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是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峰。从1G到4G,移动通信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但是5G的通信不仅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还包括人与机器、甚至机器与机器之间。因此,5G在移动通信技术上的要求更高。

网络速度提升,才会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与感受,对网络速度要求很高的业务才能被广泛推广和使用。5G基站的峰值速度要求不低于20Gb/s,这意味着用户可以每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但速度并非固定不变,所以很难确切说清5G的速度到底是多少。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业务才可能无所不包。以前少有人生活的高山峡谷,不一定需要网络覆盖,但是如果能覆盖5G,可以大量部署传感器,进行环境质量甚至地貌变化、地震监测,这就非常有价值。另外,5G的到来,可把我们目前生活中网络品质不好的区域,如卫生间、地下停车库等,都做很好的网络覆盖。分布广泛的网络,是5G体验的一个根本保证。

所有物联网产品都需要通信与能源,今天的通信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但是能源的供应都要依靠电。如智能手表,每天甚至不到一天就需要充电。若能量消耗大,物联网产品就很难被推广使用。5G网络能大大降低功耗,来满足物联网复杂应用的需要。

传统的人与人通信,对时延的要求并不高。而无论是无人驾驶、还是工业自动化,都是高速度运行的,还需要在高速中保证及时的信息传递和及时反应,这就对时延提出了极高要求。在网络构建中,5G能够达到1毫秒的时延,甚至更低。

传统通信中,终端是非常有限的。固定电话时代,电话是以群体应用来定义的。而手机时代,终端数量有了巨大爆发,手机是按个人应用来定义的。到了5G时代,终端不是按人来定义,因为每个人或每个家庭可能拥有数个终端。通信业对5G的愿景,是每一平方公里支撑100万个移动终端。未来接入到网络的终端,除了手机,还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产品,如眼镜、衣服等生活用品,以及井盖、电线杆、垃圾桶这些公共设施等。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产品都有可能接入网络,5G可以让这些设备都成为智能设备。

(作者:项立刚)

(材料二)使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频谱资源却是非常有限的,用户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共同使用一段频谱。因此,大家一直都在苦心孤诣地琢磨,怎么才能在有限的频谱资源内容纳更多的用户,同时让每个用户传递更多的信息。就像拓宽道路并不能解决拥堵问题,而是要想怎么能提升现有道路的利用率。这就涉及无线通信中最重要的三大复用技术。

频分多址是利用不同的频率将总频段分割成不同信道的复用技术。就好像一条划分了多个车道的大路,你可以将一段完整的信息分成很多份数字信号,装载在不同的卡车上,每个卡车占用其中的一条车道帮你将信息运送到道路的另一端,然后在另一端将分装在不同车道的卡车上的信息收集下来组装在一起,拼成完整的信息。

时分多址是允许多个用户在不同时间段来使用相同频率的复用技术。多用户共享相同的频率,就像很多人共用一条高速公路,每个人有一个车队运送信息,不过你可以在别人的车队中插空行驶,因为每辆车并不是前后紧紧贴在一起,中间都有空当。

码分多址就是将共享一条信道的信息进行了不同方式的编码。我们可以理解成既和别人共用了高速公路,也和别人共用了卡车。试想,将箱子涂上不同的颜色,我们将自己的信号都分装在了绿色箱子里,别人将信号分装在了其它不同颜色的箱子里。然后在高速路的另一头,接受端将每辆车上绿色箱子里的信号检出来拼装在一起,就组成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别人的接受端取出相应颜色的箱子,拼出各自想要的信息。这样就实现了共用道路和卡车,大大提升了频谱的利用率。

复用技术推动了通信技术的长足发展。其实2G、3G、4G的技术标准都应用了这三项核心技术来提升频谱效率。而5G的技术标准,是将目前各种技术的优势都结合在了一起,属于2G、3G、4G融合升级的加强版。5G技术虽然仍处在试验阶段,但是国际间的竞争却早已展开。5G技术的提前开发与利用不仅涉及商机和利益,甚至能决定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各国都在不断地加紧研发步伐,以求在国际竞争中能够获得更多优势。

(取材于:果壳网)

(材料三)5G网络的前景十分诱人,但是研究实施的过程却困难重重,且前面几代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在电视剧《二十四小时》里,男主角杰克在进行手机通话的时候,恐怖分子用一套工具非法接入移动网络,监听了整段通话,细想真是恐怖。更高科技的5G网络会不会问题更甚呢?

