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指南针(俗称罗盘)的发明和应用,与海上航路的开拓有着更直接关系。中国很早就利用人工技术和磁石的指极性来实现人工的地理定位,这对航海罗盘的发明和使用具有决定性意义,对海上航路的开拓具有密切关系。

②从目前能找到的历史文献资料看,最早将指南针用于较大规模航海的时间是在北宋宣和年间。宋代笔记《萍洲可谈》中讲到,舟师“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南宋时期,随着更大规模航海的出现,指南针已成为必备的主要航海仪器,应用更广泛。《诸蕃志》明确记载,“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为谨,毫厘之失,生死系矣”。

③使用罗盘航向定位,大大提高航行的安全性,与海图配合使用,成为古代远航的主要技术手段。罗盘一经华船普遍使用,很快被阿拉伯航海家接受。1181年出版的阿拉伯《商业宝鉴》,清楚讲到阿拉伯人模仿中国罗盘的制作和使用过程。阿拉伯语中,表示罗盘经度方位的词,就是中国闽南语中的“针”。12世纪,罗盘传到地中海,首先使用罗盘的是意大利商船。可一直到14世纪末,他们使用的罗盘都不如中国商船使用的罗盘准确度高。

④罗盘还可以用来记程,并导致航海图的出现和逐步完善。航海者依图计程,航程、航路也被叫作“针路”。13世纪南宋的一位官员赵汝适,比较精通航海业务,能够监视并制作标有航路和“针位”的各国地图。郑和船队所以能够在印度洋上来去自如,依靠的就是标有“针路”的海图。

⑤罗盘定位技术之所以很快传到印度洋、波斯湾以及红海沿海国家地区,既与中国船队经常停靠那里有关,也与中国航海人侨居在这些国家沿海城市有关。在那里,汇集着众多的来自阿拉伯、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和水手,他们相互交流信息,完全可以从中国航海人那里获得有关罗盘的知识与航海图。航海图纷纷出现,与航海进入大航海之前的13世纪的航海第一盛期不无关系。目前可考的现存古海图是1311年绘制的一幅,标有罗盘方位线和边尺,边尺其实也是“针路”的进一步规范和明晰。罗盘使航海图的制作逐步进入定量制图阶段,为后来的大航海做了基础技术准备。

⑥中国早期使用的罗盘准确度相对高,但一般是“水罗盘”形式,或把磁针用灯芯草穿起,浮在水面上,或者置于人的指甲盖上,方式简单。相对准确的还有沈括的“缕旋法”,将指南针悬在无风处观察。比较完备的罗盘带有天干地支刻度,指示方位更明确。后来欧洲人做了改进,不用缕旋,改用支轴,俗称为“旱罗盘”。中国使用“旱罗盘”是从日本辗转引进的。一种技术输出,改进后再输回来,创新不断循环,体现了技术交流的可逆性特征。

(摘编自冯并《指南针的传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海上航路的开拓是离不开利用人工技术和磁石的指极性来实现人工的地理定位的。
B.阿拉伯人制作和使用罗盘的技术是从中国引进的,这从阿拉伯《商业宝鉴》中可看出。
C.郑和船队在印度洋能来去自如,依靠的是南宋赵汝适制作的标有“针路”的各国海图。
D.罗盘定位技术流传到海外与中国航海船停靠海外和中国航海人侨居海外沿海城市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围绕指南针及其原理、意义这一内容来开篇,提出了本文要说明的对象。
B.文章第三、四段阐述了指南针的两个作用,并分别列举出了正反事例加以对照阐述。
C.文章第五段说明指南针、航海图的传播及其应用概况,突出它们在大航海中的重要性。
D.文章第六段介绍了指南针在不同时期的使用形式和特点,说明技术交流可使技术进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宣和年间就是最早将指南针用于较大规模航海的,南宋时指南针的应用更为广泛。
B.指南针和航海图的大量制作是13世纪航海进入大航海前的航海第一盛期的关键因素。
C.因阿拉伯人制作的罗盘准确度不如中国罗盘准确度高,所以欧洲人对水罗盘做了改进。
D.中国罗盘传到海外,而“旱罗盘”又源自欧洲,可见技术创新可双向循环,永无止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03:44: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脸

羊毛

党委书记唐子厚看到郑浩就发牢骚:“郑纪检,我好不容易栽培的一个王牌书记,就这样被你一个处分,外加一个通报给毁了呀。”纪委书记郑浩平常很少与唐子厚发生言语冲撞,这次因为是在唐子厚的办公室,于是他忍不住顶了两句:“鲁飞要毁,也是毁在他自己手里。毁了一个鲁飞,是为了给赵飞、钱飞提个醒。”

