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天,当后现代写作的叙事实验越来越难以走出小众化的怪圈时,回到中国小说传统的声音不时响起。
中国小说特别是白话小说常常使用对话来表现人物,通过语言使人物的个性鲜活生动、跃然纸上,甚至用对话用来表现故事。美国汉学家浦安迪观察到,中国的主流文学,“言”往往重于“事”,“事”常常被“非事”打断。也就是说,西方文学更重“事”,小说注重描写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小说,往往对人物的语言投入更大的关注。我们对中国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使他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神情毕肖的个人,所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好处,认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老舍称赞曹雪芹,也说他笔下的人物,都说地道的北京话,却极具个性,“凭空给世界创造出许多不朽的人物”。
现代文学的不少优秀之作保留了中国小说传统的影响,重视小说人物的“声口”,注意表现说话人的神情口气,从而塑造了很多典型的人物。老舍就受传统小说影响很深。他的小说结构,“不取中国小说的形式”,而借鉴以狄更斯为代表的西方小说;但他笔下人物的语言,却是极生动活泼的口语。虎妞的语言,刻画出一个既波辣能干,又“像老嫂子疼爱小叔子”一样爱祥子的女性典型,而祥子嘴里蹦出来的每个字都对塑造这个闷头闷脑、淳朴、老实的车夫形象起到了关键作用。老舍特别擅长用简明浅白的口语塑造生动有力的人物形象,正是受到了中国小说高度重视人物“声口”的叙事传统的影响。
整体而言,随着各种叙事技巧的花样翻新,当代小说家普遍放弃了以“声口”塑造人物的方法。他们更注重“叙事”,而非通过贴合人物个性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在众多拖沓冗长的小说中,我们不能发现个性鲜明、生动形象的人物语言,很难对某个人物产生深刻的印象对于认真探索小说艺术的写作者们来说,西方的小说技巧固然值得借鉴,但写好人物语言、仔细揣摩人物“声口”,或许也是我们不该放弃的并未远去的小说传统。
评论家周明全认为,尽管必须开眼看世界,但必须摆脱对西方经验的被动依赖,返回到中国经验的“原乡”。他提出“好的中国小说”应该具有故事好、人物典型、个性突出、语言优美有力等要素,具有历史感、经典性、诗性美、朴拙美、浑然美等美学特征。这是对中国小说传统在当下创新与转化的理论探索。
(摘编自王晶晶《将中国小说的传统重新擦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小说传统注重人物对话描写,通过对话展现人物个性,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B.我国传统小说人物语言描写常常能够做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令人难忘。
C.曹雪芹的《红楼梦》给世界创造出许多不朽人物,主要是使用了地道的北京话。
D.当今,我国大多数小说更注重“叙事”,而抛弃了重视人物“声口”的叙事传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就当今小说注重叙事路却越走越窄的现象,率先提出回归小说传统的观点。
B.文章列举金圣叹、老舍对经典小说的评点,证明了我国的小说传统注重“声口”。
C.文章对照我国小说传统的成功经验剖析了当今小说问题,对比分析,论证深刻。
D.末段引用周明全观点,对我国当今小说创作提出希望,总括上文,深化了主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外国小说注重描写事件发展过程,重“事”轻“言”,因此人物形象不够鲜活。
B.《水浒传》的语言描写符合人物的性情气质,人物虽多,但个性鲜明,各尽其妙。
C.当今小说叙事长篇累牍,人物语言难以做到贴切有力,对小说艺术不做深入探索。
D.只要认真研究小说技巧,仔细揣摩“声口”,创造出好的中国小说,为期不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1 09:44: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前夜

陈德鸿

大勇说:“娘,回吧。”

娘抓住大勇的右手说:“到西风口寻找到你弟,就让他回家来。一时走不脱,也让他寻机跑回来。”娘顿了顿,又说,“你爹这一没,日子眼瞅就过不下去了。”

大勇抽出手,揩了揩娘脸上的泪说:“娘,我知道了。外面冷,回吧!”

娘蹒跚着回了屋,一会儿又跑出来,冲走远的大勇喊:“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回家。”

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就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

第二天傍晚,大勇赶到西风口时,长长的队伍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

大勇挤进人群,看着队伍中一张张稍纵即逝的脸,犯起愁来,这可上哪儿找小勇啊!听说兵是从昨天开始过的,小勇也不知过去了没有。

大勇想了想,也学旁人从队伍边拽出一个兵问:“同,同志,我向你打听个人?”

