存压力增大,就只选择浪漫过头的爱情童话以为即时的寄托,因生活节奏加快和闲暇时间的稀缺,就只拿轻松浅显的四格图文替代计划中的原典赏会,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和警惕。这种阅读过程的随意与阅读兴趣单一一样,再清楚不过地凸现了都市人在阅读目的上的迷失。因为事实显然是,读书可以用为休闲,但决不仅止于休闲,其最根本的性质更无关于休闲。读书除能深化已知了解未知外,还在于能促成人们深刻的灵魂拷问与自我反省,并从根本上满足从生命的繁琐中挣脱出来的自由向往,从而求得对生存困境最彻底的觉解和对情感层次最诗意的丰富。

④显然,上述通俗读物是很难帮助人真正实现这一目的的,它们或许可以安慰人于一时,但安慰不到久远;或许可以滋润人的情绪,但滋润不到灵魂。那永远能安慰和滋润人灵魂的,只能是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因为它保留了人类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最艰苦的开拓,也最能证明人的心智所可达到的精神高度。所以我们在东西方都可见到,人们把读这样的书比作“心灵的探险”,比作“灵魂的壮游”。而在当今变化迭生的信息社会,一切知识不断被刷新,也惟有它历久弥新,能让人反复体味,并引导人克服格式化的生存,走向精神的丰实和成熟。此所以费迪曼要将从荷马到毛姆、佛斯特的作品列入从18岁到80岁《一生的读书计划》,卡尔维诺要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说:“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

⑤可现在,“时下的兴趣”有从背景噪音升格为阅读主流的危险,即使是经典,也多被掺了水透了气,如坊间迭出“缩水名著”即是一显例。那些《文学名著精缩》、《外国文学速读手册》、《文学名著快读》,将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的快餐,据说销得不错,但对通过阅读经典以获取精神滋养这一目的的达成而言,显然是一条岔道,一种偏航。

⑥为了一个人精神的成长,乃至一座城市文明的提升,现在是到了加大对先进文化的宣传力度,认真学习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使之落实到从出版到发行各个方面的时候了。我们不需要面上的花团锦簇,而急需切实的长养扩充。而对读者来说,进食但求适口是可以的,但寻找精神食粮,就应该有更上一层的追求。依此衡量,“浅阅读”不能算是一种自觉的阅读,甚至还不能算是一种有效的阅读。