5G网络运行速度加快的同时,黑客攻击电脑设备的速度也会数百倍地提升。基于5G的虚拟化、自动化、开源化,网络更加灵活敏捷,这也意味着网络会更容易遭受恶意攻击。这就需要先解决已知的漏洞,再提高安全处理性能。

5G网络还有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安全机制的改变。前几代网络都在网络入口设置“防火墙”,来防止网络遭受恶意攻击。而5G网络要实现开放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这个“防火墙”的保护作用,需要依靠网络内部的安全机制来阻挡网络攻击。这就要求5G网络的内部要足够灵活缜密,在网络对外服务接口方面强化权限控制和安全审计。

5G网络将可以同时连接多个设备,这会增加网络设备的复杂程度及安全威胁,客户隐私可能会遭到泄露。因此要未雨绸缪,做好防御措施,比如将客户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的身份建立可靠的关联。

现在网络用途颇广,联系着很多行业,许多国家开始将网络应用于军事领域,作为守护国家安全的工具。5G网络的到来意味着网络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也意味着网络攻击同样会上升一个层次。在虚拟世界越来越向现实世界渗透的趋势下,“未授权”的网络行为也许会引发严重的国际争端,网络对抗也将具有国家层面的含义。而目前的军事安全体系,还是将重点放在维护传统的安全问题上。对此,我们要建立相关机制,加强应对力量,守护国家安全。

在这个网络大时代,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但是无数科学家、研究者并没有畏葸不前,正在为给人们营造更安全、更优质的网络环境而努力。

