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低语

朱以撒

①我必须穿过几条小巷才能到达老家的门口,拐一个弯的时候,我又见到了很熟悉的场景:两个老妇人倚在门边,头挨得很近,正在交谈。她们注视着过往行人,调整着本来就很低的音量,以致低到只限定在两人的耳听范围内。一方口中的气息笼罩着对方的脸,如果是冬日,随着密谈的节奏,两张脸之间不时升起一片薄薄的雾。
②少年时经常遇到这么一种言说方式——悄悄地、窃窃地,有一种神秘在言说的背后。一有人靠近,话语戛然而止。好几次想逼近言谈的内容,却都徒劳。
③肯定是当时的生活状态使人如此。一种语言不是推到广大空间为人所知,而是有意控制在两人之间——对话的数量降低到最小值,也许就潜藏着戒备和保全的警觉。
④如果轻轻地言说也能传达出内在的意绪,那么,这个世界永在寥廓和清静之中。
⑤敛约、平和、徐徐溜出唇齿的话语,在耳际轻拂时,内心已开始温暖。同样地表明一种含蓄,如微风一般轻柔,听到了,甚至更为明晰。柔情似水,其中就包含了语言的柔软性,还有表达时运用恰当的速度。对于强音的普遍使用,肯定是代表某一种权力,企图压倒倾听的对方。噪音,有一部分就是这类话语的沉渣——那么多人在街市上冲着手机叫嚷,这一段路程就都充满了声浪,人像浪中的泳者,污浊没过头顶,看不到宁静的岸。
⑥一个人一般不会有太多的秘密,也不会有太多的人际关系,以前的人生在这方面趋于简单。找不到适合倾诉的人时,就一个人呆在田野上,直到黄昏才悄然返回——我自己就曾如此,只有面对旷野,才使自己轻快一些。而平日,语言被收藏着,如同储蓄罐中的硬币,不轻易掏一枚出来消费。一个乡村的孩童在前边引路,一路无语,只是在客人询问时答上一句。谈不上热情也不显出怯意,这种朴实得到了外乡人的好感。想想自己城市里的孩童,经常派出去充当迎接客人的小天使,伶牙俐齿地说着套话,好像在戏台上表演一样,却把自己很珍贵的童趣、稚气,蜕皮般地蜕掉了。一个人在她的孩童时期,看多了矫揉造作的表演和放纵张扬的渲染,不知不觉就收不住了。像家中有耳聋的老人,全家大小的声调都要拔高许多,到了单位也是如此,把人吓了一大跳。
⑦趴在蓬松柔和的草坪上,有窸窸窣窣声传来,土地舒展着气孔,花瓣轻轻绽开,枯枝清脆落地。经过一片主人迟迟不来收拾的豆荚地,已经失去了等待耐性的枝条,借助秋阳的余威,在豆壳打开的同时,豆粒弹射到周围的土壤里。没有哪种拟声可以发出这种生命跃动的轻吟,在轻吟中划出一道优美降落的弧线。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运气好的时候,在古城老宅里走,有隔岸的箫声幽咽,像一条丝线在夜风中起落。更多的时候,我们感到这个生存的自然环境仍然可爱,就是这些低吟浅唱给予的——在人的声调越来越高昂的进化中,那些藏身于瓦砾石缝、田畴篱角的小生物,它们随着季节到来又一次的啁啾、呢喃,依旧是委曲婉转,人坐在石阶上听着,一时不愿起身。
⑧接下来就是碰巧读到几帧弘一的墨迹,从落款处分析,离他圆寂时日已经不远了。几根萧疏的线条带着对于彼岸的眺望,静静地延伸,随心而信手。精神生活发生如此大变故的人的遗留物,我只是十分惊奇,自知进入它的内部毫无希望。从红尘喧嚣中毅然脱身来守候晨钟暮鼓,从李叔同墨痕的尖峭到弘一的清寒枯瘦,调子越来越低,声气越来越平,甚至就是旁人听不清的自言自语了。寂静的修行之路耗尽了朝觐者的体力,此时,笔墨里已经脱离了我们常规的体验。所以,我坦然地说看不懂或者不好看。晚景中的人生大多是在低语中度过的,自说自笑,自问自答,使人以为他正与另一个世界交流,属于现实中的虚幻部分。因此,见到有人临写弘一晚年的墨迹,我就有一种绝望感——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可以欣赏、赞美甚至怀疑它的构成是借助了超然的力量,可就是万万不能效仿——我一直固执地坚守着这种念头。
⑨一个时期过去了,悄悄地带走了低低的语调,还有低低的笔调。

