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与理解的内涵相对应,理解精神表现在认识层面和心理层面。 所以,无论从认识层面上看,还是从心理层面上看,理解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家园中最为重要的特质之一。
①理解精神具有广泛的普遍性,是人类社会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
②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理解精神同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
③理解的基本内涵中包括的“尊重、宽容、谅解”等本身就属于人类特有的精神品质。
④在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精神中的探索、创新、超越精神在文艺复兴后被反复歌颂和传承;同时,“尊重、宽容、谅解”等精神品质因宗教教义的影响力而受到推崇。
⑤因此,理解精神既是“探索、创新、超越”的精神品格,又是“尊重、宽容、谅解”的精神品格。
⑥理解活动必须对理解对象形成一定的认识,但绝不是将对象复制,更不是追求所谓的“绝对”,而是创造性地认识、包括对理解对象的改善与超越。
⑦与西方“天人分离”相对,“和合”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和核心精神,而理解精神正好与这种“和合”思想形成了暗合。
A.③⑥①⑤②⑦④B.⑥③⑤①②⑦④C.③⑥⑤①④⑦②D.⑥③⑤①④②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4-06-17 01:48: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选段一: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下》)
【小题1】孟子认为进贤时有可能出现“   ”和“  ”的情况,所以要“ ”。(选用文段的词填空,3分)
【小题2】下列各项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运用比喻论证从“乔木”说起,意在引出贤臣的话题。
B.孟子认为国君无论是任用贤人,还是罢免、处决人不能听左右之人和大夫的意见,而要听国人的意见。
C.孟子认为国君在任用贤人的时候能做到一切都听从国人的意见,这样的国君就真正是百姓的父母之君了。
D.国人认为可以,就任用他;国人认为不可以,就不任用他,这是一个深具民主意识的思想。
选段二: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对(齐宣王)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①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②,以遏徂莒③,以笃周祜④,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疾视:怒目而视。②旅:众。③徂莒:此处指来侵的敌众。④祜:福。
【小题3】根据选段,说说孟子关于“勇”的认识。(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坝上的雪有时候下得很认真,有时候又猛烈得忘忽所以。积雪很深,能(没/漫)了行人的膝盖。雪花由无数冰晶构成,所以什么颜色的光照在上面,就是什么颜色的反射光。结满雾淞的树林,随着太阳的升起、落下,(变幻/变换)出五彩纷呈的景致。晨间,阳光映照在落叶松上,光线的反射作用就让树林披上一层绛红。随着太阳的升高,光线的色温也跟着变化,树梢的颜色也渐渐变成淡黄,最后(呈现/显示)出晶莹剔透的雪白。傍晚,___   _,直至天际最后一缕蓝紫的暮光消失。无论是晨间或者傍晚,光线让人们享受着一场梦幻般的视觉盛宴,如同置身童话的世界,___    _。
谁言冬日的荒原都是一片肃杀景象
【小题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雾凇忘忽所以B.绛红晶莹剔透
C.映照视觉盛宴D.置身肃杀景象
【小题2】(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漫变幻显示B.没变幻呈现
C.没变换显示D.漫变换呈现
【小题3】(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广袤的雪原则被阳光染上一层浅浅的橙红以至于沉醉其中而不愿醒来
B.阳光则把广袤的雪原染上一层浅浅的橙红沉醉其中的人们不愿再醒来
C.广袤的雪原则被阳光染上一层浅浅的橙红沉醉其中的人们不愿再醒来
D.阳光则把广袤的雪原染上一层浅浅的橙红以至于沉醉其中而不愿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