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发上津城

梅洁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1800年的古城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的举足轻重!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200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嘶鸣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80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宫的。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13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达长安。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逃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应该是对这一历史事象的注释。

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只1.2千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1/3,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鎏金大字“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达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前些时,收到上津26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上津人民的荣幸,更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伢”回信:“……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巧妙地用成语引出要写的上津古城,意在使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对这个词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意思的误解。
B.作者用“老得白发千丈”形容上津古城,既显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沧桑和衰老,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古城的景仰之情。
C.作者对比描写了车停古漫川时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借此表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
D.作者引用杜牧的诗句并讲述鄂西北谚语的来由,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和荒淫,又表明上津古城在连接秦楚交通上的作用。
E.作者描写上津古城的景物,展示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的四组镶金大字,显示它通连四海的作用,与杜牧诗句和鄂西民谚的表现作用构成了呼应之势。
【小题2】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上津,作者为何要写漫川古镇?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走在上津古城墙上时,“心中倏忽一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内心世界的?
【小题4】作者在结尾的回信中说:“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回信内容耐人寻味,请结合文中内容,对回信文字所含的意蕴作出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1 01:44: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功 名
郑武文
清风摇曳,蝉鸣学堂,却压不住学童稚嫩的琅琅读书之声。
先生轻摇小扇,眼睛半眯,脑袋随着读书的频率缓缓摇动。蒲家庄的学堂,虽系僻壤一角,先生却极具个性。
县太爷坐着小轿来到,随从人员喊一声“闲人回避”,先生才轻抬眼角,拱一拱手:“父母官来了,里面请。”知县哈哈大笑:“学兄还在诲人不倦?”先生也笑:“请勿耻笑。小生虽才不及大人,定能教出一两个学生,将来为龙为凤,令大人刮目相看。”
知县又指着这些学童问:“此中可有卧龙凤雏?”先生把头一挺,指着前排两个学生,浩然道:“此名蒲留仙,此名姚明强。此二人绝非久居池中之物,他日定然飞黄腾达,功成名就……”
如此过了几年,那蒲留仙果然不负众望,一举夺得县、府、道三个第一,方圆百里皆震惊,传为神童。知县闻听,也坐轿前来,亲给学兄祝贺。
先生领着弟子,昂首阔步,自觉志得意满,算是好歹也赢了知县一把。酒席之间,亲命留仙敬酒,却不见了另一个得意弟子姚明强。原来,他为自己榜上末名而暗自垂泪。
后张献忠作乱,姚明强便随家迁往川中,此后依旧苦读不舍,终于金榜题名,自知县一直做到阳州知府。转眼已近古稀之年,姚明强辞官回家。
他又找到了童年好友蒲留仙。昔日才子,如今满面菜色,脸上沟沟壑壑的皱纹如同山丘叠乱,柴屋漏风,家徒四壁。
看到故人来,留仙苦笑一声,用缺了半边的茶碗端上半杯苦茶。明强握住那干柴一般的双手,忍不住流下几滴眼泪。留仙却泰然,谈吐依旧不卑不亢,颇有君子之风。
两人相约,去拜见先生。先生已是耄耋之年,鹤发童颜,长须飘飘。见到昔日得意弟子,竟能朗声大笑。二人皆先言自愧,辜负先生厚望,多年竟没能来探望。
先生言道:“虽不来,你二人所做之事,老夫倒是都知道。现在请把你们的得意之作给我看看,可有进步。”蒲留仙先献上,厚厚一本,先生看时,明强也拿过一卷来看。明强看罢摔到案子上:“读书之人,当以社稷为重,作的文章应有益于国家。写些如此鬼怪狐仙,岂是读书人所为?玩物丧志,不怪误了功名。”
先生又看过姚明强的文章,措辞华丽,中规中矩,诗词歌赋,一股文人酸气,正是当今盛行文体。
先生看后,微闭双目,拈须沉吟,长时不语。突然猛睁双眼,言道:“功名者,功在社稷,名传四野。乡人称道,路人艳羡。可此只不过小功名啊。”
姚明强问:“那何为大功名呢?”先生道:“大功名者,功立当代,名扬后世。留仙将是大功名者。”
姚明强不屑:“后世之事,我等岂又知晓,只不过随占卜者乱说。今世功名,光宗耀祖,又庇荫子孙,能见能摸,才应为真功名。”
留仙摇头苦笑。先生亦不语,端茶送客。
三百年后,蒲家庄建了一个纪念堂。导游给大家做介绍:“这里纪念的蒲留仙,名松龄,世称聊斋先生。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被称作中国短篇小说之王……”
有游人问:“听说他有个同窗,做过阳州知府,也颇有文采,给我们介绍一下行吗?”导游的脸一红,说:“抱歉,这个我还真不知道……”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对功名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爹的冰糖葫芦生意