(有删改)

【小题1】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小题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部分。
【小题3】第⑧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小题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10:46: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武侠小说的出路

陈平原

金庸的成功,既是武侠小说的光荣,也给后来者提出巨大的挑战:武侠小说能否再往前走?文学史家以及金庸本人均承诺,大作家的出现,可以提升一个文学类型的品位。这自然没错,可还必须添上一句:能否继续发展,取决于文类的潜力及预留空间的大小。

从《三侠五义》到《笑傲江湖》,一百多年间,武侠小说迅速走向成熟。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侠义小说之在清,正接宋人话本正脉,固平民文学之历七百余年而再兴者也。惟后来仅有拟作及续书,且多溢恶,而此道又衰落。”金庸等人的崛起,又使得此“宋人话本正脉”再度接续,且大有发展余地。

或许,21世纪武侠小说的出路,取决于新文学家的介入(取其创作态度的认真与标新立异的主动),以及传统游侠诗文境界的吸取(注重精神与气质,而不只是打斗厮杀)。从某种意义来说,金庸已经这么做了。但我以为,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些。毕竟,对于史家与文人来说,游侠精神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充满诱惑力 的“永恒的话题”。

“一箫一剑平生意”()龚自珍诗,千古文人之侠客梦,并不完全认同于某一具体的人物或事件。游侠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精神,之所以活跃在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笔下,因其容易成为驰骋想象、寄托忧愤的对象。

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作家,对于游侠精神,会有截然不同的诠释,但这并不妨碍“游侠”对于中国文人的巨大感召力。只要“江湖”还在,“侠”就会存在,也就还会有许许多多关于侠的故事,也就还会有讲故事的人。

【小题1】材料引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表述有什么作用?
【小题2】材料中对金庸武侠有哪些评价?请分条概括。
【小题3】材料认为武侠小说“大有发展余地”,作者做出如此判断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草戒指
铁凝
①初夏的一天,受日本友人邀请,去他家作客,并欣赏他的夫人为我表演茶道。我学着主人的姿态跪坐在草席上,细品杯中碧绿的香茗,比较着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异同。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饮茶方式相比,更多了些拘谨和抑制,因此而少了荼与人之间那真正潇洒、自由的融合。不似中国,从文人士大夫的伴茶清谈,到平头百姓大碗茶的畅饮,可抒怀,亦可恣肆。或许是我想到了这些,跪坐得久了便也觉出些疲塌。是眼前一簇狗尾巴草又活泼了我的思绪,它被女主人插在一只青花瓷笔筒里。我猜想,这狗尾巴草或许是鲜花的替代物,茶道大约是少不了鲜花的。
②一簇狗尾巴草为茶道增添了几分清新的野趣,我的心思便不再拘泥于我跪坐的姿态和茶道的表演了,草把我引向了广阔的冀中平原……
③要是你不曾在夏日的冀中平原上走过,你怎么能看见大道边、垄沟旁那些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呢?要是你曾经在夏日的冀中平原上走过,谁能保证你就会看见大道边、垄沟旁那些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呢?
④那时太阳那么亮,垄沟里的水那么清,狗尾巴草在阳光下快乐地与浇地的女孩子嬉戏——摇起花穗扫她们的小腿。那些女孩予不理会草的骚扰,因为她们正揪下这草穗,编结成兔子和小狗,也有掐掉草穗单拿草茎编戒指的,那扁细的戒指戴在手上虽不明显,但心儿开始闪烁了。
⑤初长成的少女不再理会这狗尾巴草,她们也编戒指,拿麦秆。麦收过后,遍地都是这耀眼的麦秆,麦秆的正道是被当地人用来编草帽辫的。那时的乡村,各式的会议真多。姑娘们总是这些会议热烈的响应者,或许只有会议才是她们自由交际的好去处。那机会,村里的男青年自然也不愿错过。姑娘们刻意打扮过自己,胳肢窝里夹着一束束金黄的麦秆。但她们大都不是匆匆赶制草帽辫,在众目睽睽之下,她们编制的便是这草戒指,麦秆在手上跳跃,手下花样翻新:菱形花结的,字花结的,扭结而成的“雕”花……编完,套上手指,把手伸出来,或互相夸奖,或互相贬低。这伸出去的手,这夸奖,这贬低,也许只为着对不远处那些男青年的提醒。
⑥那麦秆编就的戒指,便是少女身上唯一的饰物了。但那一双双不拾闲的粗手,却因了这草戒指,变得秀气而有灵性,释放出女性的温柔。戴戒指,总离不开与婚姻的关联,唯有这草戒指,任凭少女们随心所欲地佩戴。无人在乎那戴法犯了哪一条禁忌,这里是个戒指的自由王国。少女们更大了,大到了出嫁的岁数。只待这时,她们才丢下这麦秆、这草帽辫、这戒指,收拾起心思,想着如何同送彩礼的男方“矫情”——讨价还价。冀中的日子并不丰裕,那看来缺少风度的“矫情”就显得格外重要。她们会为彩礼中缺少两斤毛线而在炕上打滚儿,她们会为彩礼中短了一双皮鞋而号啕,倘若此时不要下那毛线那鞋,当婚后她们自己作了母亲,还会有买毛线的闲钱吗?还会生出为自己买鞋的打算吗?
⑦于是她们就在声声“矫情”中变作了新娘,于是那新娘很快就敢于赤裸着上身站在街口喊男人吃饭了。她们露出那被太阳晒得黑红的臂膀,也露出那从未晒过太阳的雪白的胸脯。那草戒指便在她们手上永远地消失了,她们的手中已有新的活计,比如婴儿的兜肚,比如男人的大鞋底子……日子渐渐地好起来,草戒指早已变成了记忆,只有她们那突然就长成了的女儿们,仍旧不厌其烦地重复母亲从前的游戏。夏日来临,在垄沟旁,在树阴里,在麦场上,她们依然用麦秆、用狗尾巴草编戒指:菱形花结的,字花结的,还有那扭结而成的“雕”花。
⑧她们依然愿意当着男人的面伸出一只戴着草戒指的手。原来,草是可以代替真金的,真金却代替不了草。精密天平可以称出一只真金戒指的分量,哪里又有能够称出草戒指真正分量的衡具呢?原来,延续着女孩子丝丝真心的并不是黄金,而是草。
⑨在池泽夫人的茶道中,我越发觉出眼前这束狗尾巴草的可贵了。难道它不可以替代荼道中的鲜花吗?它替代着鲜花,你只觉得眼前的一切更神圣,因为这世上实在没有一种东西来替代草了。
⑩一定是全世界的女人都看重了草吧,草才不可被替代了。
【小题1】开头和结尾为什么都提到“日本茶道”,请加以赏析。
【小题2】“狗尾巴草”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小题3】本文第③段转而用第二人称,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肉羹汤和韭菜花

