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选自《过秦论·上》)
文段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
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选自《过秦论·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
B.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
C.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
D.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首,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含义与当时常见的庶民相同。。 |
B.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公”是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的称谓。 |
C.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名义上服从王室政令,忠于王室。 |
D.社稷,“社”,谷神,“稷”,土神。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借指国家。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写了野心勃勃的秦始皇在消灭了各国诸侯之后,继续扩大版图,靠武力征伐创建了史无前例的秦帝国。 |
B.文段一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
C.文段二写了秦始皇、二世、子婴都没有对自己的残酷暴虐的统治进行反思,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迅速覆灭。 |
D.文段二中,作者将秦王朝与上古先王进行了对比,指出秦早亡,而先王却能使天下大治,原因是治国法令不同。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