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程千帆评传

莫砺锋

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 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他在晚年还深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程先生真正做到了专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一九五四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迫害。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所蕴含的生命激情常态下的论著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企及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他再上大课了,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程千帆少年时代在“有恒斋”接受的严格训练,让他具备了深厚的古代文化功底,为他日后的古代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程千帆进入金陵大学之后,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积累了深厚的学养,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C.文中写程千帆常引用《庄子》的话,来表达他希望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的愿望,这也正是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的思想基础。
D.程千帆既是一位严谨、深刻的学者,也是一位灵性、敏感的诗人。他不仅能写作古体诗词,还醉心于新诗创作,与朋友创诗社、办新诗试刊,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题2】“术业有专攻”试结合全文分析程千帆先生的学术修养的形成原因?
【小题3】程千帆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1 09:5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梨花白
刘建超
梨花白在老街唱红时,年方十六岁。
梨花白六岁开始跟着师傅学艺,拜在梅派名师门下。在老街首次登台时,正值梨花满天,一院春色,师傅便给她起了个艺名梨花白。
梨花白登台唱的是梅派经典剧目《贵妃醉酒》。梨花白扮相俊秀,嗓音甜润,念白、唱腔、舞蹈、水袖,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深谙梅派风韵,把老街人听得如醉如痴。
梨花白走出戏楼已是午夜,一轮弯月苍白地挂在丽京门的檐角,青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冷光。一辆车轻轻地来到她的面前,拉车的是一个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小伙子。
老街人歇息的早,天黑收店,吃饭睡觉。半夜里是不会有啥生意的,尤其是个拉车的。
“这么晚了,还没有收工?”
小伙子憨憨地笑笑:“我是在等你,天黑,路上怕不安全。”
梨花白好生感动。说了句:“去怡心胡同。”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轻快地颠簸起来。
老街的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从丽京门到戏园子,一色的青石板路。青石板路在戏班子唱戏时才热闹一下,沿街两边卖各种小营生的摊贩忙碌着,多半是些卖小吃、水果的。在这里可以吃到纯正的不翻汤、浆面条、绿豆丸子汤。戏散人静,青石板路便又恢复了冷清。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微微颠簸,却很舒适。许是太累了,梨花白在轻微的颠簸中闭上眼睛睡了。拉车的小伙子放慢了脚步,双手攥紧车把,让车子走得更平稳些。怡心胡同到了,小伙子不忍心叫醒梨花白,车子拐过头又跑了回去。梨花白醒来,看见小伙子气喘吁吁,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梨花白连忙表示歉意,小伙子乐呵呵地说:“没事,我爱听你唱戏。只要你有戏,多晚我都等你。我姓程,你叫我程子就行。”
程子真的每次都等着拉梨花白,并且说啥都不收钱。梨花白说急了,程子就呵呵笑,说:“那中,啥时候你给我唱出戏就行了,我爱听《贵妃醉酒》。”
一个雨夜,程子送梨花白回家,发现胡同门口有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程子也就没走,躲在一个屋檐下。
梨花白住的二层木楼上果然传出了动静。程子飞一般蹿过去,跑上二楼,推开了门。几个汉子满嘴酒气,梨花白单薄的身子缩在床角发抖。
几个痞子对程子来搅和他们的好事极其恼怒,三五下就把程子打翻在地。程子满脸是血,依然倔强地站起来。
痞子头儿说:“看来你真是想逞能了。那我成全你,今天我要不了女的就要你。你是干啥的?”
“拉车的。”
“靠腿脚吃饭啊。那好吧,今天我废了你的腿,就放过这个小妞。”
“咋都中,你们别欺负女娃。不然,就是打死我,我也拽个垫背的。”
痞子掏出了刮刀,程子的一双脚筋被他们生生挑断。
虽然那几个痞子后来被法办了,但是,程子只能坐轮椅了。
程子学了剪裁手艺,在丽京门下开了“贵妃醉裁缝店”。每天接送梨花白的是她师兄洛半城。老街人都说梨花白和她师兄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就是等不到他们结合的消息。
动乱的年月,剧团由造反派接管,梨花白被当成资产阶级的黑苗子遭受批斗,发配到街道去扫大街。
程子转着轮椅,找到“靠边站”的洛半城,说:“我听着剧团里演李铁梅的那主嗓子不行,不洪亮。英雄李铁梅声音不洪亮咋能鼓舞咱老街人们。你和剧团头头说说,可以让梨花白伴唱,这也是接受改造,接受教育嘛。”
剧团头头觉得革命群众说得有理,就把梨花白抽回团里,在幕后为演李铁梅的演员伴唱。老街人知道后,都去听梨花白唱戏,听戏的人多了,剧团头头挺高兴。
中秋时节,梨花白发烧,嗓子不佳,她和剧团头头请假。头头瞪着三角眼不允许——中秋节快到了,要过革命化的中秋节,死了都要唱。
结果梨花白在唱“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时,倒了嗓子。剧团头头说梨花白故意破坏,还是想着那些才子佳人。在戏园子的土台子上,不但批斗打骂梨花白,还要她把“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唱一百遍。
梨花白直唱得气若游丝,昏死过去。从医院出来,梨花白彻底失音,别说唱戏,说话都如蚊子嗡嗡。洛半城气愤难平,把剧团头头狠狠揍了一通,从此不再唱戏。
一个艺人,不能唱戏,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梨花白来到了洛河边。圆月朗朗,秋水依依。梨花白的脚刚刚踏进河水,却听到洛河桥上传来《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竟然是程子。梨花白哭倒在程子怀中。
动乱过后,梨花白又回到剧团,担任艺术指导。她退休后常常推着程子去广场听大家聚会唱戏,两人真的是发如梨花。
又是一个中秋夜。老街戏园子那座土台子上,梨花白和洛半城着装重彩,冰冷的月光下,演着《贵妃醉酒》。
台下没有观众,静静的场子里,只有一部空空的轮椅。
(选自《市井人物·出门是江湖》)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子专程等候梨花白并送她回家,一是因为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天又黑,他怕路上不安全,二也是隐隐透露出程子对梨花白戏剧的喜爱和对她的倾慕之情。
B.城里的人都认为梨花白和她的师兄极为般配,但就是没有他们结合的消息,这是因为当时梨花白内心对程子十分愧疚。
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并不多,但多次写到清幽的青石板路和冷冷的月光。既渲染了气氛,同时也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D.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题2】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子这一人物具有痴情专一、善良勇敢、乐观坚韧等一系列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这些特点的刻画,使一个有血有肉的程子形象跃然纸上。
B.文章设计的几个痞子的形象,从侧面淋漓极致地衬托了程子的形象,表现出了他对梨花白的倾慕,甘愿牺牲自己,也要护梨花白周全。
C.小说的线索是“梨花白与师兄洛半城的情感发展经历”,这一线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表现了人物间真挚的情感。
D.小说结尾写到“台下没有观众,静静的场子里,只有一部空空的轮椅”,耐人寻味,值得咂摸,让人间一段深厚的情义得以升华。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呼喊的泥土