①对很多华北人来说,咸味从韭菜花中来,是最正常的念头,正类皇帝认知中的肉与饭。名与实之间,常常是有距离的。很多时候,说话和听话的人,多是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述;异时异地,那意思便不容易明白。学历史的人,每为此揪心,甚或超过看中国足球。

②话说以前有位皇帝,听臣子奏报说天下大饥,老百姓没饭吃,甚感奇怪,问曰:他们何以不吃臊子肉做的羹汤?后来有红军到了华北,经常缺盐。有同情红军的贫下中农也甚感奇怪,问曰:他们何以不放韭菜花?

③古时的皇帝是名 其实的“肉食者”,生于深宫长于深宫,臊子肉做的羹汤,乃是日常的供奉。故对他而言,肉与饭基本就是同义词。其所表述,正是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实话实说而已。现在的电视剧颇好演义皇帝,剧中的皇帝越来越像革命文艺作品中的政委。即便如此,我们仍很少看见他们年少吃喝时,会被提醒说外面的人并不如此吃喝。

④一般人听到“韭菜花”,直接想到的是某种蔬菜,可以是生的,也可以是熟的;惟对华北一带的很多人,那就是一种用韭菜花制作,味出于盐而几乎咸于盐的佐料。  若听到有华北一带人告诉你什么名小吃不用放盐,切勿往味道偏淡方面想,那多半就是要用韭菜花的;其咸的程度,也不让其他的北方菜肴。

⑤两例其实相近。对很多华北人来说,咸味从韭菜花中来,是最正常的念头,正类皇帝认知中的肉与饭。然而那皇帝被定位为不知民间疾苦的典型,传述于我们认知的历史之中。或者今天的史家已更宽容,我就少见有人抨击当年华北的贫下中农不识我军疾苦。