张 玮

①接到娘的电话,李冰急匆匆从外地赶了回来。娘告诉她,下雪天,你爹非去卖冰糖葫芦不可,结果人和车滑到了沟里,把腿摔坏了。看着爹躺在病床上的样子,李冰心里就有些来气,大冷的天,卖什么冰糖葫芦,挣不了仨瓜俩枣的!

②小时候,李冰对爹就没什么好感,在李冰眼里,爹就从来没让她痛痛快快地吃过几串冰糖葫芦,李冰在学校里考了好成绩,回家向爹要犒赏,爹就只给李冰一串冰糖葫芦,如果多要,爹就会瞪着眼,训一句:“吃多了闹肚子!”李冰只好委屈地离开了。

③后来,李冰长大了,对爹从事的职业有些反感:爹干什么不好,偏偏去卖冰糖葫芦,一串冰糖葫芦仅仅挣个毛把钱,这买卖能养家糊口吗?但爹似乎做这买卖上了瘾,每天早出晚归的,乐此不疲。

④那次,爹到学校里给李冰送生活费,提去了一大塑料兜零碎毛票。爹尴尬地笑笑说:“爹来得急,没时间给你换成整票,你就用零钱买东西吧。”看看自己周围的同学,家长送来的都是百元大钞。李冰就觉得,爹真是一个没能耐的人。

⑤爹过五十岁生日的时候,娘守着满屋子的亲朋好友,仿佛是开玩笑似的对李冰说:“你爹呀,卖了半辈子冰糖葫芦,可他自己连一串冰糖葫芦都没吃过哩。”李冰表示不信,娘便说:“不信,去问你爹。”爹却笑眯眯的,不置可否。娘又接着说:“别看你爹这买卖不大,可他顺顺利利地供你读完了大学……”私下里,李冰还是忍不住好奇地问娘。这回,娘真的是板着脸告诉她:“可不,你爹曾亲口对我说过,每次看着那串冰糖葫芦,他总是难以下口,总会想着,怎么把它卖出去变成钱,给女儿用。”听着娘的话语,李冰突然感到鼻子有些发酸,只是她强忍着,没让眼泪落下来。

⑥李冰参加了工作后,就坚决不让爹再出去卖冰糖葫芦了,可爹就是不答应。这不,爹还是出事了。李冰看着病床上躺着的爹,知道爹现在最想让她干什么。她对爹说了一句:“我替您去卖那些剩下的冰糖葫芦吧。”爹一听果然高兴得不知什么似的,嘴里直说:“好,好,好……”

⑦李冰推起了爹走街串巷卖冰糖葫芦的那辆老式大轮自行车,这时李冰才发现,那硬皮鞍座上,竞摩擦得起了许多皮毛。李冰抚摩着,心里又是一番感慨。

⑧“卖冰糖葫芦了……”李冰学着爹的样子吆喝起来。听到吆喝声,一些领着孩子的老头儿、老太太走出了家门,看到李冰,便纷纷问起来:“你爹怎么没来卖呢?”有些知道爹出事的主顾说:“给我多来几串吧,你爹可是个好人,有时在路上碰着,没带钱,你爹总是要送给孩子几串冰糖葫芦。回去,可别忘了给你爹捎个好……”也就是从这时起,李冰才突然明白:原来,爹卖小小的冰糖葫芦,竟也拥有这么好的人缘儿。