①那次,在电视“半边天”节目见主持张越采访一位乡村女人张小样,张小样坐在扬起尘土的院里说:“……我不要什么都不知道,不要就这样过一辈子!我渴望知识,渴望从电视里多知道一些事。我不要麻木。我宁愿痛苦。”她的声音哽噎了,饱含无限磨折委屈,同时有种横下心的决绝。

②在她的乡村,她找不到一个可说话的人,人们当她是异类,这种深井般的无望与孤独,让一个女人向上的路走得艰涩无比。在闭塞乡村,她艰难地咬着牙不肯屈服于那么多乡村女人都屈服了的命。她要想事,她要思考,她的眼睛和面孔充满挣扎的痕迹,她穿着红衣裳坐在堆着麦秸杆的院里,像面决不投降的旗帜。这是个不甘于命运的执拗女人,一个不肯把心磨砺成粗硬石头的女人,她忍着鲜血与疼痛要把心打磨成看得清事物的玻璃——人鱼用行走的剧烈痛苦换来了腿,却并未赢得王子和爱情,但人鱼一点也不悔,因为在剧痛中她曾那么地接近了幸福。张小样,她也是条甘愿的人鱼,她不要蒙昧与混沌,她要看清生活与命运到底怎么回事,她不要她的生活只被鸡鸭灶火奶孩子围困,她要不辜负自己地活一趟。

③去年秋天快过完时收到一封信,一个和张小样类似的皖西北乡村女人写来的。信的开头说:“我和你年纪相似,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生活在一个偏远乡村……”她说:“看旧杂志(有的是打工的村人从外头带回的)是我生活里最大的幸福,一本杂志我要读上几十遍,翻破的地方粘好再看,有时在灶边看把饭都烧糊了,公婆为这骂过我好几次。”她说:“我这辈子大概也走不出这里,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天能走出去。”她说:“我们这儿发信和收信都很难,要等好一段日子,其实我也没想你回信,回了我也不知能不能收到,我就是想写给你,让你知道在很远的村子有我这么个女人……”

④字写得不好,一笔一划却工整,信纸略发黄,像供销社积压的库存。信有三四页,语气淡定,无恨亦无怨,她只是心平气和地告诉我她的生活,告诉我偏远的皖北山村有她这样一个女人的存在。

⑤我坐在餐桌边,讶异以及震动刹那包围了我,一个皖西北女人沉沉的心事握在手上。她长什么样儿?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她才淡定地接受了一切?她的信很平静,可还是流泻出忧伤。年纪与我相似的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嫁人生子前,她一定也有过对外部世界发亮的憧憬吧?