兵停住脚:“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

“叫赵小勇,是,是3纵的。”

“不认识,”兵摇摇头:“3纵还没过来,你再等等吧。”

大勇舒了口气,刚在离土道不远的一个土墙边坐下来,一个40多岁的男人便挤坐在他旁边。

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和那个长官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3纵的。”

“那敢情好。”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

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

“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大勇问,“那边的地也分了?”

分了,分了。我这次找儿子,就是告诉他这件事。这回家里有地了,俺再倒腾点牲口啥的,日子就更好了。”

“家里还有啥人,能忙过来?”大勇问。

“家里还有个小的,不顶啥事。他娘病在炕上好几年了。”男人说:“俺一个人,多点辛苦就是了。”

看着男人满足的笑意,大勇忽然想起来,前年在马家洼买骡子时,曾经和这个男人打过交道。

那时,大勇相中了一头骡子,这个男人要价15个大洋。大勇磨了半天,男人死活不吐口。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一个年轻人突然把男人拉到一边,互相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大勇急了,拽过男人说,15个大洋,这骡子我要了。到家没几天,大勇发现这骡子走路爱往右边去,找来八爷一看,说是骡子左眼受过伤。听大勇讲了买骡子时的情况,八爷说,你这是让人唬了,那是爷俩,专好下扣子。

见大勇不吭声,男人说:“我儿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呢!”

大勇愣了愣,问:“你这次来,是想把儿子叫回家去帮你?”

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好好干,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

大勇尴尬地笑了笑,不吭声了。

半夜时,许多汽车和马拉的炮车驶过之后,又开始过起长长的队伍。男人问了几个兵,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3纵的,咱俩精神点,互相帮衬着打听。”

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兄弟,你慢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

“咋?”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

“俺儿,俺儿他没了。”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

大勇不知怎样安慰男人,只是用右手轻轻拍着男人的肩膀。

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边走边说:“兄弟,管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

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对不住了。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

男人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很长时间,大勇才回过神了,泪水早已湿了眼睛。

快中午时,大勇终于看到了扛着机枪的小勇。

小勇吃惊地摇着大勇的右手问:“哥,你的左手呢?”

大勇含糊着说:“我这只右手也啥都能干,不耽误事儿。”

小勇问:“爹娘都好吗?”

“都好,都好,地也分了,咱家分了20多亩呢。”大勇说,“爹妈特意让我来告诉你,家里不用你操心,在部队上好好干,不解放全国不许回家。”

大勇往家走时,觉得自己的脚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也踏实了许多。

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暗示意义明显,意味着翻身做主拥有土地的农民思想觉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B.开头对大勇的语言描写,点明了其寻找弟弟回家的真实目的,有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C.小说安排大勇和韩姓男子巧遇,巧妙的绾结了两个家庭的故事,使情节更具有真实性。
D.以赵小勇牺牲结尾,既呼应小说的开头,又交代了人物的归宿,使小说完整且有张力。
【小题2】联系全文概括分析“韩姓男子”的形象特点。
【小题3】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制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纽约时报》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与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与令人叹为观止的情节和特效同样吸引外国观众的,还有《流浪地球》中体现的中国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

(摘编自《<流浪地球>折射源自现实的未来感》,2019年02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不同于美式科幻片的元素。在春节的北京地下城,街头张贴着“福”字,孩子们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课堂上朗读朱自清的《春》,而冰封的大地上,济宁、上海、杭州的路标宛然。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 -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对这样一部电影开启的世界更为期待的原因---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在人类想象力的疆域里延伸,在更为极端与特殊的情况下处理人类面临的永恒拷问。

对于观众而言,对电影的评价,或许可以少一些意气之争、多一些理性之言。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是捧杀也不是棒杀,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换个角度看,指出电影甚至原著的不足和漏洞,也不是用来贬低作品的,而是让我们的想象力跟着小说、跟着电影一起激荡,一起去迎接中国科幻电影真正的春天。