⑨在外村,李冰看到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在墙根下晒太阳。还不等走近,老人便说:“你是李山印的女儿吧?”李冰点点头。那老人便说:“我就知道肯定错不了。这十里八乡只有你爹卖冰糖葫芦。孩于,你不知道,我一个孤老头子,你爹每次卖冰糖葫芦路过这里,俺哥俩都要唠上一阵子,只有唠上一阵子,他才会放心地走……”

⑩听着老人的话语,李冰突然感到,爹哪里是在做冰糖葫芦的买卖,爹分明是在做人生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情!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李冰看到爹的样子,不由来气,这自然地引出下文,与后来她对父亲的情感变化形成了对比。
B.李冰母亲两次说李冰父亲没吃过冰糖葫芦时的神态不同,第二次板着脸意在让李冰感受到父亲的辛苦付出。
C.父亲出事后,李冰知道父亲最想让自己替他去卖冰糖葫芦,便马上付诸行动,这说明李冰已经开始理解父亲。
D.文章第9段那个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对李冰所说的一番话,说明了李冰父亲卖冰糖葫芦的目的是为了结下好人缘。
【小题2】请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小说中父亲的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意蕴深长,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三个方面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全面屏手机,泛指正面屏占比达到80%以上的手机,一般采用极限超窄边框屏幕,相比普通手机,具备更窄的顶部和尾部区域,边框也更窄。夏普早在2014年就发布过第一款全面屏手机Aquos Crystal,采用5寸显示屏,1280*720分辨率,同时取消受话器而配备了骨传导方案,实现了手机正面开孔的最少化,但当时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2017年下半年,全面屏手机在市场上全面性爆发,品牌从小米MIX到小米MIX2,从三星Galaxy S8到三星Galaxy Note8,再加上后面包括iPhoneX、华为麦芒6、华为Mate10在内的一系列新机等。

由于手机的大屏化已面临手掌大小瓶颈,屏幕超过6英寸的机身让使用者无法单手触摸到手机边缘,且容易滑落碎屏,导致体验感下降,而最适合大部分用尸使用的手机尺寸是5—6英寸。全面屏更高的屏占比,意味着在机身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展示更多内容,能够让用户使用更加便利。

目前主流手机的宽高比是16:8,而全面屏一般是18:9。加大的宽度给人们带来了“分屏浏览”这一全新的使用体验。全面屏让同一屏幕内看电视剧和微信聊天、淘宝购物比价这些新需求成为可能。

2017上半年开始,手机销量的驱动因素由前几年拍照驱动、外观驱动和芯片性能驱动,逐渐转变为明星代言驱动。外观万面,各大品牌乃至各品牌内的子类都呈现严重的同质化。厂商不得不通过推出多款颜色来吸引眼球,但依然乏善可陈;比如苹果推出红色款Iphone7和7Plus来吸引眼球,但销量不达预期。全面屏带来的科技感、整体感则是外观微创新趋势中的一次大飞跃。全面屏未来将结合曲面技术、AR技术等掀起新一轮外观升级浪潮。

(摘编自《智能手机全面屏研究报告》)

材料二:

中国手机市场各尺寸机型占比

全面屏渗透率将迎来快速增长

(资料于《2018年中国全面屏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材料三:

对于未来全面屏手机发展的趋势,金立集团董事长刘立荣认为,“第一代全面屏”主要带来的是更大的占比外观以及视觉效果方面的提升。

他预测,不久将迎来“第二代全面屏”,还会迎来更多技术以及交互上的革新,例如:异形全面屏、柔性屏幕以及各种新外观材料将成为打造差异化的重要突破口。由于全面屏导致当前大多数厂商不得不暂时采取指纹后置的解决方案,还会催生出新的生物识别技术革新。无论是今年iphoneX的面部识别,还是未来基于OLED屏幕实现的屏下指纹识别,都是技术发展的方向。