(作者:陈克通)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特点的一项是(  )
A.速度快B.覆盖广C.能耗低D.时延高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5G安全问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高安全处理性能,就可以避免黑客的快速攻击。
B.5G网络更加灵活敏捷,也将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
C.开放的网络没有“防火墙”,要强化内部的安全机制。
D.要防止隐私被泄露,就需要避免同时连接多个设备。
【小题3】未来5G技术的应用对国家发展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2 06:44: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术刊物作为学术成果发表与传播的集散地,是学术论文刊布的主要平台,也是考核学术成果品质的最后“把关人”。事实上,随着高校系统广泛推行以数量化为导向、“以刊评文”为基本模式的学术评价导向,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期刊”的学术刊物,已经成为主导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生产与评价的主渠道。由此,这些刊物的身价也与时俱增,无论是主编还是责任编辑,往往成为各大学以及教育与科研工作者重点公关、施加各色糖衣炮弹的对象。学术刊物及其主编和责任编辑,事实上已经成为掌控学人及其作品命运的主宰者,拥有既无制约、也无监督的巨大的学术权力。
在目前急功近利的学术评价体系主导下,学术期刊不仅成为论文成果发表的主要平台,而且成为高校系统学术评价的替代工具,即“以刊评文”模式。也就是说,由于和大学排名、学科评估、项目评审等息息相关,因而各大学主要是根据学术期刊(特别是所谓CSSCI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主要是数量而非质量),来评价学者的学术成果及其学术水平。如此一来,学术期刊(特别是名刊)成为各大学和学者们竞相追逐的园地,它们本身就形成一个巨大的学术权力中心。这并非学术常态,但正是这一学术评价的扭曲机制造就了目前学术期刊在学术生产与传播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与此有关,学术期刊(特别是名刊)的编辑们也由过去的学界边缘人成为学术舞台上的活跃角色,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幕后英雄”扮演起号令“学界诸侯”的“无冕之王”。
学术编辑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扩张,还与中国缺乏专家评审机制有关。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主要是承担日常编务,而对投稿论文的审阅主要是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群体来定夺。反观我们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界,除了某些特例,绝大多数学术期刊的编辑很难说是某一学科前沿领域的专家。总体说来,让编辑决定文稿的命运确乎让编辑们在享受了巨大学术权力的同时,也承受了难以负荷的学术重负,并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学术风险(如发表涉嫌抄袭、伪注、数据作假等问题的论文)。
处于转型期中国所特有的学术发展的迅猛态势,使得所谓的学术论文过剩、而学术期刊(特别是名刊)处于“供不应求”乃至“短缺”的状态,学术期刊(包括编辑)即利用学术权力进行公开或隐蔽的权力寻租。防范学术期刊编辑的权、钱、学交易这一学术腐败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规范学术编辑的学术权力与学术责任,承担其“学术把关人”的公共义务。正如陈文桂先生所指出的:“刊物能不能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关键在于编辑。因为刊物是靠编辑办的,编辑修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刊物的质量。”因此,在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中,“编辑的作用至关紧要,责任尤其重大”。“对于作者来说,编辑手中的那份权力,确实是太重要了……所以,我们应当格外珍惜这份权力,用好这份权力。”
(摘编自杨玉圣《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有删改)
【注】CSSCI全称为“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意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刊物作为学术成果发表与传播的集散地,应责无旁贷地做好考核高校学术成果品质的“把关人”。
B.正因高校系统广泛推行以“以刊评文”为基本模式的学术评价体系,一些学术刊物的身价和地位得到提高。
C.当其主编和责任编辑成为重点公关对象时,作为身价与日俱增的核心学术期刊就不值得信任了。
D.在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主导下,学术编辑的权力提升主要还是由其学术刊物的实力来决定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高校学术评价系统方面论述了学术刊物的地位及其主编、责任编辑所形成的巨大学术权力问题。
B.文章第二段暴露了当前学术评价体系的不足,学术期刊成为追逐对象,名刊学术编辑成了学术舞台上的活跃角色。
C.文章第三段从中西方不同评审机制的角度,说明中国学术编辑在拥有巨大学术权力的同时,也承担着沉重的学术压力和风险。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认同陈文桂先生提出的防止学术腐败的根本举措是规范学术编辑的学术权力和学术责任这一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急功近利的学术评价体系下,学术期刊和大学排名、学科评估等息息相关,使得其自身的本来作用和纯粹性大受影响。
B.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家评审机制,对于解决目前中国编辑们所面临的权力扩张、学术重负和学术风险等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C.绝大多数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刊评文”的学术评价机制,导致目前中国学术界对学术期刊的论文已不再重视。
D.处于转型期中国所特有的学术发展的态势,使所谓的学术论文过剩与学术期刊“供不应求”矛盾加剧,“权力寻租”现象因此出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古老的农事节气,同时也是取代古老寒食节的重要民俗节日。它是中国人自然时间观念与人文时间观念的融合,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地位。清明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也是民族文明的一种传承方式。我们需要传承清明所蕴藏的伦理观念和自然意识,同时也要看到当今时代变化的环境,对清明节俗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更新,例如虚拟坟墓和网上祭扫等。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107日、春分后15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清明是春天的节气,春天是四季之始,也是农业播种的时节,民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因此在清明时节 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在汉魏之际形成的寒食节,就承载了这一古老的祭祀传统。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 在唐宋之后,它走了与传统节日生成的不同路线。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新年之于立春、端午之于夏至,走的就是这一路径。但清明却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它将古已有之的寒食节俗收归到自己名下,与此同时清明也改变了自身纯粹属于自然时间的性质。清明在唐宋后具有了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

祖先祭祀实际上是一次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我们尤其要提倡感恩的情怀。感恩是社会基本的伦理基础,对亡故先人怀有一颗尊重之心和深深的缅怀之情,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朴素的感情有利于整个社会层面的感恩文化的培养。在追思中学习感恩,推己及人,对别人、对社会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与同情。

当然,清明文化除了感恩怀念先人逝者之外,还有灵动的踏青与美食文化。清明踏青郊野,荡秋千、放风筝、戴柳花、画彩蛋、食青团,举办清明诗会、清明茶会,我们在清明时节对话历史,亲近自然,融洽亲情。清明成为我们健康身心、激扬生命活力的时节。