⑥名与实之间的距离,也反映在其他方面。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个名为《海外赤子》的电影,似乎是表彰留学生爱国的,一度颇有影响。一些没出国的同事之间,逐渐流行“子到海外必赤”之说。那里面,当然有些怨而不怒的意思在。的确,从那时起到今天,从公文到媒体,我们说到留学生回国,几乎总有“放弃高薪聘请”一类的话头,甚少例外。而民间也自有对应,即以为凡回国的留学生,必然是在外国混不下去了;其流行的广度,恐怕还超过官方的高薪说。实际的情形,固可能两皆有之,然也可能是两皆未必。出现这样的状态,也正因生活经验的不同,遂生出差异不小的联想。

⑦有时候,时空的不同,也可能造成名与实的疏离。如所谓“圣诞”,在中国本指孔圣人之生日。在清季学塾里,圣诞亦节,与端午、中秋等同为放假的日期。今则改为西洋之 birthday of Jesus Christ的意思了,且送礼的圣诞老人(Santa Claus)越来越扮演着主角,成为大多数人关于圣诞节的第一联想。  我们毕竟是礼仪之邦,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常经过一番选择和改造。有人类学眼光的人便会注意到:外国人逢圣诞节,必回家团聚;我们如今也过圣诞节,却是大家都外出。城里人那天晚上若碰巧在外,想回家还真要费点周折。这样借其名而用之,反其道而行之,真是充满了创意!如此这般的创意,连我都觉得我们真是“太有才了”,不能不自我佩服。有不少人爱说中国人缺乏创造性,实在是冤枉得很呢。

⑧过去山东鼓词说《孟子》“齐人一妻一妾”章,里面齐人之妻对其夫说:“人生在世,不过是个虚脸。家里的好歹,谁家见来?属驴屎蛋子的,全凭外面光。”不管家里是否穷,只要与场面上的人来往,便有身份。“可知人不在富贵,全在创!创出汉子来,就是汉子。”

⑨“创出汉子来,就是汉子”,此语真是精妙绝伦。历来释《孟子》此章者,无出其右。这里的“创”,颇疑既有本义,也有谐音的“闯”字之义,大体是在“闯”中“创”,以“创”促“闯”,终成“汉子”。一旦成了“汉子”,别人也往往以“汉子”待之。在决定人的行为方面,有时认知的作用超过实际。一般世人,便常常循名而不计实际。可惜现在一些学者和研究者,也不免落入这一窠臼。