刘立荣认为,全面屏的到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它解决了目前5G时代到来前手机行业创新疲劳的问题,并相信随着全面屏技术的推广,用户换机频率会重新提高。

(摘编自张娜《手机行业“全面屏”发展势不可挡》)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几年,消费者对大屏手机的关注度与日俱增,5.1英寸及5.1英寸以上手机在2017年市场占比为82.9%,较2016年升了15.6个百分点。
B.屏幕超过5.6英寸的手机市场需求递减,说明消费者单手操控整机尺寸过大的手机有一定难度,手机屏幕发展受手掌大小限制。
C.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趋于平稳增长,异形手机与全面屏手机市场渗透率相比增长缓慢,全面屏手机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抑制了异形手机的发展。
D.2017年全面屏手机渗透率约为9%,2018年全面屏机型渗透率跃升至44.6%,打造全面屏手机成为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面屏手机,指正面屏占比达到80%以上、宽高比为18:9的手机,窄边框达到极致。提高屏占比,能解决手机大屏化与用户握持感之间的矛盾。
B.夏普研发了第一款全面屏手机,在技术上也有所突破,但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因为其市场号召力过小,品牌效益不足以引领市场潮流。
C.屏幕超过6英寸的手机,由于机身过大让使用者无法单手触摸到手机边缘,就容易出现滑落碎屏的情况,让人体验感下降。
D.手机销量的驱动因素由拍照驱动、外观驱动和芯片性能驱动变为明星代言驱动,全面屏带来的强烈的视觉效果,是外观创新趋势中的一次大飞跃。
【小题3】请联系材料,简要概括“全面屏”手机的优势及技术发展方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对都市圈副中心级城市发展的研究始于对“城市病”的关注。以北京为例,北京“城市病”的主要成因,不是全行政区的人满为患,而是中心城区的人挤为患。导致人挤为患的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过度集聚在中心城区内。要缓解北京“城市病”,关键在于大力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避免过度集聚。近十年来,为改变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方式,北京市不断研究新的空间功能布局方案,从已建成的重点新城即可窥见一斑。然而事实是,通州、顺义、大兴等重点新城由于规划规模偏小、配套服务滞后、功能不完整,职住严重分离的弊端难以缓解,不仅不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反而在城市“摊大饼”的背景下成为“大饼”的一部分,未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这使得重点新城的传统发展思路亟待创新。

从国际大都市圈的发展经验看,一个循序渐进、产城融合、设施先行、服务配套,具有充足产业支撑与配套保障的城市副中心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人口压力,形成都市圈内真正的多中心发展。建设城市副中心,既能保证城市的规模效益,也能缓解“城市病”,目前已经成为对北京发展空间形态的共识。

城市副中心在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不同的发展形态,其功能也存在差异。目前主要有Sub-CBD和Sub-City Center 两种形态。

Sub-CBD,直译为“次级商务中心区”,是世界特大城市在城市规模扩张期出现的形式,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多的类型。它主要是指与城市商务中心区(CBD) 在空间上相呼应,功能上相补充,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次级商务中心,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向多核演变的结果。这一概念是从经济地理角度定义的,是相对于中央商务区(CBD) 的一个次级中心区,特别突出了商业、商务的职能,其建设目的主要在于运用经济杠杆疏解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商业、商务功能,培育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改善城市空间结构。

Sub-City Center,直译为“次级城市中心”,是特大城市成熟期出现的新的表现形式,是“单一城市”走向“网络化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式。它是指大城市周边能够在局部代替城市主中心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能疏解或补充中心区功能,并与中心区共同构成层次性较强的城镇体系。这一概念是从行政区划角度定义的,更侧重于行政区划中城镇体系的概念。次级城市中心为行政辖区,有自身较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是独立于主中心城市的城市。