(摘编自萧放 《为清明文化注入当代价值》 人民网2019-04-05)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是古老的农事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融合寒食习俗,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
B.清明最初只是时令的标志,是纯粹的自然时间,具体是冬至后107日、春分后15日。
C.“清明”得名自温暖清爽的清明风,是四季之始的春天的节气,是农业播种的时节。
D.祖先祭祀是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地肯定了清明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意义、地位,提出要传承和发展清明节俗。
B.文章二、三、四段从时令含义和祭祀传统两个方面,阐述了清明的演变过程和丰富内涵。
C.文章从生成路线角度将清明和其他传统节日作比较,解释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的原因。
D.文章回溯历史,结合现实,材料详实,理据充分,重点论述了清明节俗的社会文化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上祭扫、虚拟坟墓等顺应了时代变化,更有利于传承清明蕴藏的伦理观念和自然意识。
B.在古代,清明时节举行的春祭活动是祭祀祖先,目的是请祖先保佑,以获得农事的丰收。
C.在当代,继承和弘扬清明节俗,有助于全社会感恩文化的培养,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D.清明节祭祀祖先,踏青郊野,举行清明诗会、清明茶会等,都可以起到融洽亲情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穆先生曾从地理生态学角度对人类文明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比他得出一个结论,农耕文明所孕育的和平、包容、中庸、多样性等文化特征将是处于文明冲突中的人类未来的选择方向。农耕文明即以中华文明为标志。所以,重新阐述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便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从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大地而画八卦肇始,天水的伏羲庙里立着他的塑像,这是中国人最早的文化形象:一个人矗立于高山之巅,头顶是浩瀚无穷、神秘莫测的星空,眼前是广阔无垠、连绵不绝的大地、山川,人是其中一个既渺小又伟大的存在。它说明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是道法自然,是人在广阔的生态环境中确立自身的存在,而不是像亚伯拉罕那样在旷野里仰望星空只倾听神的安排。因此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最早的生态文化。八卦是天地变化的八种景象,理解了这一点,人类便可以顺应自然稼穑、收获、生养。后来周文王将其演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一年中各种气象的循环,是自然规律。这便是《周易》的思想。根据这样一种思想,商朝时中国人确立了四季,周朝时发展为八节,秦汉时演变为二十四节。
现在来看,《易经》不单是中国最早的生态哲学著作,也是人类最完备的生态文化的元典。孔子在编纂《易经》的各种文献后加入“道”“仁”“君子”“礼”等关键词,犹如在大河里扔下一块块巨石,使一部自然主义道术拥有了人道主义思想,也使天道与人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老子的《道德经》通篇讲了一个道理,即道法自然的治世理念,应当是《易经》之后的第二部生态文化的元典。儒家试图树立人的伦理形象,将人从自然界中区别开来,道家则从天地万物的变化中将人重新放置于自然界中观察,一正一反正好说明了人的存在的多维性。
这种看上去有分歧的思想在董仲舒时得到了统一,他集百家之长,将旧儒家发展为新儒家,形成了“天人感应”之观念,并依循阴阳五行学说确立了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这是道法自然的社会应用。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逐渐形成。后世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相区别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其整体观,即在天地之中确立人的关系,一方面根据自然生态的伦理构建人类社会的伦理,将人伦确立;另一方面,又常常将人重新放置于浩茫的宇宙之中,使人在理解天地、效法天地的过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忘却自己的主体性。
中国人关于生态哲学的观念,不仅仅停留在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以及应用在社会治理和日常生活方面,而且还深刻地体现在个体生命的本体世界。《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关于养生的对话著作。表面上看,它是一部医学著作,究其实质,仍然讲的是人如何道法自然、延年益寿,因此,也是中国人关于个体生命的生态哲学。阴阳调和、道法自然是其基本原理。
雅斯贝尔斯在考察人类轴心时期的大哲学家时发现,其他的哲学家基本都是与神交往进行思想,只有中国的老子和孔子是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思想。而这正是今天人类生态文明时期苦苦寻找的生态思想。
(摘编自徐兆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2018年6月16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穆认为,处于文明冲突中的人类未来选择方向是农耕文明所孕育的某些文化特征。
B.天水伏羲庙里的伏羲塑像是中国人最早的文化形象,也是中国生态文化的生动体现。
C.《易经》和《道德经》是两部生态文化的元典;前者重“人道”,而后者重“天道”。
D.董仲舒将旧儒家发展为新儒家,其思想对于天人合—的生态思想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论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钱穆先生的研究结论说起,自然引出“重新阐述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便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
B.文章不仅分析了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的形成过程,也阐述了它在社会治理、本体世界等方面的体现。
C.文章多次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既有中国生态文化内部的对比,也有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之间的对比。
D.文章以解决当今人类社会的文明冲突为立足点,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的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四季、八节、二十四节都是从《易经》中发展而来,体现了天道与人道有机地结合。
B.儒家将人从自然界中区别开来,而道家则将人重新放置于自然界中;两者存在根本分歧。
C.《黄帝内经》既是医学著作,也是哲学著作,蕴含了阴阳调和,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
D.雅斯贝尔斯认为老子和孔子在道法自然基础上创立的思想正是今天人类苦寻的生态思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屋顶

