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分别回答问题

跟着父亲写一弯一弯的诗

段奇清

①父亲是一位农民,可在我心中,他就是一位诗人。父亲以大地为诗笺,拽扯下日头、星月为笔,饱蘸着霜雪雨露,书写出金灿灿、沉甸甸的一弯一弯的诗。

②以前,我只认为父亲每日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弯腰驼背地辛苦恣睢地劳作着。腰弯得像小草被大风压制着那样,只能与土地近距离地作对视状。对此,我一度是忌惮害怕的。那时,我的梦想是手握轻盈的笔管,在风不吹、雨不淋、晒不着黄花日头的屋子里写不一样的诗文。

③我也知道,必须接地气,深入生活,走进自然,这样写出的诗文才能有庄稼的颜色,才能有风光霜雪的五彩斑斓。并且明白,春天是发现生命,是绽放生活的日子。因为父亲一到春天,他的腰板就开始弯下了,弯成一个生命与生活的弧度。

④那是一场雨后,父亲告诉我,整整一冬曾是灰色的杨柳枝条上冒出了生命的绿色。于是,我坐在书桌前透过窗户向外看,杨柳的枝头上已钻出细小且是密匝匝的叶片;再远望,便想起了李叔同的诗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⑤见我支棱着脑袋出神,父亲说,乡下人自个儿就是自然和春光的一分子!说这话时,父亲的腰深深弯着,正往院子里一口大水缸里倒稻种。他是在浸种,水光映着日光,院子中便升腾起如稻种般金色的希望,那希望渐渐融进浩渺潋滟的春色中。

⑥长长的春光中,父亲每天都弯着腰,或用泛亮的铁锹攫出涌动着盈盈期盼的新水渠,或以闪光的犁铧划开新一年期冀的处女地。

⑦看着每天沐浴在春光中的父亲,我蓦然想到:父亲弯着的腰身是抒情而跳动的诗----那是一篇扬鞭晨耕诗,是一首春种春植的诗!是的,父亲弯着腰身,熟稔地书写出一年中第一篇一弯一弯的诗,这首诗是在五月脱稿的。从父亲长时间弯着腰,很少直腰的情状中,我意识到透着麦香的这首诗是一首“抢诗”。

⑧“麦熟一晌”,只个把时辰,麦子就低下头来。虽说在火辣辣的日头下挥汗如雨,父亲心中却是踏实快乐的。汗水要是被雨水替代,田野里那趋之若云的雀子,那在云雀的歌声中唱起的朗朗的劳动号子声,以及树上的蝉鸣声,场上的梿枷声,或者大麦机器声,就会是一塌糊涂了。故此,五月的这首麦香诗是一首“抢诗”,是父亲的“急就章”。

⑨夏日五月,父亲急就的这首一弯一穹的诗,是火热的,也是比较简练的。而父亲在秋天书写出另一首一弯一弯的诗,就颇有些分量。因为父亲曾经在晶亮亮的田水中一边弯着腰唱着秧歌,一边打秧把,一个秧把就是一阵希冀的风。他又一边弯着腰身唱着秧歌,一边退着织秧网,一张秧网就是一片绿色的希望。而秋天的这首一弯一弯的诗,就是对他先前弯腰的诠释和注脚。

⑩是的,父亲洒在泥土与田水中的汗珠,在阳光雨露之手的溺爱和皸染下,终于团揉成一颗颗、一串串金粒。那一刻,我便以为父亲成了稻子。可不,父亲的腰更弯了,不,不是父亲的腰弯,是在稻杆的枝头,父亲已坠成香喷喷、沉甸甸的一弯一弯的诗句。

⑪父亲是一位诗人,他种了几十年的地,就书写了几十年的诗。父亲是一位诗人,不,他本身就是一首诗。如今,父亲化入他写诗的土地已经多年了,但他这首诗,就如同陈年老酿,时间越久,越是隽永香郁,由于父亲这首诗,也让我的诗文有几分泥土的芳香,呈现出一弯一弯的影。

(摘编自《当代青年》,2019年第04期)

【小题1】第①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我”心中的父亲?有什么作用?
【小题2】第⑧段为什么说“故此,五月的这首麦香诗是一首‘抢诗’”?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画波浪线处的语句能否删除?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4 08:44: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机理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区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总之,众说纷纭,无一定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和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
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产生极光,这已被实际观察的事实所证明。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胶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 18英寸或 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l/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1)“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段时间具体指什么时候?
(2)关于极光的成因,人们有哪些非物理性描述?
(3)什么是太阳风?
(4)在说明极光的形成原理时,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中的边关意象