(摘编自《<流浪地球>争论意味着更高的期待》,2019年02月11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流浪地球》是用世界听得懂的电影语言电影语言讲述的中国科幻故事。电影的构思、讲述手法和拍摄技术等借鉴了好莱坞等西方经验,但又没有照搬照抄,而是消化吸收再创新。它胜就胜在,将中国的“道”与西方的“术”有机融合。中国文化、中国视角和中国价值观赋予了《流浪地球》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精神和灵魂。尽管电影仍有不少瑕疵,有很大改进空间,但充分证明了中国电影正步上与世界一流水平作品相比肩之路。

《流浪地球》也在启迪西方,怎样建设一个更好的新世界。好莱坞的科幻片剧情几乎都是逃离地球,孤胆英雄以一己之力拯救地球,而《流浪地球》展示的是用集体协作的办法带领几十亿同胞一起拯救地球。西方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家国天下情怀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恰恰反映了当代西方的困境。

(摘编自《借鉴好莱坞 又没有照搬照抄》,2019年02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四:《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说:“它很好地建立了一个各方面对中国科幻、高成本科幻电影的信任。”

长期以来,科幻片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短板,有过的一些尝试,不是制作太粗糙就是故事太拙劣。《流浪地球》却用比较成熟的制作手段讲述了一个好故事,这个故事有着恢弘的想象力,却又具备了中国文化的内核,既能唤起中国人情感上的共鸣,也能让老外觉得好看。所以,它能赢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并不偶然。《流浪地球》的成功也证明,中国并不是拍不出科幻大片,关键在于怎么找对方向、精益求精把它拍好;也不是讲不了故事,而在于怎么去精心打磨,讲好一个故事。

(摘编自《<流浪地球>,<焦点访谈>告诉你它赢在哪》,2019年02月26日央视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的成功与中国日益繁荣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尤其是科技迅猛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给它提供了支撑。
B.《流浪地球》对外国观众的吸引力不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情节和特效,而是影片体现出的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C.《流浪地球》技术成果了好莱坞科幻电影“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叙事套路,体现了人类通过协作共同拯救地球的新理念。
D.《流浪地球》讲述的是中国的科幻故事,中国文化,中国视角和中国价值观赋予了它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精神和灵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的成功在于它用比较成熟的制作手段讲述了一个有着恢弘想象力却又具备中国文化内核的好故事,对中外观众都有吸引力。
B.《流浪地球》在讲述中国科幻故事时,构思、讲述手法和拍摄技术借用西方经验,堪称中国的“道”与西方的“术”有机融合的典范。
C.《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证明中国有能力拍出科幻大片,也证明了中国整个电影行业的进步,正踏上了与世界一流水平作品相比肩的道路。
D.《流浪地球》的成功给人们带来了期待,期待出现更多中国科幻电影,看到中国价值、中国理念在想象的世界里延伸,应对人类面对灾难的拷问。
【小题3】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已经有了好的开端,要赢得真正繁荣的春天仍需从多个方面加倍努力,对此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守  望
叶敬之
泗阳人把用芦花编织、冬天穿了取暖的鞋子叫“毛窝子”,其他地方则称之为“芦花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用泪草编织鞋底,引出几根鞋茎,再以芦花编织鞋帮,最后拿鞋茎收口。穿的时候,用旧布缝鞋口,以防伤脚;鞋底垫上麦秸,以保暖和防水。
三十多年前,每到冬天,农民们几乎个个穿毛窝子。赶上逢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农民们走来串去,一家家挑着、拣着,都想买一双既便宜,又结实、漂亮的毛窝子。
小时候,母亲也带着我买过毛窝子。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天很蓝,母亲来到李大爷那儿,拿起一双毛窝子,左看看,右看看,付了钱。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顺便夸我两句:“这是你家大少爷啊?一脸福相!”嗓音清亮。
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鞋型漂亮,不歪不斜,还结实;芦花磨光了,鞋茎还在,依旧端端正正。
毛窝子,最适宜陪伴山芋稀饭和咸菜。当人们的碗里有了大米饭、猪肉的时候,毛窝子渐渐被棉鞋取代,消失了踪影。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到街上闲逛。少有的寒冷,风呼呼地吹着,无意中看见李大爷还在卖毛窝子,但人们匆匆从他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
李大爷还是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他坐在地上,眼睛眯缝着,像在打盹,又像在思考着什么。
我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大爷,还有人买毛窝子吗?”
他睁了睁眼睛,动了动身子,咳嗽一声对我说:“还是有人买的……我也放不下这门手艺。过去会打毛窝子的,一个个都走了;在的,也打不动了。唉,现在的小年轻,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
李大爷眼睛没有了早年的光亮,变得泛红和灰暗。
临走时,我买了一双毛窝子。路上,我告诉孩子:“这叫毛窝子。过去一到冬天,爸爸就穿着这个……”
“毛窝子……”儿子听了一阵大笑,“多难听。这也能穿吗?不扎脚啊?”
有一年暑假,我又上街闲逛,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卖毛窝子!天啊,有夏天卖毛窝子的吗?很快,我认出了,卖主就是李大爷。不过,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
“夏天怎么卖起毛窝子啦?”我招呼道。李大爷没有反应。
边上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朝我摇摇手。“这个,听不见了,”他指指耳朵。“这个,有毛病了,”他指指脑袋。
中年人说:“前几年,乡长带几个人逛街,说是省里的。其中一个像是当官的,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情。以前光是冬天出来卖,现在夏天也来卖。他说:‘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
散集了。李大爷拎起毛窝子,要往肩上挂。胳膊抖抖的,挂不上去;中年人搭了把手才挂上,中年人又把拐杖递给他。李大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左脚往前迈一步,停下;等右脚上前,跟左脚平齐,才把左脚再向前迈一步……
赶集的几乎走光了,只有李大爷的背影在街心摇晃。
望着李大爷的背影,我心里酸酸的。
暑假快结束了,我和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上洪泽湖玩。走到东沙村,忽然看见不远处腾起一股浓烟。
“该不是失火了吧?”我们急忙赶往冒烟的地方。
只见一个空旷的场地,堆满了毛窝子——足有几百上千双毛窝子!正被人点着了火焚烧。
一个中年男人,还在不停地从一间屋里往外面扔毛窝子。
“你们烧这个干吗呀?”我马上想起了李大爷,他就是东沙村的。
边上一个看热闹的说:“李大爷活着的时候,谁都不许进他的屋子。前几天死了,儿子打开门一看,一屋毛窝子。没法处理,就烧了。”
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
我带走了那双毛窝子。
到了洪泽湖边,回望东沙村上空,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了毛窝子的基本情况,用料普通、制作方式简单,但曾经很受欢迎,交代了故事背景,为下文内容做了铺垫。
B.三十多年前人们对毛窝子很热爱;现在人们对毛窝子没有情感、不珍惜,小说意在感慨时代变化,表达对传统技艺流失的遗憾。
C.小说善用细节和场景表现主题,“我”三次得到李大爷的毛窝子,前两次的原因分别是李大爷编的毛窝子质量上乘和“我”对毛窝子的怀念。
D.小说结尾富有意蕴,烟雾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的美好景象,表现了作者捡到漂亮、结实毛窝子的喜悦以及对质朴人情的赞美。
【小题2】小说中多次写到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很好,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原文综合分析。
【小题3】“守望”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人类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的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 5200 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エ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道路上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C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材料二

