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道
王春迪
海爷好茶。
海爷喝茶讲究多,譬如泡过的茶渣,不能乱倒。府里的下人,便把茶渣倒在了门口一个废旧花坛里。长年累月,茶渣越积越厚,伸手刨半天都摸不到花坛里的土。风和日丽之时,隔好几步远,都能闻到门口一股淡淡的茶香。
有闲人给废花坛起了一个很有味道的名字——“茶冢”。
这个闲人名叫归去来,二十七八,尚未婚配,父母早逝,留有家业,为人善良本分。但他嗜茶如命,壶不离手,茶不离口,整日摆弄茶壶茶宠,也不打理家业,坐吃山空。没过几年,家业败光,所有能换钱的,都拿去抵了债,只剩一把紫砂壶,与他形影不离。
落魄之后,每每茶瘾发作,归去来便到茶馆门口蹲着,等伙计出来把那些泡过的茶渣泼掉时,他就凑上去讨一点。后来,归去来发现,海爷家的下人,常往门前花坛里倒茶渣。每逢此景,归去来遂讨要过来,装到壶里,以解茶瘾。
一天,海爷出门送客,恰巧撞见归去来在要茶渣,海爷无意中瞥见他手里攥着的那把紫砂壶,心中一惊,随即把他请进来。归去来进门后,发现桌上已经沏上一杯龙井,海爷做了一个请茶的手势,归去来没怎么吹凉,就直往嘴里吸溜,而后摇了摇头,说,茶是好茶,可惜水煮老了。海爷一笑,水还有煮老的?
归去来告诉海爷,水要急煮,听到有似风吹青松之声,即去盖,见壶底有蟹眼之泡,再去冲茶,茶汤必定鲜爽可口。沸腾太久,便过时了,用这样的水冲茶,汤老香散,色暗味涩,口感便大打折扣了……海爷来了兴致,请归去来泡茶。归去来也不推让,煮水,温杯,洗茶,出汤,并用自带的紫砂壶来冲泡。海爷喝了一盏,顿觉轻汗微出,毛孔疏散,头清身轻,两腋生风,好不畅快!
随后,海爷接过归去来的紫砂壶,瞄了一眼壶底,猛然一惊!原来,这壶竟出自紫砂大师陈鸣远之手!
当天晚上,海爷留归去来吃饭,同时还请了当地几个文人富商,海爷在众人面前,极力称赞归去来和他的紫砂壶,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就这样,归去来成了海爷府上的常客。
这一天,海爷对归去来说,我看你把壶拿过来拿过去的,容易碰坏,放家里也容易失窃,干脆就放府上吧,想喝茶的时候,你就过来,我这边所有好茶,尽你享用。归去来有些不舍。可怎么也不该驳了海爷的面子,加上海爷府上好茶又多,思前想后,也就答应了。
起初。归去来想念他的壶,还常到府上来喝喝茶,把玩一会儿。海爷不忙时,也陪他坐一会儿。但后来,归去来发现,府上的人个个忙得两脚不沾地,自个儿闲着在那喝茶,也碍眼。归去来甚至觉得府里人看他的眼神和以往都不一样了。
于是,归去来越发去的少了。可归去来念念不忘那把壶。每每看到它,就像是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孩子,喝完茶,走的时候,总会红着眼睛回头看上几眼。归去来想把壶偷偷拿回去,但觉得那样做不合适,便想找个机会,跟海爷说一声。
不巧,海爷因为生意,由远门去了。于是,归去来日思夜想,寝食难安,好不容易入睡,不是梦到茶壶被人抢走,就是梦到茶壶被人打碎,醒来便伤心不已。
归去来很怀念以往在茶冢前讨要茶渣的生活。
入冬之后,归去来感染了伤寒,他身体底子薄,又缺人照料,没等到海爷回来,归去来便去世了。
归去来死后,海爷心里似乎有些释然,便常常拿出归去来的那把紫砂壶泡茶,但海爷发现,无论冲泡得多么讲究,也喝不出当初和归去来在一起时的那种滋味。
(摘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归去来形象的描绘只是客观地呈现,没有因为他“善良本分”而赞赏,也没有因为他“不打理家业,坐吃山空”而批判。
B.在作品中,归去来与壶形影不离,海爷见到壶爱不释手,因为壶二人成为朋友,所以紫砂壶是一条明线,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归去来很怀念以往在茶冢前讨要茶渣的生活,是因为那时心爱的茶壶属于自己所有。
D.作品语言质朴,手法多样,情节波澜起伏,形象立体饱满,主题耐人寻味,这源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以及对生活深切的感悟。
【小题2】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以“茶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05:5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与荒芜在场