对于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北京已超过最优规模,而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只存在北京和天津两个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严重不足,缺少发挥“二传”作用的中间层。因此,要缓解北京“城市病”,亟需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副中心,一方面分担北京中心城区的功能,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另一方面发挥其城市规模效应以及与超大城市的协同效应,促进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投资环境以及城市间交通运输条件,从而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城市群结构。

(取材于刘洁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9年1月,是属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高光时刻”。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主体工程全面竣工,教育、医疗等配套工程开工,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建设如火如荼。第一批市级机关已正式入驻,通州区也进入了城市副中心的时代。

通州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2200多年的建置史。京杭大运河从这里起航,多种文化和资源要素交汇流通,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的水陆都会和商贸重镇。燃灯佛舍利塔、三教庙、大光楼、曹雪芹墓等一大批历史古迹和遗存,让通州散发着古老和迷人的魅力。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建设中,还发现了始建于西汉初年的路县故城遗址。

通州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天津、河北交界,作为北京城的“东大门”,地处京津冀的重要交通节点,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这里交通十分发达,距长安街20公里,15分钟可到达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可到达北京新机场,1小时可到达雄安新区。

通州是美丽的滨水生态城区,多河富水,是北京流域面积最广的城区,也是北方不可多得的内陆水城。这里有万亩森林公园,绿带环绕,蓝绿交织,水城共融,鸟语花香。

通州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域面积906平方公里,境内一马平川。城市副中心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通州境内产业园区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

早在1993年,通州镇就被定位为北京14个卫星城之一。2005年,通州新城被定位为“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是中心城区行政办公、金融贸易等职能的补充配套区。2010年底,北京市委明确提出“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国际新城”。

一路走来,通州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直至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主导职能包括行政、居住、商务办公等,通过优化交通路网、配置优于中心城区的公共设施、绿地环境等,吸引人口到通州就业和生活。

按照新的定位,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要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还要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乃至北京和河北地区的协同发展。目前,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河北省廊坊市的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和香河县)正在统一规划,统筹推进。

建设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要求,城市副中心将坚持“副中心质量”,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取材于赵磊、王彩娜、李苑溪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北京“城市病”根本成因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全行政区人满为患。
B.中心城区人挤为患。
C.城市发展模式像“同心圆”。
D.中心城区的功能过度集聚。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城市副中心”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有效缓解特大城市的“城市病”。
B.是特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C.发展形态不同,功能也不尽相同。
D.体现城市结构从单核向多核演变。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窥见一斑:由城市规划看到城市未来的概貌。
B.摊大饼:中心城区功能过度膨胀,人口众多。
C.杠杆:比喻起平衡或调控作用的手段。
D.二传:指承接和替代中心城区的功能。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主体工程竣工,标志通州区正式进入城市副中心时代。
B.城市副中心在行政办公区建设中发现了路县故城遗址,表明了通州建置始于西汉初年。
C.通州赢得“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原因是地处交通节点,自古以来交通十分发达。
D.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以“控规”为蓝图,坚持“副中心质量”,将为城市新发展做出示范。
【小题5】根据材料二,下列作法不符合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定位的一项是
A.加快公共交通业的发展,减少通勤时间,提高到区外就业的比重。
B.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如创意产业、运河文化产业。
C.以通州运河商务区为圆心,聚拢国内外知名财富管理企业及智库。
D.与北三线建立统一管控规则,扩大区域环境容量,共建生态绿洲。
【小题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通州城市副中心应该属于的发展形态是
A. 次级商务中心区     B. 次级城市中心
【小题7】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析将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史记》是一部奇书

①《史记》是一部奇书。

②《史记》成书之后,西汉朝廷一度把它审慎典藏,秘不示人。汉成帝时,东平王刘宇曾经奏请朝廷颁给《太史公书》(即《史记》),朝廷重臣反复讨论后,驳回了东平王的奏请,理由是:此书有战国纵横权谋,以及汉初的谋臣奇策等内容,不宜于扩散给诸侯王。

③一部史书的典藏与流传,竟成了朝廷议事的“要务”,岂非一大历史奇观?