朱成玉

我来自人间,我是一团善良的骨肉,我手持艾蒿,我爬上屋顶。我把浩然之气做成一支簪子,插在家的发髻上

屋顶,是我最好的安放月光的地方。思念的月光,总是很滑,顺着你的脊背,一不留神就溜进心里去。

我循环反复地播放一首思乡曲,今夜,我的屋顶,定是月光皑皑。

我没有其他浪漫的法子,只能带着心爱的人,爬上屋顶。我的美好都是假设的,把月光载剪,为她做一件婚纱;把星星打捞,为她串一条项链,这些虚设的美好,竟然也会让她流出泪水。

她说,她爱这屋顶。

父亲打来电话说,屋顶上的瓦碎了一块,他正准备爬上屋顶,把那块碎瓦换掉,不然下雨天屋子该漏雨了。

我担心他的安危,毕竟七十多岁的人了,我让他挺过这两天,过几天我请假回去弄。他说他听了天气预报,这两天有雨,漏雨的屋子可要不得,弄不好就哗啦啦地把好日子都给漏掉了。

父亲有听天气预报的习惯,喜欢对每天的天气了如指掌,我不明白他为何要如此执着,他说一个人,难道不应该关心天气吗?天气就是老天的脾气啊,咱得随时留意着,不然他哪天发了牌气,你们都还蒙在鼓里呢!

对自然的敬畏,让父亲的骨头里,又多了一样钙质。

父亲担心着一块碎瓦,我担心着父亲的身子,他再也无法直起的腰身,爬上屋顶,会是一种怎样的艰难!可是,我在想象这个画面的时候,除了担心,还有一种骄傲的情怀,我仿佛看到一面旗帜的冉冉升起,是的,我可以把父亲比喻成旗帜,他并不伟大,他只是让我降生,让我长高,让我善待世界,这便足够。

父亲执拗地在我回家之前,把那块碎瓦换掉了。还好,他安然无恙。

我命中的旗安然无恙,屋顶安然无恙。

顾城说:人的责任是照顾一块屋顶,在活的时候让它有烟。

屋顶有烟,我就知道尘世安稳,就能想到亲人们安详的睡姿,能听见一会拢起一会散开的鼾声,能想到多年前养过的一只狗,怀抱一只充满脚气的棉拖,摊卧如泥。

看吧,这就是我们的尘俗,那里有我们想要的暖。哪怕是生了草的屋顶,也不妨碍那暖,在屋子的任何一个角落流转。

每个人都有一块自己的屋顶。那里离星星很近,即便乌云遮天,我也喜欢抬头仰望。

在我所有的漂泊里,屋顶是我忠实的岸。是我出发之地,也是我最终要赶回的地方。

有生之年,我只想照顾好一块屋顶,让屋顶有烟。

屋顶有烟,烟里有菜香,有父母的味道,那一丝看不清的缠绕,裹挟着我的灵魂,径直地扎下根去。

屋顶有烟,眼里有泪。

屋顶有烟,不管它是笔直的,还是被风吹得左右摇晃。只要有烟,它就是活着的。

西风凛冽,父亲凌乱的白发招摇开来,像屋顶上干枯的草。我急忙给父亲带上一顶帽子,好像给屋顶换了一片新瓦。

(摘自《新青年》)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插在家的发髻上”运用比喻手法,把屋顶比作“发髻”,表达了我对家的热爱、思念之情。
B.文章引用顾城的诗句,表明作者追求简单心安的生活,承接上文父亲换瓦,引出下文写“我”对家的守护。
C.文章联想多年前小狗抱鞋摊卧的情景,用富有温情的笔触侧面写出亲人安详、生活安稳的状况。
D.文章最后一段与上文父亲给屋顶换瓦形成呼应,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关心爱护,升华了文章主题。
【小题2】依据文章,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3】文章以“屋顶”为题,请探究“屋顶”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富厚堂沉思

陈世旭

对这样一个人,只能是仰之弥高了。

隔着半月形的阔大荷塘,远远就看见土黄和灰白相间的富厚堂。

天空晴朗。风自远方吹向远方。一个人举着不灭的灯盏,引领我们走向那场远逝的暴风骤雨。那场暴风骤雨吹打了他的一生,制造了数不清的哀伤和壮烈、惊恐和疲惫。树叶摇动,似乎在帮我们找回当初的影子和标本以及纯粹的表情。