⑥我想一定要回信,马上回,然而纸笔在手中,却不知从何写起,同情,劝慰,勉励?也许对她都无意义。她在寄出这封信时,意义对她已经完成——这其实是她写给自己的一封信吧,是她憋久了冲山谷喊出的一句回声!

⑦我寄了厚厚一摞杂志给她——不知道她能否收到,也不知这摞杂志是帮她,还是更让她内心搅起波澜。我还是寄了。我不想她再翻那些已卷边破烂的旧杂志,我希望她能在有风的黄昏展开这些簇新杂志,油墨将盖过禽畜们槽中晚餐的气味,她的手指将触摸到一个隐约而庞杂的轮廓(这轮廓由迷离物质与层叠精神构建,与她隔纸相望),文字的灯火在这刻映亮她内心,像她信中说的,这刻,是她最大的幸福——尽管渗杂着疼痛。

⑧因为职业关系,我收到过许多气味复杂的稿件,产地来自乡村漏雨的瓦房,苯胺甲醛严重超标的南方车间,残疾人皮革作坊,浪迹的路上……信上满怀虔诚地写着人生的哀喜感悟,那些挫败与歧视纠结的日子,疾病与辛劳搏斗的日子,失望与希望交替的日子。他们把有限而宝贵的睡眠时间腾出,用来思索探问形而上的命运(或许永远没有答案)。稿子厚厚一叠,像蓖麻叶子摞在一块。能发表的极少,但这不影响它们在邮路的数量——我遥想他们粗粝的脸孔背后藏着的软和的心,渴望倾诉的心,他们在沉重泥土下,在钢筋齿轮中迸出的呼喊(用嘶哑的嗓子),一旦停下,他们怕自己会像叶子无声碾进土里,尔后凋腐。虽然,多数呼喊也许只会把命运本身震得肺腑俱痛,世间听不到,但呼喊的人自己听见了,卑微而壮丽,苦涩且欢欣,这就使呼喊者约略感到一丝慰安。日子如泥石流推搡而过,弱小的人努力寻找一块在尘世的立锥之地,包括为灵魂——又有多少人听见了泥土底下细小而固执的呼喊?