④两千年来,围绕一部《史记》,上至帝王权贵,下及文人黑客,争得纷纷扬扬。尊之者,奉为二十四史之首、“史学双璧”之一;贬之者,则罗织罪名,百般挑剔。更有意思的:褒贬双方都承认,《史记》有巨大的感染力。它可以控制读者的精神和情感,使你身不由己地喜、怒、哀、乐,甚至于拍案而起!这种亘古仅见的魅力,来自何方?

⑤司马迁写人, 涉身世和阅历, 尤为着力表现的    是每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且,暗示出性格往往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这就使《史记》充满了灵气,绝无一般史书那种千人一面的枯燥感和雷同感。或许这正是两千年来《史记》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⑥司马迁著史,绝不甘于做一个客观记述的“述史者”,他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炽热的感情,去解读历史,褒贬人物,去创立自己的“一家之言”。任何时代的史论史评,都容易触发现实政治的某些敏感的神经,司马迁的《史记》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当代史”,发表评论终不能不有所顾忌,所以,对汉代历史或人物的评议,司马迁常用较隐晦的方式 ,这就是后世学者总结出来的“寓论断于叙事”的方法。读史者只要稍微留意,就不难体味出司马迁的感情。司马迁并不满足于这种曲折地宣泄情感的方式,一有可能,他就立即不失时机的将真情实感赤裸裸地表达出来,或慷慨激昂、或扼腕叹惜、或冷嘲热讽,无不入木三分、感人肺腑。譬如,司马迁仰慕齐相晏婴的功业和人品,在其列传的赞语中,直抒胸臆:“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后世著史者,谁曾如此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正如李长之先生的评论:“他那更根本一点的内心的宝藏,便是他那浓挚、奔溢、冲决、对一切在同情着人的感情真情流露,并能广泛地引起人们的心灵震撼和共鸣,或许这正是《史记》独具生命力的原因

⑦历史,实际上存在着若干不同层次:有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后人无法完全洞察的历史;有史学家载入典籍、却不知是否完全“真实”的历史;更有读者心灵所感知的历史。读者的阅历不同、秉性各异,往往对于取舍和判断各异。这其实是读史者和著史者之间的一种心灵交流和撞击。

⑧清代史学家赵翼,有《读史》一诗:“一刹那间便一生,何须恩怨苦分明。老来自笑犹闲气,动为前人抱不平。”说的就是他读史论人的冲动。读史若无所动、无所感,必是感情麻木之人,或是看破红尘的超人。前辈老宿高贤读史都情难自禁,我等读史略有“不平”之气也就不难为自己开脱了。《史记》时常触发的某些灵感,往往超越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成为对人生价值、处世方法的体悟。如果说历史对人生有垂鉴、启示作用,这种个人感悟,是其主要内容。所以,我们相信,每位读史者的心中,都有一个“《史记》的世界”。

【小题1】《史记》作者的字是_________;“史学双璧”除《史记》外,另一部作品是《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⑥段中加点词“神经”和“当代史”具体指什么内容。
“神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代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上下文语境,为下面一句话选词填空,并分析选择的原因。
司马迁写人, 涉身世和阅历, 尤为着力表现的    是每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A虽……但……却    B不但……而且……还
C既……又……却    D尽管……然而……还
选项(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下面两句话,分析议论文语言某方面的特点。
(1)或许这正是两千年来《史记》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2)或许这正是《史记》独具生命力的原因。
【小题5】作者认为“《史记》是一部奇书”,这个“奇”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条概括。
【小题6】文章最后一句中“每位读史者的心中,都有一个‘《史记》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7】本册教材中有一篇评论《史记》的文章《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比较这两篇文章,分析两文的评论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