鲁飞是鲁庄的村支部书记,因为收受本村村民“喷子”两条“红南京”,在乡里的“老地方”饭店还接受过一次吃请,此事被“喷子”告发。调查属实后,郑浩请示上级审理部门,给予鲁飞以党内警告处分。鲁飞对处分表面上乐于接受,工作却有意消极应付,私下里也说了不少怪话。如何消除不良影响,这事像块石头一样压在郑浩的心上。

郑浩决定亲自到鲁飞家里去。鲁飞的老婆芦花在外地打工刚回来,她之前认识郑浩,因为鲁飞背处分的事情,她对郑浩很有成见。见郑浩上门,芦花冷笑道:“哪阵风又把郑大人吹上门?该不是要撤鲁飞的职?撤了,我正好把他带出去一起打工,不拿这一个月千把块钱的工资我们也不会饿死。”郑浩等芦花把心中的话倒干净,才微笑着说:“嫂子,看你说哪去了,我今天来没别的意思,是想跟鲁书记聊一聊。”芦花怒气未息,道:“老鲁不在家,出去了。”话没说完,屋里发出一阵轻微咳嗽声。郑浩就继续赔笑,说:“那我就在这里等他。”鲁飞虽然待在屋里,外面的对话他听得一句未落,只好主动出来和郑浩打个招呼。

郑浩把事先想好的话,跟鲁飞刚说了一平,鲁飞就不耐烦地红着脸说道:“郑纪检,我是个粗人,我只知道自己抽了两条烟、吃了一顿饭,就被你给处分了。脸被你打了,现在你再和我说这细话没用,别再费口舌了。”郑浩说:“鲁书记,其实我只是想跟你讲一讲,你可能还没有听到过的几句话。”鲁飞听郑浩这样一说,不禁竖起耳朵道:“那你也不要讨好我,我不喜欢人家这边打我一巴掌,那边又给我一块糖。”郑浩说:“鲁书记,我知道你对通报意见很大,可张庄张书记、李村李书记他们私下里说,要衷心感谢你。鲁飞不解,问道:“感谢我个汗毛?”郑浩说:“你虽然背了个处分,但给他们提了个醒。”鲁飞听了这句话,低下头沉思。郑浩趁热打铁说:“鲁飞同志,我告诉你,你并不是莽张飞,工作起来有板有眼,你是鲁庄的书记!”鲁飞没有吭声,郑浩更加动情地说:“鲁书记,你是喜欢别人喊你‘苍蝇’,还是喜欢别人叫你‘领头羊’?”鲁飞摆摆手,示意郑浩别再说下去,自己点燃一支烟,“吧嗒吧嗒”抽起来。郑浩了解鲁飞的性格,知道自己的话已经奏效,就主动告辞。

从鲁飞家出门,郑浩骑着电动车刚走出村头,手机就响了。乡党委书记唐子厚要求他务必赶回去参加乡“三套班子”联席会议。

联席会议开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乡党委书记唐子厚还是执意坚持把《清淤治污奖金分配方案》提请会议通过。他说:“大家前段时间都辛苦,‘三套班子’也是人嘛,也要养家糊口,办公室内部拿了个方案,准备给在座每人发两千元补助。至于财务上如何处理,请财政所想办法变通。”然后让班子成员逐个表态。大家因为自身利益所系,又是唐书记提议,自然没有异议。轮到郑浩发言,他道:“这个方案,之前唐书记征求过我的意见,我已经明确表示这样行不通。制止违规发放津贴补贴,上级已经三令五申了。”唐子厚红着脸,打断郑浩的话说:“郑纪检,这事我知道你不好表态,但你知道就行,只求你不要向上级报告。将来要有什么责任,由我担着。”郑浩还想继续把话说完,唐子厚道:“郑纪检,能干事的人被你处理了,我给大家来点‘小刺激’你也不容许,以后下边谁还来为我们做事情?你也要换位思考嘛!