【小题1】根据第③段中的拼音填写汉字
名fù 其实
【小题2】根据文意,在第④和第⑦段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举了肉羹汤和韭菜花为例后,为什么还要举“子到海外必赤”之说的例子?
【小题4】下列对文意理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历史的人,揪心人们误解了肉羹汤和韭菜花的意思,甚或超过看中国足球。
B.作者说电视剧中的皇帝越来越像革命文艺作品中的政委,意在表达对如今的电视剧不尊重历史事实的不满。
C.对于“少见有人抨击当年华北的贫下中农不识我军疾苦”的现象,作者不赞同。
D.第⑦段举圣诞节的例子是为了体现中国人并不缺乏创造性。
【小题5】简析以“肉羹汤和韭菜花”为题的妙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张珏哲
1902年,张珏哲出生在福建一个普通的家庭。1919年,他以优异的分数考取了清华的留美预备班。张珏哲多才多艺,他热爱文学,擅长美术,但他更希望发展祖国的工业。在清华园里,他攻读机械工程,希望有朝一日能为祖国的经济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祖国不再受洋人欺侮。
一天晚上,在同学的宿舍里,他偶然发现了一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天文事业的命运。这是一本普通的天文科普读物,作者在卷首写了这样一段令人心泣的言语:“天文学乃中国古学,在我国启昌独早,其研究规模,千年前即已灿然大备,惜后中落……近百年复受晚清腐败政治之影响和军阀的摧残,天文古学更日就消亡,几成绝响。诸君关心国粹,扶翼文明,想亦深同愤惜也。”读到这里,张钰哲的心微微颤抖了一下,难道中国真的要沉沦下去?难道天文古学在中国从此就要消亡了吗? 
1923年,张钰哲来到美国求学。结果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毅然放弃了追求已久的机械工程专业,转而投入了芝加哥大学天文系。
1928年,他正在美国的叶凯士天文实习。11月下旬的一个晚上,他像往常一样守候在望远镜旁,在萧瑟的寒风中注视着天上他熟悉的那些星星。在观测时所拍摄的照片上,张珏哲发现了一颗有点异常的星。经过好些天的观测,他终于弄明白了这是一颗过去没人认识、也没有人看到过的小行星。依照国际惯例,小行星的发现者有权为自己所发现的天体命名,而习惯上,多数发现者就以自己的名字来给它命名。这是由我国科学家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为这颗编号为1125的小行星取个什么名字呢?张珏哲想了很多,最终他用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豪的“中华”这个名字来命名小行星,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1929年夏,张珏哲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他放弃了美方提供的优厚报酬,轻装返回祖国。
1937年8月,张钰哲对一项重要的太阳活动做出预报:1941年9月21日将有日全食带进入我国新疆。后来,经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证实,张钰哲率先测报的在我国出现的日全食,是全球400年来罕见的天文奇观,其观赏价值和学术价值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1941年9月21日,全球瞩目的日全食终于出现了。张钰哲和他的队友们观测和捕捉到珍贵的天文资料170多项,共摄得照片200余张、“五彩”影片20卷,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将实况通过无线电波转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华民族遭受外国侵略之时, 在中国本土上进行的这次成功的有组织的日食观测,其意义早已超出了“天文”的范畴。
1946年,张钰哲前往美国、加拿大等国考察。当他再次来到让他发现“中华星”的叶凯士天文台时,他在变星照相观测中又发现了一颗新的变星。张钰哲对天文学的贡献令外国人刮目相看,中国人的智慧令外国人惊叹。“张钰哲真了不起!中国人真了不起!”正当外国朋友庆贺张钰哲的考察取得丰硕成果之 际,国内传来了令人失望的消息:国民政府外交部突然中断对他回国路费的承担。美国及加拿大的同行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异常高兴,美国各大天文台向他发来了聘请书,加州大学立克天文台破例以优厚的待遇聘他去当台长,并答应安排好他夫人的工作,但他婉言回绝了美国朋友和同行们的邀请。利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派队到我国观测日食的机会,1948年初他回到了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张钰哲一直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54年他开展了小行星轨道测定、摄动计算 和改进轨道方向的计算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当时在国内都具有开创性。
1986年,84岁的张钰哲在南京逝世。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深埋在紫金山天文台内的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地面上没有任何标记。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41年,他第一次提出通过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
②1948年6月张钰哲成为美国《科学》杂志封面人物,他一生著作甚多,发表论文101篇,出版专著、译作10本。 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珏哲星”。1986年5月5 曰,《人民日报》为张钰哲发表了专题短评,称他是一颗“永不媳灭的星”。1990年成为“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的人物之一。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珏哲拥有一腔赤诚的报同心。强烈的爱国情怀促使张枉哲改变人生志向,选择天文专业,并在学成后回国效力。
B.张珏哲提出了从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发生在那一年这一历史悬案的新思路。
C.张珏哲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品质,他几十年的观测超过和所著的大量论著就是最好的回答。
D.张珏哲1946年再一次来到叶凯士天文台时,有发现了一颗新的变星,然而此时他却听到了国民政府禁止他回国的消息。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钰哲虽然热爱文学,擅长美术,却选择攻读机械工程专业,是希望将来为祖国的工业发展、经济腾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B.张钰哲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发现了编号为1125的小行星_“中华星”之后,放弃美方提供的优厚报酬,应邀返回祖国。
C.1941年张钰哲和他的队友们拍摄到了日全食照片,重庆中央广播电台把这一消息通过无线电波转播到世界各地,引起了世界天文学界的轰动。
D.张钰哲为中国和世界的天文学呕心沥血,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天文学研究,他对天文学的贡献令外国人刮目相看。
E. 张钰哲被《人民日报》誉为一颗“永不熄灭的星”,是因为他是我国第一个发现小行星的科学家,为中国天文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小题3】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 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地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如果仰视山间,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无疑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地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地起来,徐徐地行走,徐徐地轻谈。“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由快而慢而已。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屈原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南朝梁的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一枝之上,一壶之中,欹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榆树三两行,梨桃百余树。不过他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清简相尚,往往是最有韵致的。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暂时离了俗务,离了尘嚣。一千多年后,我们每一年都会于三月三日在兰亭纪念这些名士。我去了几次,顺便去看那些竹林,使人神清气爽。恍兮惚兮,有四十一位名士,流觞曲水,恍然不知有身外事,这真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暮春啊。欧阳修曾对他们的笔调赞叹不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烂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玩,而想见其为人也。”想想也是,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对于俗人、雅士的态度是决然不同的,不会兼收并蓄广交天下朋友而不辨其脾性格调,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诏量镜铭、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择《散文选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老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小题2】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
【小题3】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