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 21 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 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 140万平方千米;到 2050 年,城市居民将新增 25 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 5000 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个物种在当地消失;而一个物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释放氰化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夜行性増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降低等。关于纽约市各公国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丢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汉堡有关。自 1940 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増大,这或许是受路灯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授马克・约翰逊强调说:“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 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

(取材于赵照熙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
B.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
C.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D.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白车轴草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
B.哺乳动物因夜行性增强而改变了习性,繁殖能力降低,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C.城市自足鼠可能因为吃了比萨饼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种基因出现过度表达。
D.路灯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虫,家蝠或因捕食它们而颅骨体积不断増大。
【小题3】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度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汇,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曰:“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词汇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摘编自《澎湃新闻》,有删改)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ì,会意字,《说文》“心”部,从“对”声。“对”,相持也,可以理解成是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故而怼,怨也。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ǐ”的字,应当为“㨃”。“㨃”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㨃咕”“㨃搡”即该字用法的例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三: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词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网评人“竺子”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simple”说:“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半月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怼”字因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的排行榜,再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很多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㨃”的含义和读音。
B.“怼”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
C.《说文》对“怼”的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但《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峙”。
D.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起死回生”,甚至“一夜而火”。
【小题2】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一项是(   )
A.《战狼2》主角吴京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负惯了,就觉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
B.宫斗剧《甄嬛传》中,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为“手撕白莲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
C.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说:“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D.杭州一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起众人怒怼。
【小题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