郑浩见会议上没有阻截成功,回到办公室就给财政所所长老梁打电话。他对老梁严肃说道:“老梁,发补贴是唐书记一时感情用事。但我告诉你,这个补贴坚决不能发,表也不能造。反正你顶不住就拖,否则我会拿你是问。”

在食堂就餐时,郑浩看到唐子厚,唐子厚拉着脸没有讲话,只“哼”了声。

不久,郑浩正在办公室忙事,忽然一个人敲门走进来。抬头一看,竟然是唐子厚。唐书记平时一般不到下属办公室,郑浩很吃惊,慌忙站起身。只听唐子厚操着浑厚的嗓音道:“郑纪检,我是感谢你来了!”郑浩莫名其妙。唐子厚继续说:“县里召开了乡党委书记会议,后岭镇党委书记老黄因为违规给大家发放补贴,被巡查组发现,现在已经被立案处理。”他上前一步,友好地握起郑浩的手。郑浩认真地看着唐子厚,唐子厚脸红红的……

(选自《东方文》2018年11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郑浩到鲁庄安抚鲁飞,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唐子厚书记抱怨过他,他也不想因鲁飞的缘故与唐书记僵持下去。
B.在安抚鲁飞和制止违规发放补贴两个情节中,郑浩都受到过别人的冷嘲热讽,但是他并未因为这些而改变立场。
C.在食堂里,唐子厚看到郑浩时只“哼”了声,这个细节反映了老梁原则性也很强,没有屈从唐书记的错误指示。
D.小说中加点的“还是”一词,表面上看用得很突兀,看完后文就感觉很巧妙,与后文有关叙述,照应非常严密。
【小题2】文中画线的“红着脸”与“脸红红的”各有什么不同含意?前后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3】唐子厚有句话“以后下边谁还来为我们做事情”,他把“下边”与“我们”看成相对关系的阵营,你有怎样评价或看法?请加以简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奥斯维辛的雪
肖复兴
①在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的电视实况转播里,看到奥斯维辛正飘飞着鹅毛大雪,仿佛老天也为之动容,流下冬天的眼泪,洒下祭祀的白花。远处苍茫的背景下,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些处在低洼之地的木制和砖砌的营房和毒气室,在洁白飞舞的雪花中,静静地伫立着,无言地显示着历史的一份浸透着血泪的证明。
②触动我的不仅仅是纪念活动的场景,而是所有参加这一活动的人们一致要求,一定要把活动放在露天举行,虽然天正下着大雪。
③触动我的还在于,出席纪念活动的包括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乌克兰总统尤先科、波兰总统瓦希涅夫斯基在内的40多个***台和遮挡风雪的塑料棚?会不会好心好意地为他们每个人头顶花开般张开一把伞?当然,更会不会在群众到齐顶着风雪站立老半天之后,才让各国的领导人在掌声中烘云托月般鱼贯出场?在他们出场的时候让扩音喇叭大声地播放着他们的头衔和名字?而在活动结束之后,让所有人仍然立在风雪中,而“让领导同志先走”?
⑧也许,这真的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⑨奥斯维辛的雪,真冷,真白,那样的晶莹,清澈。
【小题1】文章第一段对雪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第四段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这里的“形式”和“内容”分别指什么?
【小题3】根据原文,我们应该从这样的纪念活动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 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 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 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
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 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 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小题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B.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 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小题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贵客来临
高沧海
初二,媒人递信儿说,初六大李庄要来人。
我爹当然知道大李庄来人事关重大。
但我爹是个疲塌主儿,初六,还早着哩!
我爹手搭凉棚看天,这日头也是个贫命,你就是这天上的皇帝佬,何不坐床上,喝一碗玉米糊糊肉沫粥,再喝一碗红糖水冲鸡蛋花,穿大袍子蹬皮鞋,不忘提瓶好酒,比如沂 河白干,慢慢来上天,没人会嫌你懒,偏偏急三火四,让人一睁眼它就桂天上好几竿子 高,容不得人好好喝一碗玉米糊糊粥。我娘催我爹,日子定了,那就按媒人说的来,快去 他姑家和他奶奶家拉几口缸顶数,问问肖大家里的,把她家的猪赶到咱圏里来,还有,豆地里的草该比豆还高了。
我爹捧住脑袋,你烦不,还让人好好吃饭不,糊糊粥,糊糊粥,啥时能见天喝上碗红糖水冲鸡蛋花。
