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 脸 姨

林如求

中招成绩一发榜,小文就成了个矮子——和重点中学“拜拜”了。此中委曲,他自然清楚,“都是电子游艺机害的……”可世上哪里去买后悔药呢?

最令小文寒心的是姨的那张蓦然变得陌生的脸。姨历来是最疼小文的。他迷电子游艺机 那阵子,爸几次扬着扁担要揍扁他,都被姨护住了,又把他接到她家,好声好气地劝,还煮 荷包蛋给他吃。可那天他去看姨,姨正和邻居在吃西瓜。姨看了他一眼,没动身,自顾吧唧 吧唧地吃那西瓜,吃得汁水直往下滴。小文呆立着,好尴尬好难受。邻居过意不去,提醒姨: “你外甥来了。”姨才爱理不理地用脚踢过来一只最小的瓜,冷冰冰地说:“读书没本事,只能吃小瓜。你自己切去!”这不是拿一把刀在戳小文的心吗?更不可容忍的是,姨还当着全村人的面羞辱他:“野猫还能变九节狸?哼!小文将来要是能迈进大学的门槛呀,我就放它1800响的鞭炮送他出村!”

为此,小文不知抹了多少次泪。他伤心气愤,以至真恨起姨来了:小看人!我偏要考上 大学,让你当众出一出丑!

就为这,他咬着牙“拜拜”了电子游艺机。他知道自己的基础太差,就把初中的课本拿 出来重温。他心里只装着一个念头:考上大学,争回这口气!他瘦了,心不再“野”,人也 坐得住了。一年下来,他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起色;两年下来,他进入了班级前十名;高 三时,他上升到年级前五名。高考发榜时,他考中了重点大学。

姨来了。小文高傲地将手中的大学录取通知单扬了扬,得意地说:“买鞭炮吧,要1800 响的!”

不料,姨连看也不看一眼,重重地“哼”了一声,说:“这算什么?我听说,今年高考 还有人舞弊呢,天知道你这成绩是真还是假?告诉你,别高兴得太早了,入学后还要复试, 过不了关,照样退学回来,那才叫没脸呢,我放鞭炮不是太早了吗!……”

憋着这股气,小文入学后拼命读书,连放假也不回去。他忘不了姨那声鄙夷的带着浓浓 鼻音的“哼”,无人的时候,他几次对着苍穹高声叫喊:“我要做给你看!我要争回这口气!”

小文最感激的是爸妈,每月300元的伙食费都按时寄来。在那么个穷山沟,爸妈得付出 多大的劳动代价啊!他想象不出爸妈是怎样凑到这笔钱的,这实在是一笔无法用阿拉伯数字 能够偿还的债!

小文是以各科全优的成绩毕业的。他被分配在省委机关工作。

小文衣锦还乡,扬眉吐气,今天去拜会叔公,明天去拜会太婆,每天他都收回几笋筐小辈的恭维、长辈的嘉勉。他浑身轻飘飘的,几乎要飞起来了。

只是还不见姨来。听说他到家的前一天,姨还曾来过。如今五六天了,姨仍迟迟不露面, 该不是她也自觉无颜了吧?

这天,小文正心满意足地从六伯家吃了荷包蛋回家,刚进院门,就听妈在厢房里和人闲 唠。是妈的声音:“你的一番苦心,现在该对小文挑明了吧?还有那么多的学费,一万多元 哪!”

“千万使不得。好钢还得重锤敲呢!小文不就是一个例子吗?以前磨过多少嘴皮子?可是没用。看来,一个人的成长,光有红脸不行,还得有黑脸伴着才能长得大。红脸容易使人 自满,黑脸却叫人时时警惧,有警惧才能激人发奋。可惜世上讲好话扮红脸的人多,讲重话 扮黑脸的人少。小文的黑脸就让我扮到底吧……”是姨的声音。

小文怔住了,泪水夺眶而出,嘴里啪啦往下掉。他刚想悄悄退出院门的当儿,姨正好走 出厢房。四年不见,姨老相了许多。姨见了他,高声叫道:“小文,你不要以为进了省委机 关就了不得了!哼,这算什么?你没看见人家吗,在你这个年纪,不是科长就是经理啦,你 现在当上什么了……”