李浩

①路途迢迢,我们颇费辗转地来到了绥宁,而这迢迢也似乎让我们“走出了时间”,走进了古老和一种具有遗迹感的美中。荒芜与美同时在场,并且紧紧地、奇妙地合在一起。

②走进苗寨,我们仿若置身于另一个时间里,它似乎并不具有“当下感”,我们也仿若成为了可贵的“旧物”。在这里,流水都是古老的,空气都是古老的,树木上那些苔痕也都是古老的。更有古老色泽的,是苗寨的砖与瓦,是那些被时间所浸洗着、长过了个人生命的一栋栋木屋。在大园村,一处最为古老的老屋已有八百岁,墙砖上所刻下的文字记录着旧光阴,只是,在岁月的不断击打和磨损之下有些字已经难以辨认。大园村村口的鼓楼原为明代建筑,上下三屋,楼阁式攒尖顶,气势雄伟。

③“四知堂”因杨氏远祖杨震而在绥宁一带声名遐迩。杨震,东汉官员,清廉有名,学生深夜送金被他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四知”的理由拒绝,这“四知”也曾深深地影响着大园古苗寨的杨氏后人。据说,在旧时,每到过年过节,大园村家家户户都会悬挂“四知堂”的灯笼……

④和村寨相匹配的是茂林修竹,是延展着的、起起伏伏的绿,在大园古苗寨如此,在插柳村苗寨也是如此,而上堡,则有更大的一片葱郁的树木,它几乎是连绵,把上堡包围在里面。在每座苗寨的后山上,都有数量众多、粗壮巨大的古树,无论是河边的枫杨还是山上的樟树、枫香树与黄岭黄檀,都长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⑤和树和竹一起生长的,还有间或的鸟鸣,还有静谧。每座苗寨都是静谧的,我们见不到惯常的人流与车流;时间也可能是更为缓慢的,有着独特的凝滞。在这里,连风的吹拂都有些慢,包括雨滴的下落。也恰是因为如此它才会带给我们一份“走出了时间”的错觉,似乎让我们完成了不可能的“穿越”,进入到历史中。

⑥或许,我应当说静谧,说古典,而不是荒芜这个词?

⑦我谈到荒芜,是因为在古苗寨里一切都有一种“原始”的模样。繁华落尽之后的古苗寨留在那里的只是物,只是美得令人发指的旧院落,只是缓缓的、依然有着洁净感的流水……它给我一种桃花依旧、人面无踪的怅然。当然,如果仅止于此,我是不会用出荒芜这个词来的,我要说的荒芜必须是程度上的加深。在我所到的苗寨,除了上堡的某些旧屋改造的商店,其余的则都带有年久失修的味道。大园村,时下已经“无主”的旧房很多,它们和自身的美以一种缓慢腐朽的方式呈现着时间之重,甚至尘土之重。木梯还在,但向上的横木已腐,没有谁敢于再向上攀登;木窗还在,但窗棂已损,雨水会随风浸入到屋里面;那栋拥有八百年历史的旧屋还在,但里面充塞着种种不用的旧物,甚至存有一个鸡笼,几只鸡在里面咯咯咯咯地叫着。

⑧在这些静谧的苗寨里,我们几乎很少能见到年轻人,见到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年人呢?外出打工去了。是啊,他们得挣钱养家,他们也应见一见外面的世界。他们也应当过得更为舒适些、丰富些。他们,或许最终落脚于某个城市,至少是县城,除了一些节日再不回来。在画一样美的苗寨里生活的人越来越少。美,并不能解决他们的生计,而且久居于这种太过古意的美中,他们也许慢慢无感,余下的,便只是倦惫,对每日繁重劳作和收获甚少的倦惫。