红糖水冲鸡蛋花是我们这里待客的最高规格,得是贵客上门。
即将来的大李庄女女家,就是贵客。
大李庄的女女家相中了我哥,我哥当兵去新疆了。女方家上门来访是我们这里的规矩,人家金疙疼银疙瘩的女女将来要在这里生活一辈子,一个锅里摸勺子的是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街,住什么样的屋,父母兄长都要一一把脉,看中人在相亲的过程里只占三分,看看家庭是否安康富足和睦,又占三分一有了这六分,女方家便可坦然喝下男方准备好的红糖水冲鸡蛋花,高声说,谈婚论嫁,皆大欢喜。否则,人家会抬头看天说,日头高咧,田里的草要锄咧,圈里的猪要嗔咧,恁桌上的红糖水冲鸡蛋花怎样地鲜艳夺目,香气扑鼻,人家眼皮也不抬,迈步就告辞,不管媒人的一脸灰。亲事到这份儿上,十分里六分清零,基本就算黄了。
我娘对我爹说,等事都办妥了,初六那天,有你喝的。
我爹说,到他姑家到他奶奶家,就这几脚路,缸盆那啥的,我一霎儿就办得,回头遇上肖大家的,我给她说说,我只给她一说借她家的猪使使,一说就中。
我爹说,才喝了一碗玉米糊糊粥,清肠寡肚的,好难受,我喝口酒,喝口酒耍耍它。
爹喝了酒,一头栽炕上,直睡到红日西沉。
初三,我爹把最后一口酒倒进肚里,用筷子从已空了的咸鸭蛋壳里掏了三掏,又舔了一嘴后,大门响了。
天哪,大李庄的贵客来了,大李庄的贵客,提前来了。
大李庄的贵客在堂屋里转了一圈,我娘挣扎着从黑乎塌塌的床上抬起身来,为首的贵客伸出双手握住我娘的手说,大嫂,你身体不好,莫起来。
没有传说里的十口大缸,每口缸里都装着满当当的粮食,没有画着喜鹊登枝的红塑料壳绿塑料壳暖瓶,没有镶着红梅花的茶壶茶杯,更别提缝纫机收音机了,油星麻花的小方桌上,只有倒着的一个破酒盅,一个掏空的鸭蛋壳。喝得歪歪扭扭的我爹扶着门框说,不对,日子不对咧。
贵客们交换一下眼神,来到院子里,猪圈里没有传说中的肥猪,也没有成群的猪崽儿。
我奶奶听说贵客来了,举着包红糖风一样赶到我家。贵客站在猪圈边拱手说,老人家,日头高咧,田里的草要锄咧,圈里的猪要喂咧,告辞。
白花花的太阳照着猪圈上的茅草,照着猪圈边儿上的一卷儿钱,是钱,真真切切的钱,我爹即便站在十步开外闭上眼都能嗅到钱的味道,他捡起来,一时通往村外那条路上风起土涌的都是我爹变了腔调的喊声,钱,大李庄的钱,大李庄的钱掉了!
大李庄的贵客很镇定,为首的贵客淡淡地摆摆手,说他们谁也没掉钱。
我爹说,可是,可是……
贵客说,回了。
我爹蹲在猪圈边抱着头,二十块钱哪,小学校里的邱麻子邱校长一月才使多少钱。我爹仰起脸,他闭上眼睛,一手儿沂河老白干,一手儿红糖水冲鸡蛋花,神仙呀!
我爹笑了,我爹攥着钱,又呜呜地哭了。
我爹用我奶奶拿来的那包红糖冲了三碗鸡蛋花儿,他一碗娘一碗我一碗。爹一气儿喝光了那碗鸡蛋花儿,一抹嘴,出去了。
爹用那二十块钱,买回来两头小猪崽。
两年后,正如媒人说的那样,我家每口缸里都装着满当当的粮食,有画着喜鹊登枝的红塑料壳绿塑料壳暖瓶,有镶着红梅花的茶壶茶杯,肥猪满圈也就罢了,更重要的是,还有一台让人看不够爱不够的电视机。
大李庄的女女嫁过来了。
我哥悄悄说,女女她爹一高兴没留住嘴,如果爹那天捡了钱,没有追出来,这亲事就算黄了;即便追出来,却又买了酒吃,这亲事也算黄。女婿家穷,倒不是最要紧,要紧的是人不能落了价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突出的时代背景是“贫穷”,但小着力揭示贫穷的社会原因,而是写人性在贫穷与物欲面前的坚守,读至最后如雾散开,暖阳照彻,使读者感到希望。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是家庭成员之一,没有完整的性格特征,主要是起到故事见证和线索的作用,同时能增强小说叙事的真实性。
C.虽然是小小说,但人物形象丰满。“我爹”的疲床榻、懒散,差点耽误了哥的婚姻大事,但在二十元钱前,他经受住了考验,使人物形象鲜活而饱满。
D.小说结尾,作为一种“补叙”,补足了前面的情节。女女爹的一席话掷地有声,发人深思,揭示了小说主题,使小说具有以小见大的特色。
【小题2】在小说短小的篇幅里,作家有意识得让情节完成两次以上的反转变化,这是小说的情节技巧。请简要叙述文中的两次情节“反转”,并分别分析其作用。
【小题3】小说结构上一大特色是多次前后照应,试举例简要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学形式,必须具有艺术的终极属性,即诗性,必须立足于现实且对现实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而不能直接描摹现实,过度的绝对的“写实”,过分注重“故事性”,则会使其沦为平庸.唯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使小说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魅力,才能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诗意当下一些作品过分注重对于真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故事性追求,而缺乏或者,略将其提纯为艺术的手段和能力,以至于使作品几近于新闻、纪实等体式,在迎合了大众猎艳猎奇阅读心理的同时,却丧失了其原本应有的文学蕴涵和诗性品格,另外,现今某些小说创作者似乎过度热衷于书写“恶”与“丑”,而忽略了对于“美”的发掘,小说并非不可以写“恶”与“丑”,但写的目的应是反衬出“美”,而且要注意限度和分寸,过度的书写甚或是带着欣赏的眼光、陶醉的心态去表现“恶”和“丑”,只会使人心生厌恶,从中更不可能感悟到“美”和“诗意”,这显然有悖于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