邢宇晨

①边关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结合的景观形态,传递着历史文化内涵。边关出现在唐诗中,皆因丝绸之路的通达,开放的国家社会格局,文人墨客对漫游边塞、从军入幕的崇尚以及包括过所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限制等。相比地理位置和气侯环境,边关的文化意义更为抽象,象征性更强,所承载的感情也更为复杂。诗人多以社会现实为吟诵主旨,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首先是战场形势。从军事意义上讲,边关地理位置重要。从唐诗中看,边关的“战火”已经烧入了诗歌意境,不管那些知名关隘是否正在发生着战事,诗歌中的征战杀伐都未曾真正停歇,皆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例如,唐彦谦《咏马》中“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借玉门关指边陲前线征战之地;李白《从军行》中“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体现出关防将士守卫家园、驱敌出境的豪迈气魄。

③其次是戍边之所,“关”是军防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诗歌里有恢宏阔大的战场形势,也有单一渺小的个体自我。边关虽然承载文人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梦想,但毕竟是遥远的苦寒之地,长期在塞外驻守或是从军入幕不得志之人面对战争的惨烈、环境的荒凉、人情的冷漠生疏,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思念怨忿之情。而人们的情感是相遹相应的,在亲朋远赴塞外前免不了“爷娘妻子走相送”,塞外兵士思念故人的情感也不会停歇。因此边关戍守之地,成了思归与念归的交汇。

④再次是阳关寄情。在涉及边关名称的唐诗中,有一类“阳关诗”较为特别,这源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的“阳关”指的是友人西行的必经关卡。有着明显的关外无故人的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其曲名《阳关三叠》或《渭城曲》,唐代许多诗人都曾提到。在他们的那些诗句中,“阳关”多已失去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点,而以人文伴随意义,仅指代曲调货词中涉及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

⑤最后是家国分界。丝蜩之路上的边关地理环境和其后天见与中原地区差距较大,作为戍边之所以的代表和军事战略要地成为内地与西域的分野、不同文化的分野、生死安危的分野、家国与异乡的分野,是物质与人文界限的共有载体。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年老思乡,向汉和帝上疏:“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外绝城,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由此可见“玉门关”被汉人看作家国的分解,带有有深重的情感烙印。