沿着历史的辙印,同遥远而又近在咫尺的灵魂对话。一地浅草,叮咛杂沓的脚步保持肃然。小桥流水人家不再,枯藤老树昏鸦不再,耳边弥漫起腥风血雨的厮杀,铁马金戈的驰骋惊天动地,地平线巨浪般涌动。铅云低垂,草尖滴血,生死搏杀在沃野千里:断戟折枪,危樯巨橹,烽火扶摇直上九天。尖锐的长啸穿越山河,万千的壮士万千次风暴,冰凉的血痕发黄的故事,在记忆的时空搁浅或者沉没。无形的火焰照彻隔世的寒骨,渐行渐远的歌谣噙满泪水。本石中的血液和文字,潮水般倾泻。

响彻云霄的号角,地动山摇的呐喊,终于止住了躁动。只有摇曳的草木,拨动飞扬的思绪。曾几何时,大山隔断世外的繁华,亮亮的马灯招引了牛啤,远处传来布谷声声,蜜蜂开始涌到山野收割灿烂。古老的火塘,星火渐暗。藏书楼散发的书香,醉了风,醉了月,苍白了面容。一个从农舍走出的书生等待的本是一场完美的落日。没有动荡时世,他也许就不会出山,也就不会有这座乡间候府。

富厚堂是曾国藩为自己建立的纪念碑,他的瘦削的头颅,就高耸在楼宇。他的灵魂在后人的仰望中,将比他的遗藏存在得更久长,逃逸了腐朽,获得莫大的荣耀,传至深远。

他所以让人们走近,是因为他的人格唤起了敬重。他战战兢兢以孔孟入世,坦坦荡荡以老庄寄怀,既不畏惧诽谤,也不希求桂冠。毁与誉,都平心静气地接受。信步在富厚堂庭院,再见出主人人格的气韵:没有雕梁画栋,惟见砖墙青瓦。即便悬挂御书钦赐匣额的正厅,两边墙壁也由土砖砌成。简朴至极惟不失尊者庄重。

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胜利者站在那里,凝神沉思。整个道统的骨骼是他的结构,无数生灵的牺牲给了他生命,他从东方古老的黑暗中站起,马蹄踏破了历史的经纬。历史有多么复杂,他就有多么复杂;历史有多少伤口,他就流了多少心血。

一切,只能留给岁月去咀嚼。

凭吊者站在高耸的纪念碑下追寻远去的足迹。躺下的并不意味着死亡,正如站着的并不意味着永生。这碑以沉静的姿势,记录着一个波澜壮阔的生平。纵然四壁无语,也足以表证辉煌。

纪念碑是一种象征,是历史高筑起的累累债务,压低我们的头颅,让思想柔软湍急的河流以及所有的喧嚣在此立定。

这里是寂然的,甚至有点阴森。没有歌舞的艳俗,更没有刀枪碰撞的凄厉。他该是安详的,又何尝不是孤独的?

这里是寂然的,甚至有点阴森。没有歌舞的艳俗,更没有刀枪碰撞的凄厉。他该是安详的,又何尝不是孤独的?

作为中兴重臣,赞誉者无数,他是否真的能扶大厦的将倾?作为一代鸿儒,膜拜者无数,他是否真的能挽狂澜于既倒?

他太显赫太巍峨,人们只能以渺小的萤火点缀在他脚下。人们的问题只能是:有什么高度能超过这个人己经到达的高度?有什么深刻能参透这个人已经到达的深刻?世间又有什么荣华,足以换回曾经的风雨兼程无怨无悔?青灯黄卷皓首穷经,头断血流前仆后继,早已成为百孔千疮的旗帜,压紧历史的卷帙,不被野风吹散。

一座幽邃的庭院,因丰富而深刻,因深刻而丰富。

一座恢宏的纪念碑,因崇高而沉重,因沉重而崇高。

这是一座坚固的纪念碑,青铜一样坚固。后面是山的苍郁,前面是水的澄明,一边是道德的高峻,一边是文章的隽永。岁月的不尽轮回和光阴的不停流逝,都不会让他完全死亡,他生命的大部分将躲过死神,在风中站立,在明与暗中站立,在钟的齿轮上站立。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暴风骤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债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说说“对这样一个人,只能是仰之弥高了”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语段的语言特色。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围绕富厚堂做了哪些方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