【小题1】第⑤段中说“时下的兴趣”有从背景噪音升格为阅读主流的危险,从全文看,“背景噪音”指的是__________;而“阅读主流”应该是__________。
【小题2】文章指出,读书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
【小题3】作者认为要读“经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小题4】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成现代人“浅阅读”的原因是阅读兴趣的单一,阅读过程的随意和阅读目的的迷失。
B.在东西方,人们把阅读经典比作“心灵的探险”,比作“灵魂的壮游”。
C.阅读“缩水名著”也是一种“浅阅读”。
D.就获取精神滋养这一目的而言,“浅阅读”不能算是一种自觉的阅读,甚至还不能算是一种有效的阅读。
【小题5】今年世界读书日(4月23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结合本文,你认为现在需要“浅阅读”吗?请阐述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8 11:4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秦始皇的形象,《过秦论》《史记》《战国策》《新语》《淮南子》《盐铁论》《汉书》等典籍都有不同程度的描述,主要是“刑法太酷、奢靡与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亦有对秦始皇形象的刻画,虽然对秦始皇的描述性文字不多,但却非常具体,从不同侧面彰显了秦始皇将死之时的悲痛、疑虑、惆怅、不舍的感情。这为我们加深对秦始皇的了解提供了更好的资料。
秦始皇的“天命观”在传世文献中很少涉及,《赵正书》则可以补充这方面的资料。秦始皇曰:“吾自视天命,年五十岁而死,吾行年十四而立,立卅七岁矣。吾当以今岁死,而不知其月日,故出游天下,欲以变气易命,不可于?……吾霸王之寿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据此,秦始皇的“天命观”可总结为:知天命但却想易命。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逻辑。
简文中秦始皇以“霸王”自居,《管子》:“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秦始皇自视功绩很大,“功盖五帝”,自当享有“至尊之寿”。《新书》:“至尊之寿,轻百年耳。古者,五帝皆逾百岁,以此言信之。”由于此时秦始皇才五十岁,其“霸王之寿”相较于《新书》所言“轻百年耳”的“至尊之寿”明显差距太大,这对秦始皇来说,似乎很难接受。“吾霸王之寿足矣”之语,亦不能当真,其本质还是想“变气易命”。
“变气说”曾出现于东汉王充的《论衡·变虚篇》,其文曰:“说灾变之家曰:人在天地之间,犹鱼在水中矣。其能以行动天地,犹鱼鼓而振水也。鱼动而水荡,人行而气变。”《赵正书》所言的“变气”无疑是灾变家所说的“人行而气变”。
孔子主张“知天命”,《论语·为政篇》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秦始皇虽然此时也是五十岁,但他的“知天命”自然与孔子不同。其“知天命但却想易命”的态度,说到底还是对长生的渴望,也即希望打破“天命”的束缚。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评价秦始皇道:“他的人生观自然是一位非命主义者,他不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所以他想永远长生,而富贵始终在他自己的手里。”无疑是《赵正书》中秦始皇的注脚。
秦始皇“长生”之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借助于“仙药”,而《赵正书》则依赖于“出行变气”。仙药不易得,“出行变气”则容易得多,知秦始皇再次被术士所欺骗。
(摘编自《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中的秦始皇形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秦始皇的形象,从流传至今的相关文献来看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述,主要是“刑法太酷、奢靡与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B.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亦有对秦始皇形象的刻画,虽然描述性文字不多,却为加深对秦始皇的了解提供了更好的资料。
C.秦始皇的“天命观”在传世文献中很少涉及,但从《赵正书》的记载来看,与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并没有什么不同。
D.秦始皇“长生”之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借助于“仙药”,而《赵正书》则说依赖于“出行变气”。其实都被术士骗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据北大汉简《赵正书》的记载来看,秦始皇晚年巡游的主要目的是视察各地风气,了解民情,督查军政。
B.《新书》认为:“至尊之寿,轻百年耳”,秦始皇却说自己“吾霸王之寿足矣”,秦始皇这句话是不能当真的。
C.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说秦始皇是:“不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个论断是有一定道理的。
D.秦始皇求“仙药”而不得,又搞“变气易命”的把戏,这反映出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非命主义”色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大汉简《赵正书》虽然对秦始皇的描述性文字不多,但却非常具体,弥补了传世典籍的不足。
B.《赵正书》对嬴政不称“始皇”而称“赵正”,说明该书写于先秦而未经“焚书”之祸,弥足珍贵。
C.《赵正书》不以“始皇”称,而称其在赵同为质子时的名字,可见该书不应该是秦国史官所写。
D.《赵正书》对秦始皇描述性文字不多,却从不同侧面彰显了他将死之时的各种无异于常人的感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中国戏剧的无形剧本

