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嬉笑自如,不宜居职。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事乃寝。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

(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②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B.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C.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D.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呼。
B.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
C.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D.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都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痛下决心改革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
B.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的诬陷,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
C.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当凤阳遭受灾荒、快要产生盗贼时,他奉命前往巡视招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
D.耿九畴敢于直言,多次提出合理建议。他曾建议皇帝停止购买羊角为灯,他在灾异发生时提意见曾被皇帝下诏书加以褒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
(2)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05:48: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吾德,字懋修,归善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行人。隆庆三年,擢工科给事中。

两广多盗,将吏率虚文罔上。吾德列便宜八事,皆允行。明年正月,日有食之,已而月复食。吾德言:“岁首,日月并食,天之大灾,陛下宜屏斥一切玩好,应天以实”。诏遣中官督织造,吾德偕同官严用和切谏,报闻。帝从中官瞿敏言,命市珍宝,户部尚书刘体乾、户科都给事中李已执奏,不从。吾德复偕已上疏曰:“伏睹登极诏书,罢采办,蠲加派,且云‘各监局以缺乏为名,移文苛取,及所司阿附奉行者,言官即时论奏,治以重典’,海内闻之,欢若更生。比者左右近习,干请纷纭,买玉市珠,传怗数下。人情惶骇,威成谓诏书不信,无所适从。迩时府库久虚,民生困瘁,司度支者日夕忧危。陛下奈何以玩好故,费数十万赀乎!崔敏等献谄营私,罪不可宥。乞亟谴斥,以全诏书大信。”帝震怒,杖已百,锢刑部狱,斥吾德为民。

神宗嗣位,起吾德兵科。万历元年,进右给事中。张居正柄国,谏官言事必先请,吾德独不往。未几,争成国公朱希忠赠定襄王爵,益忤居正。及慈宁宫后室灾吾德力争出为饶州知府有盗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见获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盗谪马邑典史御史又其莅饶时违制讲学,用库金市学田,遂除名为民。居正死,荐起思州推官,移宝庆同知,皆以亲老不赴。后终湖广佥事。

(节选自《明史·陈吾德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慈宁宫后室灾/吾德力争出/为饶州知府/有盗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见获/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盗/谪马邑典史/
B.及慈宁宫后室灾/吾德力争/出为饶州知府/有盗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见获/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盗/谪马邑典史/
C.及慈宁宫后室灾/吾德力争/出为饶州知府/有盗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见获/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盗/谪马邑典史/
D.及慈宁宫后室灾/吾德力争/出为饶州知府/有盗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见获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盗/谪马邑典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朔,月初之名也,又称“新月”,指农(夏)历每月初一。农(夏)历每月最后一天称“晦”。
B.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其最高长官是户部侍郎。
C.诏书,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D.劾,这里指检举揭发罪状;又可指审理、判决,如《说文》:“劾,法有辜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吾德借助天象,及时劝谏皇帝。隆庆三年正月初一,出现日食后又出现月食,陈吾德认为年初日月并食,是上天的大灾,皇上应当摒弃一切玩物嗜好。