⑥唐诗中的“边关”含义不再单一,表面。在人们的心目中,除了对距离、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认知与定位之外,“边关”早已超越了军事防御或是征税、监管缉私的原有含义,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家园情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论知名关隘是否安定平宁,唐诗中的征战杀伐都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
B.唐代文人将士们虽然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但面对塞外惨烈的战事、荒凉的环境及冷冷生疏的人情,不免产生思乡怨忿之情。
C.边关作为戍边之所的代表,早已失去其地理位置的含义,而成为生与死的临界。不同文化的分野、物质与人文界限的载体等象征。
D.年老思乡的班超向皇帝的上疏,表达了怀念故土的情感,由“但愿生入玉门关”可见,汉人视玉门关为家国的分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要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唐诗中边关意象的内涵,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B.文章第②段引用唐彦谦和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证明边关地理位置对诗歌情感抒发的影 响。
C.文章第④段指岀“阳关诗”成为唐诗中的一种类别。证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影响深远。
D.文章第⑥段点明唐诗中“边关”有多层含义,并再次明确“边关”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论 述重点。
【小题3】唐诗中的边关意象承载了哪些复杂的感情?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丹麦政府近期公布了一系列方案,其中包括计划废除商店接受传统现金的法律规定,服装店、餐馆以及加油站等将逐渐进入无现金时代。
在丹麦,移动支付己经成为一种潮流。您只要拿出手机,靠近带有移动支付的标识,在手机里打开地图的APP,它可以自动定位到需要支付的店家位置,打开需要支付的软件,就可以轻松完成支付,整个过程只需要短短的几秒钟。
如今在首都哥本哈根的街头,传统现全的功能正在被银行卡以及各种时尚的支付方式取代。超市、餐厅和小商铺己不再接受现全。在丹麦,支付方式曾经主要是使用支票或现金,而如今现金支付只占10%,剩下的都是银行卡和移动支付。
从2017年的1月1日起,丹麦中央银行已经关闭其在丹麦境内所有的印钞部门,今后不再印刷和制作包括纸币和硬币在内的丹麦克朗现金,无现金生活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摘编自《央视财经》)
材料二:
7月1日,贵阳市政府与蚂蚁金服集团联合宣布把责阳建设成西南地区首个“无现金城市”。预计年内,贵阳将实现商圈、集中市场、景区景点等公共场所的无现金支付全覆盖,并推动公共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其他非税类缴费实现无现全。
根据规划,无现金场景覆盖将从青岩古镇开始,逐步拓展到天河潭等六处景区,预计到今年底。全市将有10万家商户支持无现金的付款方式。
除了商业领域的移动支付,责阳无现金建设还将迈出重要的一步,在公共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其他非税类缴费领域推广无现金方式,让市民少跑腿、少排队,更多享受到“指尖上的公共服务”。“无现金城市”的建设对贵阳人来说,未来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出门,就能方便地购物、出行、就诊、政务办事。用手机支付每一次的消费,还能为自己积累信用,并将这些信用转化为财富,享受到更好的金欲服务和公共服务。
目前,贵阳已经在支付宝“城市服务”上开通了政务、医疗、车主、交通等5大类32个功能,过去一年中,服务了近120万市民。以大众普遍关心的医院看病为例,贵阳市己经有8家医院开通了支付宝挂号渠道,每周有超过5000人次在公立医院中使用支付宝支付医疗费用,大大短了等待时长。
通过无现金支付累计信用,贵阳更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将享受到信用货款,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创业创新。截至2017年5月,蚂蚁金服已累计为贵阳市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69.21亿元,为贵阳市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7.2亿元。
(选自《贵州日报》2017/7/3记者刘小明)
材料三:
截至2016年底,我国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已达4.69亿人,有50.3%的网民在线下实体店购物时使用手机支付结算。
在手机里安装支付宝或微信,绑定银行卡就可使用移动支付,但如此简单的步骤却让很多老年人摸不着头脑。近日,记者来到武昌水果湖菜市场,只见每个摊位都放置了支付宝、微信二维码,供顾客付款使用。但顾客仍基本使用现金付账。一名摊主介绍,来卖菜的多是爹爹婆婆,使用移动支付的人不足一成,每天支付宝、微信收入最多上百元。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显示,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中占比76.4%;31岁至40岁用户占比16.8%;6;41岁以上用户群体仅占比1.6%。
家住首义学院的刘奶奶,去年7月,她在路边店买几瓶水,由于没带现金,就在店主指导下安装了支付宝,绑定银行卡后付款。回家后,手机收到一条取款消息,显示银行卡被取款2000元,老人这才意识到,商家可能记下密码并取款。因为报警无凭无据,老人只有自认倒霉,并在家人协助下修改了密码。刘奶奶说,这事让地心有余悸,她决定不再使用移动支付。
在移动支付技术向线下领域快速渗透并改变人们消费习惯的同时,这种“无现金”的支付形式却成为网络安全的“重灾区”。不法分子通过诈骗以及账号盗取等技术手段,将触手伸向人们的“电子钱包”。根据中国银联的相关调查显示,2016年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约有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表示遭遇过电信网络诈骗并因此造成损失,较2015年上什11个百分点。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从短期来看,消费者账户信息安全保护、移动终端环境安全、网上商户入网管理、网络账户实名制等方面仍需产业相关方持续关注;从支付产品看,未来的创新或将更多考虑安全因素,让消费者真正做到放心支付。
事实上,保障移动支付的安全技术手段正在不断创新。随着移动支付安全技术不断提高,多样化的安全验证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2016年,相关受调查者使用过指纹识别方式的比例高达46%,同比增长2.5倍,这一生物识别验证方式有望成为移动支付中的主要验证方式:此外,掌纹、虹膜、人脸等生物识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提升移动支付认证技术,使移动支付更加安全和便捷。
(摘编自《RFID世界网》《网信江苏》)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现金支付”指能用现金支付的地方,都能使用移动支付。“无现金城市”的建设意味着,未来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出门,就能方便地购物、出行、就诊、享受政务服务。
B.目前,贵阳市已经在政务、交通、医疗等一些行业中开通了无现金支付渠道,服务市民,市民从中感受到了极大的便利,这为贵阳建设“无现金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C.“无现金城市”不仅意味着支付方式的改变,更有效地实现了信用的积累,一些小微企业可以凭借良好的信用获得信用贷款,从而促进创业创新,使企业获得较好的发展。
D.对于消费者来说,每一次的消费行为,也能为自己积累信用,凭借这些累积的信用,消费者也可以享受到信用贷款,释放消费潜力,进而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和公共服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电信诈骗案件也持续高发,很多消费者因此而蒙受损失,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只要谨慎小心,加强防范意识,就能护住自己的“电子钱包”。
B.虽然“无现金社会”正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但并不意味着要消灭现金,因为中老年人仍会采用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我们要尊重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习惯。
C.推进“无现金城市”的建设,除了要帮助人们解决不会使用移动支付等一系列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家要出台系列措施保护消费者的“电子钱包”,让消费者放心。
D.在网络诈骗手段中,不法分子最喜欢采用的是诱骗用户连接不明WIFI和扫描不明二维码,有时也会盗用用户的社交账号,或者设置短信木马链接来盗取用户信息。
【小题3】根据材料三,请分别从移动支付用户层面和移动支付平台层面,概括如何有效预防电信网络诈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许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D.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小题3】文章开头说“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请结合全文分析太湖诗情画意在文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