(摘编自《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错位》)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塑造姨的形象,她对小文多次黑脸相向,羞辱、警告、泼冷水,临近收尾才交代她的良苦用心,这也是情节的突转。
B.小文一直不知道姨的良苦用心,还曾经对她心怀怨恨,但是当他得知事情的原委后泪水奔涌,这表现出他对误解姨的深深悔恨和对姨的深深感激。
C.小说通过姨对妈讲的话,说明了一个关于教育的深刻的道理:对一个人进行教育时,赏识更能激发他的上进心,提太多的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
D.小说运用了巧合的手法,通过写小文一次在无意间听到姨和妈的对话,既巧妙地交代了事情的真相,也使姨的形象更加鲜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小题2】黑脸姨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小文是一个玩物丧志,甚至有些高傲轻浮的人物。小说为什么要突出小文的这些弱点?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8 05:48: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为了庆祝第35个教师节,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庆祝2019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笔者对照了最近几年教育部庆祝教师节的通知,发现今年的通知跟以往有五处不同的地方。
一、落实教师待遇。今年的提法是“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二、依法维护教师权益。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中从立法的角度保障教师的权益。
三、减轻教师负担。让老师安安静静教书,做好教书育人主业,才是教育的正道。
四、关心教师健康。教师工作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强度很大。除了业务工作外,学生管理更是要很多精力。还有很多份外工作,更是让老师身心疲惫。
五、因地制宜依法安排教师休养,必须保证教师寒暑假的休假权。

(:中国教育网)

材料二:
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显示,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8.39%。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90万亿元,***徐立全等领导出席了大会。
会上宣读了楚天园丁奖、湖北省农村先进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表彰决定并颁奖。蒋超良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祝贺,向全省76万多名扎根基层一线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
蒋超良在会上指出,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抓好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工作,确保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同时他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健全和完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体现教育优先原则,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社会、职业地位。
会上,湖北省优秀教师代表韩伟、吴又存、何成才、刘经南作了发言。

(:2019年10月10日荆楚网,有删节)

请结合材料,归纳我国重视教育的具体做法,并根据你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天下一轮春秋月
①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②2500 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 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 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③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④“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和”为□,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为□,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为□,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⑤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 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伏尔泰、马克思等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⑥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 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
⑦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
⑧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
⑨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亲睐,孔子也只是因为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⑩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
○11两千多年来,的时间打造出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
○12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
○13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
○14 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
○15 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文过饰非与吹毛求疵,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
○16 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
○17 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①。
(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
注释:①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小题1】在第④段中□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舟 旗 灯 媒
B.煤 旗 舟 灯
C.灯 媒 旗 舟
D.旗 媒 舟 灯
【小题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贤”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B.第⑥段列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
C.第○13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
D.第○16段以《圣经》、《古兰经》类比,表明儒家经典在当今应当得到国人的尊重与诊视。
【小题3】选出下列内容不是表现君子品格的一项( )
A.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学而》)
B.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
C.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论语·子路》)
D.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小题4】赏析文中第九段画直线的语句
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小题5】第12段中画曲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6】文章提到作为经典的《论语》是“不老”的。《论语·述而》中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请联系实际或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感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刚刚闭幕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获得16枚金牌、14枚银牌、5枚铜牌,再次荣登金牌榜、奖牌榜第一。我国青年技工一次次摘得大赛金牌,刷新着人们对当今技术工人及其职业的认识,让更多人意识到高技能工人对国家的发展有多重要,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值得全社会尊敬的。

从世界技能大赛传递出的某些信号中,我们可以对未来全球技能人才发展和产业发展有一定的预判。从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设置变化、应用要求的提高可以看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变化对不同领域的技能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服务领域精细度要求不断提高“市场需求将更加个性化,工艺需求将更加人性化,工匠的作用将更加重要”,世界技能大赛竞赛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高技能人才需要复合技能,要持续进行技能开发和培训。

   (摘编自罗娟《期待“技能金牌”发挥杠杆效应》)

材料二:

“用工荒”“招人难”,是岁末年初的时令性话题。从媒体报道可以看出,用工短缺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主要指技术门槛低的务工人员供给不足,现在则突出表现为高级技工的缺乏。这一变化,是产业发展与升级在用工需求端的必然反映。目前的招工难,间接表明产业工人供给尚未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

在谈论用工短缺现象时,近几年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企业自动化生产程度提高,用工荒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但现实中,机器人不仅不能完全代替人,还需要具有相应管理和技术能力的人来维护。正所谓,“升级生产线容易,但是让工人们随之升级却没那么容易”。如果没有高级技工的支撑,以机器人替代人为象征的生产线升级也将被拖累。

   (摘编自朱昌俊《高级技工严重短缺 学历偏见早该放下》)

材料三:

进入5月,全国各地陆续组织首次高职院校扩招补报名,意味着高职扩招拉开了帷幕。高职扩招举措的落地,将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

人社部2018年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但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万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高职扩招后,将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一线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人口红利更好地转变为人才红利,使之成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生力军。今年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印发,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此次高职扩招,正是促进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催化剂,也将成为高等教育进入毛入学率50%这个普及化阶段的“临门一脚”,更是以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重要之举。高职扩招进一步丰富生源构成,这对促进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倒逼高职教育完善考试招生办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评价机制,对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职扩招,使普通高中学生选择更多样,不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让中职学生有了更多就业优势、创业本领、升学通道和更扎实的终身发展基础;令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也有了更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能够更高质量地就业。