郑劭荣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剧目浩如烟海,这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旧时演员动辄能演数十上百出戏,且往往没有文字剧本,不经排练,表演时直接“台上见”。中国戏剧是如何创造这些奇迹的?其中的奥妙在于创出了一种特殊的无形剧本——口头剧本。
长期以来,民间一直有“提纲戏”的表演传统,唱词、念白、唱腔及舞台动作均由演员即兴发挥。这类在表演中生成、使用,以口头为传播媒介的剧本称为“口头剧本”。口头剧本不立文字,口耳相传,是中国戏剧非常古老而珍稀的文化遗产。
口头剧本最早可追溯至先秦优戏。优的表演以言辞便捷、即兴调谑为特色,缘事而发,或讽谏,或娱人。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口头剧本由此形成。
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首次大量产生书面剧本的时代,以剧本、剧作家为中心的戏剧体制开始形成。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他们广泛参与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明清传奇史背后,亦潜藏着一部深厚的口头创作史。《琵琶记》等演出本为考察当时的舞台实貌提供了重要线索。此类文本清晰表明,伶人在舞台上依托文学剧本,即兴穿插、增添、改换或删减宾白科诨,插演各类戏耍杂艺。
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所谓戏剧套语,是指在不同剧目中反复使用的程式化的戏词。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代的俗赋,它以说唱的形式进入戏剧,演化为戏剧表演的一种手段;体现在书面文本上,则以寄生文体的形式存在于戏文、传奇作品中。后代戏剧套语是世代累积、集体创作的结果。除了艺人的原创,或源自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或采集于历代的诗词、小说和兄弟剧种,或来自民间说唱、民歌民谣、民间俗语。套语一般为韵文,体裁形式多样,包含赋、诗、词、联、格言谚语、民歌民谣等多种文体样式。最常见的是“赋”体套词,艺术手法多样,尤其以托物起兴与铺陈夸饰最能体现中国戏剧的民族风貌。
念白与唱词是口头剧本编创的核心和重点。念白有许多公式化语句,最典型的如“引”“诗”等,它们各有其定制和应用规则,艺人熟练掌握这些规则,即可独自编词。同样,唱词亦并非全由演员自己原创,他们有许多现成的词句可以套用,也有现成的手法可以借鉴。口头文本的编剧者很少事先设计舞台动作、舞台效果等,一切由艺人根据剧情的需要和戏曲固有的套路来表演。戏曲艺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建立了一系列表演上的动作规范,产生了丰富的表演程式,这些程式为口头剧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语汇。
口头剧本保存了中国戏剧古老的艺术形态,是传统戏曲最具民族特色的演剧方式,目前全国仍有数十个剧种依然采取即兴演剧的方式。它不仅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丰富了戏剧史,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口头剧本以口头作为传播媒介,出现于先秦,形成于宋元,贯穿于古今。
B.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书面剧本大量产生,标志着戏剧体制开始形成。
C.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普遍具有传承性和集体性特征。
D.念白、唱词的公式化以及表演的套路化并不排斥艺人的灵活运用和发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举《琵琶记》的例子,论证了明清戏剧表演中伶人广泛参与舞台创作的观点。
B.文章以口头剧本的发展阶段为立论基础,论证了口头剧本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C.文章从口头剧本的历史传承、表现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证,思路清晰。
D.作者在阐明对待“口头剧本”的态度时,既肯定又否定,一分为二,客观辩证。
【小题3】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口头剧本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道太太
林文月
①认识秋道太太是在我抵达京都的第一天。记得那是一个枫叶初转红的星期日中午,热心的平冈武夫先生把居所尚无着落的我带到“十二段家”——左京区名料理店之一。我在京都的第一顿饭便是在秋道太太的店里吃的。
②“十二段家”是一家颇具古典风格的日本餐馆,而它的女主人秋道太太给我的第一印象也是典型的京都女性。她是一位五十开外的妇人,一身素雅的和服。从平冈先生那儿获悉我是别夫离子、只身来异乡游学的中国人后,她先是惊讶,继而则对我表示感佩与同情。
③“十二段家”距离人文科学研究所和我的住处步行只有二十分钟的路程。我生平第一次独处异乡,图书馆闭门后的时间对我来说漫长而寂寞,而秋道太太在店里的客人散去后又常有闲暇,于是我们经常相约畅叙。多次的长谈,加深了我们对彼此的了解。我喜欢她爽朗坚强而又多愁善感的个性,她则被我对京都的倾心与学习京都腔的热诚所感动,不到一个月的工夫,我们已成莫逆之交。
④秋道太太自幼生活在园区,那儿是保留京都古典气氛最浓厚的区域,所以她的思想和言行也最能代表京都女性的特色。她上过女子专科学校,酷爱古典文学,却因为家庭的关系,不得不继承餐馆的事业。为哺育三个孩子,她更是心力交瘁。
⑤四年前,他们向银行贷款,修筑了北白川的这家分店。如今,两家餐馆一天比一天昌盛。她骄傲地伸出一双指节粗壮的手给我看,那双手绝称不上美,但它们不仅可以做种种粗活儿,也可以做细致的缝纫和刺绣。她还精于茶道,并写得一手端庄的毛笔字。
⑥在日本的女性当中,我很少看到像秋道太太这样不断力求上进的例子。她能阅读艰涩的古典文学作品,也能朗诵 《万叶集》和《古今集》中的许多美丽诗篇。她一直用古文写日记和信札。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部的春秋二季学术演讲是对外公开的,秋道太太便是极少数的所外必到听众之一。这种专题演讲相当冷僻,听众并不十分踊跃。据说曾一度考虑过中止,但在例会上讨论这个问题时,有一位学者竟以这个演讲能吸引料理店的老板娘前来听为理由,使演讲得以持续下去。
⑦一个初夏的清晨,我听见楼外有人哼着熟悉的歌。打开窗子朝下望,是秋道太太倚在石桥畔。她穿着一袭淡色的夏装,笑着向我招手,并示意我下楼。就这样,我被她拖去参观圆山公园的牵牛花晨展。我揉着惺忪的睡眼,怪她扰人清梦,她却说:“牵牛花是见不得阳光的,看完花展,你可以再回去从容睡觉呀!”
⑧如今想起来,假如不是秋道太太好奇,我恐怕将永远不会晓得牵牛花竟有那么多种类。京都是一年四季被各种大小节日行事占满的都城,自从认识了秋道太太,我不再有空闲独处小楼,咀嚼异乡的寂寞了。
⑨离开京都的前几夜,秋道太太约我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去“十二段家”找她。那时候客人已散,工人在收拾完店面之后也陆续离去了。我们在“紫之间”吃着新上市的毛豆,喝着她特意为我保存下来的乳白色浊酒。那一晚,我们都充满了离愁别绪,她告诉我许多个人的秘密。她奇怪为什么自己会对一个认识不及一年的外国人吐露心事,难道人与人之间真有不可思议的所谓“缘分”吗?
⑩离开京都已经有四个多月了,秋道太太给我的书信也已超过十封,而每回展读她那清秀的毛笔字迹的信,我又如同看到了那一张辛劳的、却又兴致勃勃的脸。有些女人是超越年龄和容貌,另有一股吸引人的力量的。认识秋道太太之后,我可以肯定这句话了。
(摘编自《视野》2018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十二段家”是为了说明餐馆是名料理店,也是为了表明秋道太太的身份,对这家店的描写为其活动提供了背景。
B.秋道太太小时候生活在古典气氛浓厚的地方,后来开的店也具有古典风格,这说明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
C.人文科学研究所学术演讲的延续是因为秋道太太,说明秋道太太对人文科学研究有兴趣,同时也表现了研究所对普通人的关注。
D.文章交代了“我”与秋道太太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别离的过程,首尾照应,细腻地表达了“我”对她的喜爱、想念之情。
【小题2】文中第⑦段是怎样表现秋道太太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秋道太太有哪些“超越年龄和容貌”的“吸引人的力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共体辉光