⑨绥宁古苗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遗落在尘灰里的珠子,有待人们的注意。或许是因为偏僻的缘故,这里的游人很少。我当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我这样感受它的荒芜和沾在荒芜之上的美,感受那种安静和古老,感受“走出了时间”的惬意与感慨。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身古苗寨仿佛 “走出了时间”,主要因为在苗寨见不到惯常的人流与车流,远离了熟悉的现代生活。
B.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苗寨房屋因年久失修而腐朽破败的情状,突出了苗寨的荒芜。
C.第⑥自然段独立成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古苗寨之美的描绘,又引出了下文对古苗寨荒芜的描述。
D.文章开篇点题,行文紧扣题目,向读者展现出古苗寨的美与荒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苗寨荒芜的思考。
【小题2】苗寨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绥宁苗寨的情感态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移动互联时代频覆了桌面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和商业模式,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不带钱就能买东西,现在却变成了现实,这也是技术发展的结果。
“可以用支付宝付款吗?”“可以用微信钱包吗?”这种随处可见的询问说明移动支付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否认,移动支付目前已成为重要的支付方式,便捷和高效是其最显著的特点,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所接受,移动支付前景广阔不容置疑。那么,移动支付为什么这么火?
以前,消费者现金结账时找零至少一分钟,如果遇到柜台零钱不足则耗时更久;如果是刷卡,用户要找卡,然后等到店员刷卡、签字确认,过程也需要1-2分钟,后面排队付账的消费者则要等待。但是如今使用移动支付的话,店员只需要扫一扫就可以完成支付,不用等待、无需找零,在使用方式上也变得更为便捷。
正是因为简单又快捷的使用体验,移动支付正赢得越来越多智能手机用户的青睐。此外,随着智能机的广泛使用,手机网民高速增长,对于移动支付起到了催化作用。《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境内活跃的手机网民数量达7.8亿,占全国人口数量的56.9%,智能手机联网终端达11.3亿部。还有,O2O支付渠道铺开(商家入驻),以及商家使用补贴刺激用户使用等,也是推动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因素。
(节选自“中国网”)
材料二
无现金化已成为近几十年全球各国商业发展的大趋势,而信用卡支付和移动支付是“无现金化”的主要实现方式。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的近50倍。然而,为何欧美发达国家和中国、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在移动支付的发展上会出现“冷热不均、分化严重”的情况呢?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结果主要是由“信用卡文化”和“运营方式”导致的。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中国在移动支付方面领先于美国,是缺乏其它可行的非现金支付方式的结果。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信用卡普及率较低,而用借记卡进行支付又较为繁琐,通常需要通过短信、随机密码等认证。相比之下,用支付宝或微信进行支付要简单得多,只需要扫一下零售商的二维码即可。
有市场研究机构报告显示,与美国和其它地区不同,中国没有深厚的信用卡文化。实际上,中国直接从现金支付跳到了移动支付。
其它移动支付普及率高的发展中国家同中国有相似特点,即移动支付系统方便了零售店购物支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比较习惯于现金交易,移动支付避免了大量现金交易带来的风险,使人们不用奔波银行取现,就能购买到商品。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移动支付在发展中和发达经济体的发展趋势》报告也提到,移动设备让边远地区的人们不用现金即可进行交易,减少了持有大量现金的风险。另外,移动设备还能用于购买必需品(比如电),这样人们就不需要长途跋涉购买必需品或者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支付。
此外,李勇坚认为,国内移动支付能够快速发展,离不开移动支付主导企业的大力推广。“国外线下消费场景的渗透程度远不如国内,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移动支付的领先企业都是依赖于别的业务——支付宝依赖于电子商务企业.微信支付依赖于即时通讯,所以推广的速度快。而国外的主导方主要是硬件制造商,比如苹果、三星等,整合资源的难度大,推广较为缓慢。”
(节选自“新华网”)
材料三
2007-2016年中国及瑞典流通现金增长率