   (摘编自赵婀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生力军》)

【小题1】下列对“高技能工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块块闪亮的“技能金牌”,展示了中国高技能工人的顶尖实力,让更多人认识到技术工作和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B.第45届大赛在项目设置、应用要求、技能开发与培训等方面都有变化,传递出对高技能工人需求的新信号。
C.新兴领域需要高技能工人,服务领域需要具备高精细度水准的技能人才,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D.“用工荒”“招人难”等现象表明,应借世赛拿金牌的东风,引领、培养高技能人才,壮大高技能工人的队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媒体报道可以看出,近年来高技能工人的缺乏,使得用工短缺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B.机器人不能完全取代人,只有拥有了专业的管理和技能人才,企业自动化牛产才能更有效地推进。
C.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都应得到政策的扶持,获得发展的通道,取得大众的认可。
D.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既表明了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坚定决心,又折射出时代的进步。
【小题3】高职扩招将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弱宋”是人们对宋朝的普遍看法,如果我们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许情况会大不相同。
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唐代后期约2000多万贯,明朝最多只有1500万两(一两白银约等一贯铜钱)。清朝咸丰年间岁入约为4000万两,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人口估计为宋朝的3倍。
这巨大的财政收入是来自对人民的严酷压榨吗?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得并不坏。那么庞大的财政收入从哪里来的呢?唐代中后期农业税约2000万贯。宋太宗时年收入约3000万贯,其中农业税占65%,工商税占35%。真宗时年收入约6000万贯,农业税占48%,工商税占52%。神宗时年收入7000万贯以上,农业税占30%,工商税占70%。农业税从唐至宋没有大的变化,而在宋代由于工商业极度繁荣,工商税收入突飞猛进,财政收入大增。
神宗时,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开始向工商业社会悄悄迈进。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封建社会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税收入才再一次超过农业税。
在土地政策上,宋朝“不抑兼并”,这与中国其他封建王朝迥然不同。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经营,可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宋朝成功地发展了工商业,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与此同时,政府对于灾害或战乱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还有一个措施——长期坚持大量募兵,这也是宋朝农民起义较少的原因之一。这种做法的一个后遗症就是“冗兵”。庞大的军费和其他开支使得宋朝的财政开支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就连那样庞大的财政收入有时都会有入不敷出的问题,以至于被讽刺为“积贫”。但是,这样的支出其实并不完全是“军费开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转移支付或者社会保障的性质,是政府在为国家由农业社会转向工商业社会付出代价。
这样做的结果是,宋朝的经济尤其是工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看城门的士兵。来自当时西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仅仅是吸收了很少一点宋文明的元大都城时,感觉身处人间天堂。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真的有过发展资本主义的时机的话,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世界,而不是明朝苏州桥上那几个等着雇主的机工。
可是这刚刚萌生的嫩芽却被北方的寒风吹得无影无踪!试图用治理草原大漠的方式来统治中原的蒙古贵族,立刻就使宋朝社会向资本主义迈进的步伐戛然而止。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又将中国社会重新送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去。
在中国历史上,不少采用“抑兼并”“重本抑末”等基本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进行强力干预的王朝陷入了经济泥潭,反倒是“不抑兼并”,放任被看做是末节的工商业发展的宋朝取得了成功。这不正合了亚当•斯密的论断,看不见的手很多时候比看得见的手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吗?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选自《学习时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对宋朝经济的认识无误的一项是()
A.宋朝财政收入大增,主要是由于工商业极度繁荣,可见,宋朝经济的发展与农业无关。
B.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释放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有利于当时工商业的发展。
C.宋朝的土地做到了集约化经营,农业发展迅速,与之相应的国家财政税收大幅度增加。
D.宋朝的经济水平世界领先,商品经济已经取代了简单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被称为“积弱积贫”的宋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其实超过了此前的任何朝代。
B.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普遍采用的是“重本抑末”的基本经济政策,但宋朝迥然不同。
C.宋朝财政收入一度出现入不敷出的问题,是由长期大量募兵带来巨大的军费开支所造成的。
D.文中提到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朝城市繁荣昌盛的景象。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对宋朝工商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工商业税收在宋朝经济收入中一直占居第一的位置,所以说,工商业是宋朝经济的基础。
B.宋代工商业税收促进财政收入大增,这使得工商业曾经一时成为宋代国家财政收入的主体。
C.从宋代来看,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就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D.清朝末年工商税收入超过农业税,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清政府实行了土地集约化经营。