三零一九年六月美国军事局……

“报告司令!叙利亚全军覆没,全军出击赶赴非洲战场。”

“检测当地核指数,低于 B 级立即回国!”强权主义战争总司普朗克上校。

 距离地球三十光年,砷基舰队开始扫荡银河系行动,覆盖区五十光年圆面。指令长发出口令:检测十光年至四十光年内文明指数,若无 5B 级即刻摧毁此区域。

三零二零年六月中国航天局……

报指令长:“距地球二十五光年,不明物体以超光速逼近银河系中心,周围含大量铀235 射线。”

联合国总局致电全国航天局:“这是决定人类生死存亡的时刻,有意合作的国家请回复, 共抵外来文明!”

中国:愿建共体组织共抵危机! 英国:我们将共同战斗永不言败! 西班牙:……葡萄牙:……(此时此刻非洲大陆战火纷飞,哀鸿遍野。)

美国经检验无强度核辐射后大力侵夺非洲,北非沦陷,美国 NASA 航天局致白宫电:听从国会对共体组织建立的旨意。

美总统回电:“美国完全有实力抵御外来文明,继续霸权战争!”

距离地球二十三光年,砷基舰队同钋基联队共至太阳系,指令长得到回应:“太阳外轨道三行星无 5B 级以上文明,请指示。”

指令长:“发射砷钋振荡电磁炮,轰击三行星。展开砷钋黑洞吸收碎片!” 轰!哐!引力波回荡在宇宙经久不散!

(联合国科技中心)报秘书长:“共体辉光频率较小,无法提供地球星际跃迁的能量。”

(NASA 航天局)“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脱离轨道,不见踪迹,请指示!” 美国国会一片默然,一片死寂!

距离地球十九光年,砷基,钋基,铯基联队会合。“报告,太阳其余行星均为 4B 文明,请指示!” 与此同时,美国致电联合国:“愿原力与你我同在,美国加入共体组织!” 

“听我指令,发射三基振荡!”

“报告!频率达到跃迁频率,准备借助共体辉光实现星球跃迁!”

顷刻,太阳系化为乌有,地球借助虫洞飘向另一星系——金海系——5A 级文明……

(选自中国科幻作家网)

【小题1】关于这篇小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小说属于科幻小说,只需凭借想象永不需要以实际为基础。
B.文章利用对话的形式,给人步步紧逼之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本文双线并行,一条以美国的侵略为线索,另一条以外星文明的入侵为线索。
D.文章旨在告诉我们建立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共同发展的唯一途径。
【小题2】本文构思巧妙,试结合文本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小题3】试分析本文以地球跃迁行为结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