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2016 年 2 月 21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到“新建住宅 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城市住宅用地 布局模式要由“大院式”向“街区式”转变,住宅小区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城市住宅小区的位置选择一般考虑的因素是( )
A.靠近城市外围,土地价格低廉B.与市中心距离适中,工作、生活便利
C.靠近市中心,便于购物D.靠近市中心,交通出行便利
【小题2】城市住宅用地布局从“大院模式”向“街区模 式”转变,其主要意义有( )
①共享社区公共设施,避免重复建设    
②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③增加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缓解城市住房紧张的问题
④将社区道路融入城市路网,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小题3】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举措,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会引发城市生态问题。下列能够有效防 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   
②禁止开采地下水   
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
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9-05-26 01:46: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每到夏季遇上暴雨,我国许多城市便出现“城市看海”现象,本应承担排水重任的下水道,却出现积水回流,从管道口喷涌而出。2015年有154个城市因暴雨洪水发生内涝受淹,直接经济损失达81亿元人民币。

下图是不同性质的地面对降雨的影响效果。


材料二: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大力推进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镇江、嘉兴、厦门、济南、武汉、南宁、重庆等16个城市入选2015年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下图是海绵城市水的循环收集和释放示意图。


海绵城市以低影响开发为指导思想,通过改造,发挥城市“灰色”排水管网等设施的功能,同时结合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的道路广场、原有河湖、湿地、草坪、沟渠等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解决城市内涝及蓄水等问题。

(1)海绵城市需要大力建设、保护城市的“海绵体”,例举城市“海绵体”具体包括哪些事物。
(2)简要归纳我国积极申请海绵城市试点的城市,其地域分布有何特点?并分析这些城市申请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自然原因。
(3)结合水循环的知识,比较分析普通城市与海绵城市,为何在遇到暴雨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4)海绵城市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还能产生哪些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