【小题1】下列对移动支付和信用卡支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互联时代取代桌面互联网时代,移动支付与信用卡支付产生,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和商业模式随之出现。
B.用支付宝与微信付款随处可见,这表明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成为重要的支付方式。
C.用户找卡,店员刷卡,再签字确认,信用卡支付相对于移动支付而言,在使用方式上耗时较多,手续比较繁琐。
D.相对于中国、肯尼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欧美发达国家在移动支付的发展中表现比较“冷”,规模比较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扫码即完成支付,不用等待,也无需找零,便捷与高效是移动支付最显著的特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B.“无现金化”的主要实现方式是移动支付和信用卡支付,无现金化已经是近几十年全球各国商业发展的大趋势.
C.因为与美国及其它地区相比,中国没有深厚的信用卡文化,所以中国不需要经过信用卡支付,直接跳到移动支付。
D.材料三表明,与无现金社会已经发展多年的瑞典相比,中国社会流通现金量尽管增速放缓,但总量已经显著减少。
E. 与瑞典相比,我国的无现金社会进程步伐加快,我国的无现金社会程度并不不高,线下支付市场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小题3】怎样才能促进我国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至情至性傅斯年
岱峻
一代学人傅斯年,这些年已成学界研究的热点,甚至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他豪放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柔韧的心,有着近乎赤子般的童真。正如胡适所评价的:“他的感情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傅斯年曾致函代理所务的李济:“同仁几全到昆明,大可安定矣。在云南总是‘羁旅之人’,理当‘入门而问禁’。同仁迁移安适,至慰。弟意在昆明可作长久想。所址租地以全租为宜,临大(联大)如建筑,似可入一股……”秋天,傅斯年偕妻子来到昆明,与史语所历史组主任陈寅恪同住靛花巷宿舍,傅家住一楼,陈家住三楼。傅斯年和陈寅恪既是留学欧美的同窗,又是姻亲。为躲避敌机轰炸,人们在楼下空地上挖有防空洞。每次警报一鸣,众人争先恐后往楼下跑,傅斯年却拖着肥胖之躯往楼上冲。他担心陈寅恪视力微弱,行动不便,每次总是把陈寅恪搀扶下来,送进防空洞。
1938年9月28日,昆明再遭轰炸,死伤无数。城里的文教单位又开始迁往郊外。史语所搬迁至龙泉镇,中国营造学社迁往麦地村……人们渴望片刻安宁,开始了安居工程。傅斯年在棕皮营村村长赵崇义的西院租了块种竹笋的地,盖了五间房。落成后,一家三口喜迁新居。1939年1月,傅斯年为爱子仁轨画了一张旅程图,他要年仅四岁的儿子记住逃难的经历。他在图上题:“小宝的一个生日,是在牯岭外公外婆家过的。爸爸在南京看空袭。生下三年,走了一万多里路了!”那时的傅斯年,也许在幻想这个家庭不会再面对分离。
转眼就是1941年的春瘟时节。3月,傅斯年被送进重庆歌乐山下的中央医院。这次生病,是几年来心力交瘁积劳成疾的总爆发。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中谈道:“去年初冬,敝所奉命自昆明迁川南,其时甚为忙碌,又以兼任敝院总干事长之故,更感生活之不安定。今年在二、三月中,五十天内,一连开会五次,长者如参政会之十日,短者不过一日,但属于敝院者,须弟事先准备,又以有各种不如意事,时有暴怒。”住院四个月后,傅斯年回到歌乐山上的家里养病。
傅斯年在李庄的时候遇到李方桂的儿子和向达的儿子打架,一个五岁,一个八岁。五岁的打不过八岁的,李方桂的夫人就来找向达的夫人,两位夫人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候经过的傅斯年看到了,向双方赔礼道歉,连说:“你们两个消消气,都不要吵了,都怨我。”边说还边作揖:傅斯年处理这事看似“低三下四”,但他是为了尊重李方桂、向达两位专家,让他们安心研究,不为家庭琐事分心。
弟子们见了傅所长,都似老鼠见了猫。马学良写道:“当时我们小辈,晚饭后在田边散步,远远看到傅先生迎面走来,都转身急急奔逃,如果逃脱不了,就会被抓去下棋;其实傅先生心不在棋,意在思考某一学术问题,或天下兴亡大事,不过借棋定神,心有别属。因而常常高举棋子而迟迟不落,令知者感怀,不知者诧异,也有传他是借机测试,以便了解你的智能和学术造诣。”
1947年,傅斯年高血压发作,他在妻儿的陪伴下赴美就医,抵美后,傅斯年先生在波士顿伯里罕医院治疗。血压正常后,移居新港静养。1948年夏,傅斯年的病情稍见好转,他忽然执意要回国。他的夫人劝他多疗养一阵,他说:“国内要做的事太多,岂可偷闲而安居异国?”
1948年8月,夫妇俩回到风雨飘摇的中国。
1948年底,时局日趋危急,傅斯年在南京忧心如焚,旧疾复发,血压猛升,加之感时忧国,情绪极劣。正是在那几天里,傅斯年接到任命前往台湾,接掌台湾大学。
1950年12月20日下午,傅斯年列席省参议会,回答参议员质询后,竟一头倒地。当晚11时23分,与世长辞。傅斯年逝世时,正在美国读中学的傅仁轨,无钱回台奔丧。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傅斯年是一代学人,文章用胡适的评价来说明他有着豪放的外表和柔韧的内心,正因如此,他才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甚至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
B.傅斯年与陈寅恪既是留学欧美的同窗,又是姻亲。他们同住靛花巷宿舍时,赶上敌机轰炸,傅斯年总要上楼去扶视力微弱的陈寅恪下楼。
C.昆明再遭轰炸后,城里的文教单位迁往郊外。傅斯年在棕皮营村种地、盖屋,获得了暂时的安宁,他希望这个家庭不会再面对分离,但这种想法非常不切实际。
D.文章引用了许多传主傅斯年的话,同时又用弟子马学良怕与傅斯年下棋的事,更有利于直接表现傅斯年的内心世界,更突出了他的精神面貌。
E. 傅斯年因高血压发作到波士顿伯里罕医院治疗。1948年夏,病情稍见好转,考虑到国内要做的事太多,便不顾夫人的劝说,执意要出院回国。
【小题2】通观全文,傅斯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傅斯年的弟子为什么怕陪他下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开头说傅斯年“豪放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柔韧的心”,文章是怎样体现他的“柔韧”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小游戏“愤怒的小鸟”可谓红遍了全球,与此类似的还有小游戏“切水果”等,几乎老少皆爱。为什么全球人都如此喜欢这类有点“脑残”的发泄游戏?因为“怒鸟”的有些设计和我们童年的回忆有关,比如弹弓,就是对儿童时代的怀旧心理。其实很多游戏卖点都是返回童年,没有理性和道理可讲。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类似的欲望,似乎这就是人类的天性。

