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给下列新闻加上适当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标点符号包括在内)。
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通知指出,一些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存在语言文字不规范的问题,如随意篡改、乱用成语等等。(据新华社)
一段时间以来,这类现象太多了。“天尝地酒”“默默无蚊”“别具一革”“无胃不治”“衣衣不舍”“一网情深”……这些故意乱用的成语,不仅造成中小学生在学习使用汉语上的错误理解,而且从长远上对民族语言的规范与健康形成威胁。可是,很多广告人却认为这是巧用,甚至在网上还有“巧妙利用成语的同音字造就精练广告用语”的“心得”文章。
语言之美,不仅在于它的语义,也在于它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成语为例,它们是几千年来汉语言不断传承的结晶。如果现在的人们,为了商业目的而把胡编乱改当成“创意”,那是对祖先、对民族文化的极大不敬。而且,胡编乱改不仅是文化的事,还涉及法治的事,查一查,涉嫌违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当下还语言文字一个干净环境,救一救被乱改的成语,是一件长久造福子孙、造福文化的好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语言表达 更新时间:2018-12-15 02:03: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由《咬文嚼字》编辑部举办的“咬文嚼字”活动,“咬”出了许多作家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错误。比如阿来的《尘埃落定》中把“幅”误成了“副”,麦家的《暗算》把“口风紧”误成了“风声紧”等,就是词语的误解误用;而郑渊洁所写的“孙大爷终于被北京警方恍然大悟”,则是低级的语法类差错;马未都把“麻子”与“雀斑”等同了起来,是常识性错误;至于钱文忠把管仲的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说成是孔子说的,余秋雨把“致仕”阐释为“走上仕途,当上官员”,则是知识类错误。
不少作家把被“咬”视为一种幸运。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得知被“咬”,爽快地表了态:“好!完全同意!挑一挑毛病有好处,我们共同对读者负责。”韩寒说:“我在今后的写作中会慎重一点。希望能对青少年读者起到比较好的示范作用。”《历史的天空》的作者徐贵祥表示:“这是清除文字污染,纯洁语言文字,功德无量。”《英雄时代》的作者柳建伟说:“这项活动对规范语言,传承历史文化,展示中文魅力,甚至对实现中国梦都有重大意义。文学创作难免会出现差错,语林啄木鸟有存在的必要。作家应该对祖国语言文字充满敬畏之心,应当尊重母语,否则民族文化会出大毛病,甚至有‘灭国之虞’。” 但也并非所有作家欢迎被“咬”。一个年轻的很受出版社欢迎的人气作家,对常见的易混字词,如“戴”与“带”、“反映”与“反应”等,基本不能准确辨析;知识错误更是比比皆是,如把“蚍蜉”当做“蜉蝣”,写出了“像是在看一只‘蜉蝣撼树’的蜉蝣”之类的语句。他市场意识强烈,但写作态度不端正,不肯正视自己语言文字基本功薄弱的缺陷,把错误归为“个性的文学语言”,或称自己错误地引用了资料。
出版物中语言文字错误渐多,与其准入门槛降低有关,也与出版过程中编辑校对环节的粗疏有关;当然,更多的是与作家自身有关。有着文化追求的有责任感的作家,应该严谨认真,为语文文字的规范运用,树立榜样。
(选自新浪网2013年5月)
【小题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出作家语言文字运用有哪些常见错误。(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咬”出作家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错误有什么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遏制出版物中语言文字错误渐多的现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