B.陈吾德心系百姓,忧虑府库虚空。百姓困顿不堪,负责财政支出者整日担忧危局,陈吾德建议皇帝不要耽于玩物,耗费资财,应谴责呵斥敏等人。
C.陈吾德敢于直谏,以致触怒皇帝。他认为皇帝的登基诏书令国人欢欣鼓舞,而皇帝听从侍从购买金玉珠宝的建议,有不讲信用之嫌,引得皇帝暴怒。
D.陈吾德为人正直,不惧强权势力。张居正掌权时,谏官论事必先请示他,唯独陈吾德不去,后因争辩朱希忠被赠封定襄王爵号事,更加违逆张居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广多盗,将吏率虚文罔上。吾德列便宜八事,皆允行。
(2)诏遣中官督织造,吾德偕同官严用和切谏,报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刘显,南昌人。生而膂力绝伦,稍通文义。
嘉靖三十四年,宜宾苗乱,巡抚张臬讨之。显从军陷阵,手格杀五十余人,擒首恶三人。诸军继进,贼尽平。显由是知名。官副千户,为指挥佥事
南京振武营初设,用兵部尚书张鏊荐,召令训练。擢署都指挥佥事。倭犯江北,逼泗州,鏊檄显防浦口。显测贼将遁,追击至安东。方暑,披单衣,率四骑诱贼,伏精甲冈下。贼出斩一人所乘马中矢下拔其镞射杀追者诱至冈下大败之去明日伺贼出,潜毁其舟。贼败走舟,舟已焚,死者无算。显进三等,寻迁副总兵。
会福建倭患棘,显赴援。与参将戚继光连破贼,贼略尽。而新倭大至,攻陷兴化城。显以兵少,逼城未敢战,被劾,戴罪。贼以间攻据平海卫。他倭劫福清,谋与平海倭合。显及俞大猷合于遮浪,尽歼之。平海倭欲遁,为把总许朝光所邀败。乃尽焚其舟,退还旧屯。戚继光亦至,显与大猷共助击之,遂复兴化。录功,进先所荫世职二秩。
用巡抚刘几荐,命充为事官,镇守如故。隆庆改元,以军政拾遗被劾,贬秩视事。用巡抚谷中虚荐,还故官,移镇贵州。广西侬贼者念父子僭称王,攻剽安顺。巡抚阮文中檄显剿,俘斩五百余人。四川巡抚曾省吾议征都掌蛮,令显移镇其地。
都掌蛮者,居叙州戎县,介高、珙、筠连、长宁、江安、纳溪六县间,古泸戎也。至是,其酋阿大、阿二、方三等据九丝山,剽远近。其山修广,而四隅峭仄。显令人诱以官,而分五哨尽壁九丝城下,乘无备,夜半腰上,斩关入。迟明,诸将毕至。阿二、方三走保牡猪寨。郭成破鸡冠,获阿大。诸军攻牡猪,擒方三。阿二走,追获于贵州大盘山。
都掌蛮既灭,显引疾求去,而以有司阻挠为言。诏听显节制,显益行其志。击西川番没舌、丢骨、人荒诸寨,斩其首恶,抚余众而还,西陲以宁。九年冬卒官。
(选自《明史·刘显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贼出/斩一人/所乘马/中矢/下拔其镞射杀/追者诱至冈下/大败之去
B.贼出斩一人/所乘马/中矢/下拔其镞射杀/追者诱至冈下/大败/之去
C.贼出斩一人/所乘马中矢/下拔其镞/射杀追者/诱至冈下大败/之去
D.贼出/斩一人/所乘马中矢/下拔其镞/射杀追者/诱至冈下/大败之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指挥佥事,官职名,明代京卫指挥使司所辖,协理禁中警卫部队。
B.南京,古都名,其曾用名有石头城、建邺、建康、金陵、东京等。
C.秩,在古代指官员俸禄,后来也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也泛指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显体力过人。嘉靖三十四年,他参加巡抚张臬平定宜宾苗族叛乱的战斗,亲手杀死叛乱者五十余人,捉拿叛乱首领三人,从此知名。
B.刘显善用计谋破敌。追杀逃遁的倭寇,他亲率骑兵诱敌,又在山冈设下埋伏;攻打都掌蛮,他先以钱财诱敌,然后于夜间发动突袭。
C.刘显平定倭寇屡立战功。在福建他与戚继光接连打败倭寇,倭寇大致被除尽;他还与俞大猷一起,协助戚继光收复了兴化城。
D.刘显对稳定边境起到重要作用。他打败了居住于叙州戎县的都掌蛮;进攻西川没舌、丢骨、人荒等村寨,斩杀为害首领,安抚民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擢署都指挥佥事。倭犯江北,逼泗州,鏊檄显防浦口。
(2)明日伺贼出,潜毁其舟。贼败走舟,舟已焚,死者无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守仁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
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诇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載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B.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C.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D.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庸,指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是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地势极为险要。
B.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中试者称为“举人”,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C.擢,本义为“抽引,拉拔”,文中引申为“选拔、提升官职”之义,李密《陈情表》中有“过蒙拔擢”的句子。
D.壬辰,干支之一,中国古代常如文中这样用干支法来纪日,“壬”在十天干中排第七,“辰在十二地支中排第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王守仁聪颖好学,文武兼修。他不仅能在科场取胜,还曾远赴居庸关、山海关等地游学考察,喜欢谈论军事。
B.王守仁不畏强权,正直敢言。他曾因上奏章营救戴铣等人,得罪权贵刘瑾,被责打后贬到边远蛮荒之地。
C.王守仁因势利导,深得民心。他被贬到贵州龙场任驿丞期间,根据当地的风俗对百姓加以引导,深受百姓爱戴。
D.王守仁精通军事,善于谋划。他设计使朱宸濠杀掉了自己的宰相李士实、刘养正,为短期内平定叛乱奠定了基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