②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好,青少年时代越来越长,现代人的儿童期和青年期都在不断延长,人独立的过程延缓了。青年在学校的时间大大增加,并不独立,所以不少年轻人有很多儿童的特性。从这个层面说,可能除了少部分地区,这个时代全世界人大多生存不艰难了,于是成年人儿童化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久地保留着童年的天性。

③再者,温饱没有问题,但是生活的挑战仍然相当严峻。大学生毕业以后,发现房价高、物价高,而职场里,总觉得自己的价值被低估,达不到期望。大家普遍焦虑,这种苦闷和压力是中产阶层常有的。所以作为减压效应,“轻暴力”游戏,就成为宣泄苦闷的最便捷方式。它有点小暴力,能让心中的苦闷有所宣泄,但是又无伤大雅,毕竟大多数人的苦闷还没达到极端程度,游戏的宣泄就显得恰到好处。

④自现代化以来,全世界的人都遇到一个共同问题:谁都不敢得罪。在任何组织里,都变得谨慎和压抑,容易心理上失衡。而这些小游戏,则把人生简化和单纯化了,游戏中,只要经过某种努力,就能够迅速达到目标,不像现实中如此复杂,有太多莫名其妙不可控的因素。游戏是可控的,并能在稳步升级中,获得自我的满足。

⑤但是与此并列的另一个现象是,精英文化一直在小众范围稳定发展。比如豆瓣上的影评和书评,网友们看的作品、评的内容,都非常高雅。总体上看,人的知识面肯定比过去宽泛多了,文盲率很低,花三分钟百度一下,立即就能把元朝说得像模像样。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把深度留给专业人员,大众只需高效挪用成果就行。可以说,整个人类的文化思维其实是提高了。只不过知识面无限拓展后,往深里走的愿望就减弱了,不能连贯思考,发散性很强,变得平面化,但未必肤浅。

⑥这些单机小游戏,归根结底,体现的是自我感受,让自我得到了释放。年轻人的社会群体感弱,自我的空间却足够大,房子可能小,但是私密性很强。完全可以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我、敏感、细腻、轻微神经质,甚至歇斯底里。心里的创痛和不安,需要治愈。也有人把某些小游戏归为“治愈游戏”。从这个角度说,大众文化和游戏,也有积极的力量。

【小题1】为什么世界许多人“喜欢发泄游戏”?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游戏的某些设计是针对人们怀念童年的心理,或许符合人的天性,满足人们返回童年的欲望。
B.物质生活的改善并没有加快人独立的过程,人们的生存大都不再困难,于是成年人儿童化现象频现。
C.小游戏把人生简单化,它具有可控性,只要经过某种努力,就能迅速达到目标,获得自我的满足。
D.人类整体的文化思维确实提高了,但是对知识掌握的深度不够,导致人们沉溺于无意义的小游戏中。
【小题2】文中称网络流行的小游戏“也有积极的力量”,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同类题5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不能替代的。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有改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小题1】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B.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
C.“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D.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源于上古的5000多个姓氏,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C.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D.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初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由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C.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D.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