还有必要重视小说的语言,语言能力始终是一位小说创作者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语言水平也始终是标示小说水准的首要特征,而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也许还能重视语言的运用与雕琢,但在创作小说时,由于过分注重故事性,则往往忽视或者漠视语言,这就造成了一些作品语言水准的低下,准确性欠佳、冗长、粗鄙、直露的语言在小说文本中大行其道。语言应该是小说的本体,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小说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实现,小说诗性的呈现,要借助于语言,语言水平的低下,就是作品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低下,容易造成诗性的缺失,小说创作者们应该秉持汪曾祺那样的“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念来进行小说创作,重视炼字造句,重视叙述语言风格的选取,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力求“每一个宇、每一句话的无可替代性”。此外,还应充分重视汉语作为表意语言和非形态语言的特点,谨慎过度使用“欧化”句法,而应从古代文言文中汲取营养,在简约和内蕴上下足功夫,方能彰显出汉语有别于其他语言的特有魅力,使语言更具诗意,从而整体提升作品的诗性.唯其如此,方能从语言层面上为诗性的建构增加一枚沉重的砝码。

最后,姜注重意象的营构,“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曾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因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创作者应谊“窥意象而运斤”。其实,意象并非为诗歌所专属,它广泛存留于各种艺术形式中。如果在小说中能营构出鲜活的意象,必然能够增强其诗性魅力,从而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意象应该成为小说内容和意旨的聚合体与浓缩体,它涵盖、表征、提炼小说文本的终极诉求,一个鲜活的意象能够产生恒久的诗意和震撼力,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让读者时时品味——正如“交叉小径的花园”之于博尔赫斯,“边城”之于沈从文,“晚饭花”之于汪曾祺,“野地”之于张炜……带给读者的诗意感受和审美冲击力是何其强烈而持久,凡此诗性十足的小说作品,似乎皆离不开一个鲜活而成功的意象。这昭示出意象的营构对于小说诗性建构的重要性。当代小说创作者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在自己的作品中苦心经营意象,因为意象是主观和客观、现实与抽象的统一体.如果能够塑造出一个鲜活的意象,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诗性,承载更广阔的思想蕴涵,而且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旨,同时也能够生发出事半功倍的审美效应。

(节选自仕永波《小说亟特提升诗性品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还能重视语言的运用与雕琢,但在包作小说时,却往往忽视或者漠视语言。
B.过分注重“故事性”和绝对的“写实”会使小说平庸且缺乏诗意,唯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使读者感受到作品浓郁的诗意。
C.小说必须要有诗性。小说不能直接地描摹现实,而是要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
D.小说创作者过度书写“恶”与“丑”,忽略了对于“美”的发掘,就背离了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使读者心生厌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当下一些作品过分注重真实的现象来论证文学应有蕴涵和诗性品格。
B.文章用一些作者创作小说时过分注重故事性来论证必须要重视小说的语言。
C.文章引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言论来论证意象在所有艺术中最为重要。
D.沈从文、汪曾祺、张炜的事例是用来论证鮮活的意象能产生恒久的诗意和震撼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曾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因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古代的创作者都“窥意象面运斤”。
B.意象不为诗歌所专属,它广泛存留于各种艺术形式中,如果在小说中能营构出鲜活的意象,则必然能够增强小说的诗性魅力,从而使小说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当代小说创作者要塑造出一个鲜活的意象,增强作品的诗性,否则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D.意象应该成为小说内容和意旨的聚合体与浓缩体,它涵盖、表征、提炼小说文本的终极诉求,也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