【小题1】张小样、皖西北女人的思想苦闷是很难为当地人所理解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1)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开头张小样的话中,用了三个“不要”,两个“渴望”,试述其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小题3】分析第⑦段画线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结合语境,写出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义。
【小题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呼喊”是心灵的倾诉,接受电视采访、写信、投稿都是“呼喊”的方式。
B.“泥土”象征呼喊者所处的生存环境,既是指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
C.第②段引用《海的女儿》这则童话故事,借人鱼进一步表现张小样的追求精神。
D.文章④、⑤两段都用到“淡定”一词,说明那位皖西北女人在生活重压下渐趋麻木。
E.第⑤段用了许多问号,表明作者没能真正理解那位皖西北女人的内心情感。
F.最后一段概述来自底层的邮件,这样写使全文选材点面结合,文章更加厚实饱满。
【小题6】本文与杨绛的《老王》都是以底层社会平民为题材的散文,请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喊  山
葛水平
炕上的孩子翻了一下身,蹬开了盖着的被子,哑巴伸手给孩子盖好,就听得大从外面蹦蹦跳跳地进来了。
大说:“我有名字了,韩冲叔起的,叫小书。他还说要我念书,人要是不念书,就没有出息,就一辈子被人打,和娘一样。”哑巴抬起头望了望窗外,幽黑的天光吊挂下来,她看到大手里拿着一包蜡烛,她知道是韩冲给的。
她用麻秆点燃了蜡烛,找来一个空酒瓶子把蜡烛套进去,有些松。她想找一块纸,大给她拿过来一张纸,她准备卷蜡烛往里塞时,发现了那张纸是王胖孩给她打的条子,上面有她的签字。她抬起手打了大一下,大扯开嗓子哭,把炕上的孩子也吓醒了,也开始哭。哑巴不管,把卷在蜡烛上的纸小心缠下来,又找了一张纸卷好蜡烛塞进酒瓶里,放到炕头上。她拿起那张条子看了半天,抚展了,走到破旧的木板箱前,打开找出一个几年前的红色塑料笔记本,很慎重地压进去。哑巴就指望这条子要韩冲养活她娘仨哩,哑巴什么也不要!哑巴返回来摸了大的头一下,抱起了炕上的孩子。这时候就听得院子里走进来一个人,不可能是其他人,是韩冲。韩冲用篮子提着秋天的玉米棒子放到屋子里的地上,韩冲说:“地里的嫩玉米煮熟了好吃,给孩子们解个心焦。”
韩冲说完从怀里又掏出半张纸的蚕种放到哑巴的炕上,韩冲说:“一半天蚕就出来了,你没有见过,半张蚕能养一屋子,到时候还得搭架子。蚕见不得一点儿脏东西,哑巴,你爱干净,蚕更爱干净,好生伺候着这小东西。”韩冲说完走了。
哑巴想,我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干净呀,我这日子叫爱干净吗?
夜暗下来了,月亮像一弯眉毛挂在中天上,半明半暗的光影加上阒寂的氛围,让哑巴有点嗒然伤心起来。潜沉于被时间流走的世界里,哑巴就打了个颤抖,觉得丈夫腊宏是死了,又觉得腊宏还活着,惊惊地四下里看了一遍,她的思维在清明和混沌中半醒半梦着。现在刚入秋,天到晚上有点夜凉。哑巴摸索着从窗台上找到一块手掌大的镜子,举了镜子看到了自己的脸,好久了不知道自己长了个啥样,好久了自己长了个啥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挨了丈夫的上顿打,想着丈夫的下顿打,眼睛盯着个地方就不敢到处看,哪还敢看镜子嘛,那个是要找死吆。
突然听得对面的甲寨上有人筛了铜锣喊山,边敲边喊:“呜叱叱叱——呜叱叱叱——”
山脊上的人家因为山中有兽,秋天的时候要下山来糟蹋粮食或者糟蹋牲畜,古时传下来一个喊山。喊山,一来吓唬山中野兽,二来给静夜里游门的人壮个胆气。当然了,现在的山上兽已经很少了,他们喊山是在吓唬獾,防备獾乘了夜色的掩护偷吃玉茭。
哑巴听着就也想喊了,拿了一双筷子敲着锅沿儿,迎着对面的锣声敲,像唱戏的依着架子鼓敲板,有板有眼的,却敲得心情慢慢就真的骚动起来了,有些不大过瘾。哑巴起身穿好衣服,觉得自己真该狂喊了,冲着那重重叠叠的大山喊!找了半天找不到能敲响的家什,找出一个新洋瓷脸盆。这个脸盆儿是哑巴从四川挑过来的,一直不舍得用。哑巴找来一根棍,想了想觉得棍儿敲出来的声音闷,提了火台边上的铁疙瘩火柱出了门。
山间的小路上走着想喊山的哑巴,天上的星星眨巴了一下眼睛,天上的一钩弯月穿过了一片儿云彩,天上的风落下来撩了她的头发一下,这么着哑巴就站在了山圪梁上了。哑巴举起了脸盆,举起了火柱,张开了嘴,她敲响了:
“铛!”
新脸盆儿上的碎瓷裂了,哑巴的嘴张着却没有喊出来,“铛!”裂了的碎瓷被火柱敲得溅起来,溅到了哑巴的脸上,哑巴嘴里发出了一个字“啊!”接着是一连串的“铛铛铛——”“啊啊啊——”从山圪梁上送出去。哑巴在喊叫中竭力记忆着她的失语,没有一个人清楚她的伤感是抵达心脏的。她的喊叫撕裂了浓黑的夜空,月亮失措地走着、颠着,跌落到云团里;她的喊叫爬上太行大峡谷的山脊,让山上的植被毛骨悚然起来。直到脸盆被敲出了一个洞,敲出洞的脸盆儿喑哑下来,一切才喑哑下来。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注①韩冲炸獾误炸死了哑巴的丈夫腊宏,在哑巴坚决不要赔款的情况下,由村干部王胖孩牵头,韩冲主动立下协议,负责养活哑巴娘仨,直到哑巴明确赔偿金额。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大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韩冲重视读书,有一定的见识,不希望哑巴的孩子继续哑巴的生活。
B.从哑巴对待王胖孩给她打的条子的态度中,可以判断这个条子在哑巴的心目中非常重要。
C.虽然丈夫腊宏对哑巴不够好,但是哑巴对腊宏还是有一点留恋的,因此她“又觉得腊宏还活着”。
D.喊山是当地由来已久的传统,最初目的既是吓唬山中野兽,也是给静夜里游门的人壮个胆气。
E. 小说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刻画了哑巴这一形象,表达了鲜明的褒贬感情。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失语多年的哑巴喊出声音作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 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 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小题2】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 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 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D. 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小题3】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 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 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 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考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 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