(2)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毒痡四海,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选自《明史·邹智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县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C.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
D.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智生性耿直。他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邹智嫉恶如仇。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他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刘吉被罢免,所以对邹智怀恨在心。
C.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投,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他品评过的少保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构陷,邹智入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
(2)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康茂才,字寿卿,蕲人。通经史大义。事母孝。元末寇乱陷蕲,结义兵保乡里。立功,自长官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奔集庆,太祖克集庆,乃帅所部兵降。太祖释之,命统所部从征。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取江阴马驮沙,败张士诚兵,获其楼船。从廖永安攻池州,取枞阳。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陈友谅既陷太平,谋约张士诚合攻应天。太祖欲其速来,破之。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友谅大喜,问:“康公安在?”曰:“守江东木桥。”使归,太祖易桥以石。友谅至,见桥,愕然,连呼“老康”,莫应。退至龙湾,伏兵四起。茂才合诸将奋击,大破之。太祖嘉茂才功,赐赉甚厚。明年,太祖亲征友谅,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遂下蕲州、兴国、汉阳。沿流克黄梅寨,取瑞昌,败友谅八指挥,降士卒二万人。迁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攻左君弼庐州,未下。从援南昌,战彭蠡,友谅败死。从征武昌,皆有功。进金吾侍卫亲军都护。从大将军徐达再攻庐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诸路。改神武卫指挥使,进大都督府副使。
士诚攻江阴,太祖自将击之。比至镇江,士诚已焚瓜洲遁。茂才追北至浮子门。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寻拔湖州,进逼平江。士诚遣锐卒迎斗,大战尹山桥。茂才持大戟督战,尽覆敌众。与诸将合围其城,军齐门。平江下,还取无锡。迁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从大将军经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陕州。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招来绛、解诸州,扼潼关,秦兵不敢东向。茂才善抚绥,民立石颂德焉。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
(《明史·康茂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B.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C.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D.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本文中对朱元璋称太祖,即为庙号。
B.江阴因其在长江以南而得名。中国古代地名中多含“阴阳”二字,地名中的阴、阳表明了其在山、水旁的位置,如衡阳指在衡山之北。
C.迁,在古代表示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但有时也表示贬谪、放逐之意。文中取的是晋升的意思。
D.追封,死后封爵,也指后来补封。文中指的是康茂才死后被朝廷追封为“蕲国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茂才年轻时通晓经史大义,事母至孝。元朝末年,起义军攻陷蕲县。康茂才召聚兵马,保卫乡里,立下功劳,被朝廷封为“长官”(官职名),之后多次升迁至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B.朱元璋率军渡江。当时,康茂才屯驻采石,扼守长江。朱元璋便派军攻打,但都被康茂才击退。后来,常遇春将康茂才诱出,以伏兵将其部下精锐尽数歼灭,于是康茂才率部下归降。
C.洪武元年康茂才随军征伐中原,夺取汴梁、洛阳,并屯驻陕州。康茂才驻军陕州期间,筹集粮草,建造浮桥,接引大军,并招抚绛州、解州,扼守潼关,抵御陕西元军。
D.康茂才善于安抚,百姓立碑歌颂他的功德。洪武三年,康茂才再次和大将军一起出征定西,攻取了兴元。凯旋途中,康茂才病死。追谥为蕲国公,封号“武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
(2)明年,太祖亲征友谅,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