【小题4】(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长期坚持大量募兵,宋朝也会与其他朝代一样发生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
B.宋朝若不被来自草原大漠的蒙古贵族取代,其工商业有可能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C.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如果也像宋代统治者一样在土地上“不抑兼并”,其经济水平都会大大改观。
D.从宋朝经济发展可以看出,我们若对经济进行强力干预,就会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据说,普法战争结束的时候,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指着面前走过的学生,对身边的一群政要说:“我们能打赢这场战争,不是因为我们的士兵,而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我之所以会突然想到这句话,是因为最近读了一批有关西南联大的书籍。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以及私立南开大学奉教育部命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2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入滇,4月抵达昆明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大三校各自返回平津,宣告结束,历时9年。作为战时中国最高学府(也是战时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在战火纷飞中弦歌不辍,进而书写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除坚信中国不会亡、中国人能够站起来的民族自信心和抗战决心外,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战时教育政策以及联大师生书生报国的炽热情怀。
与“一战”中英美各国以及“二战”中苏联征召大批大学生入伍充军战后却深感失策不同,中国政府打一开始就坚持“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部认定:“抗战既属长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间接均为战时需要。我国大学,本不甚发达,每一万国民中,仅有大学生一人,与英美教育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至就兵源而言,以我国人口之众,尚无立即征调此类大学生之必要。”1939年3月4日,蒋介石在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上讲话时,再次重申战时教育的大政方针是:“总而言之,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就丢却了基本。我们这一战争,一方面是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中改造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当看到战后。”基于此,当时教育部的基本方针是“战时须作平时看”,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只是在课程设置上略微调整了一下,加重了军事课、体育课的训练,以适应战争的需要。为保存“读书种子”以及为日后建国储备人才,当局表彰热血青年投笔从戎,但不做硬性规定。正是因此,八年抗战中学者教授及大学生牺牲很少。以西南联大为例,西南联大纪念碑上刻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参军人数834人,牺牲仅5人。
读书人何以报国,这大约是每一个身处非常时期的知识分子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前线冲锋陷阵、浴血奋战是爱国,在后方坚守书斋、矢志学问、传承学术薪火、保存文化血脉同样也是爱国。正是出于读书人的天职,费孝通教授在炮火连天中翻译成《人文类型》;正是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西南联大常委蒋梦麟先生在躲避空袭的间隙,冒着生命危险写成了日后被誉为一代名著的《西潮》。对于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这种以学问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冯友兰先生曾有过精辟而独到的论述。他说:“从表面上看,我们好像是不顾国难,躲入‘象牙之塔’。其实我们都是怀着满腔悲愤无处发泄。那个悲愤是我们那样做的动力。金先生的书名为《论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用这个陈旧的名字。金先生说,要使它有中国味。那时我们想,哪怕只是一点中国味,也是对抗战有利的。”对于读书人而言,书生报国惟以学。
窥一斑而知全豹,仅一个西南联大我们就知道了战时中国的大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八年抗战,中国大学不仅没有被战火摧毁,而且比战前还强大。抗战中中国大学的整体水平没有下降,相反很多专业领域还有了明显的提升。回到俾斯麦那句话,一个国家之所以强盛,关键在于教育而不是军队。一个用知识、思想和文化武装起来的民族是永远打不垮的。
(选自《2012中国年度杂文》中史飞翔《读书人与理性爱国》一文)
前两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A.西南联大书写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战时教育政策以及联大师生书生报国的炽热情怀。
B.“一战”中英美各国以及“二战”中苏联征召大批大学生入伍充军战后却深感失策。
C.抗战期间,教育部的基本方针是“战时须作平时看”,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课程安排没有改动。
D.八年抗战中学者教授及大学生牺牲很少,因此当局表彰热血青年投笔从戎。
E. 所谓理性爱国,对于读书人而言,书生报国惟以学。
【小题2】下列表述不能证明理性爱国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人民艺术家、豫剧大师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时期带领剧社义演上百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了一架飞机。
B.作曲家冼星海在抗战的解放区简陋的土窑里创作出《黄河大合唱》。
C.1948年,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身患重病,但他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D.1937年,杭州告急。为了坚持学业,并为国家保留一批知识分子,时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毅然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辛征程。
【小题3】(小题3)抗战中中国大学的整体水平没有下降,相反很多专业领域还有了明显的提升。请结合文意概括原因。(4分)
【小题4】抗战期间,我国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郑振铎留在上海,有人因此怀疑他对抗战的态度。1958年8月,郑振铎在《光明日报》上表露心迹,“假如有人问我:你这许多年躲避在上海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我可以不含糊地回答他说:为了抢救并保存若干民族的文献。”“我心里也想走,而想走不止一次,然而我不能走,我不能逃避我的责任。”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