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翻译是理解与表达的双向过程。
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
③翻译的实质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来表达同一思想。
④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用一般的语言确切地把它表达出来。
⑤翻译既是信息的交流,也是不同文化间的对话。
⑥但是翻译并非语言符号的简单转换。
A.②①③⑥④⑤B.②①④⑤③⑥C.③⑥①④②⑤D.①④②⑤③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03-23 10:4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__________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__________。譬如客观写真的技术在中国绘画里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    ),足使黑格尔美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二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___________,这因为中国人聪明,__________地聪明。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譬如客观写真的技术在中国绘画里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
B.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
C.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
D.譬如客观写真的技术在中国绘画里还未发达,而早已有“纯粹画”作风的“印象派”“后印象派”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极为简陋的逻辑和周到的辩证法
B.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
C.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辩证法却极为周到
D.中国的逻辑不够周到,辩证法也不简陋
【小题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蹴而至  数见不鲜   空中楼阁  流毒无穷
B.一蹴而就  数见不鲜   海市蜃楼  贻害无穷
C.一蹴而就  司空见惯   空中楼阁  流毒无穷
D.一蹴而至  司空见惯   海市蜃楼  贻害开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与前面两种一文一武、亦静亦动的方式不同,在文艺复兴之后,还有一些文人向儿童投去了更为温和的目光。卢梭当然是一个典型。他所倡导的自然主义式的儿童教育,(  )。成人不再仅仅执迷于展现自己在智力、体力、权力方面的至高无上的优越感,而是开始将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开始倾听孩子的声音。成人和孩子,似乎终于成为平等对话的伙伴。除了《爱弥儿》这本_______________的名作之外,其实卢梭的另一本书《植物学通信》更富有童心和童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纯真质朴的感情甚至令它超越了时下绝太多数忸怩作态的所谓“童书”。读着读着,一幅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就清晰浮现出来:卢梭正拉着表妹的小手,跟她一起穿行、徜徉于_______________的植物世界,仔细辨认花朵和茎叶的形与色。读着读着,似乎两个人的角色正在发生逆转;这个美好的、未受人间污染的自然世界,不正酷似儿童那_______________的心灵世界吗?当我们引领着孩子去探索自然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呢?西语之中,自然与本性皆为“nature”,这也并非偶然。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似乎让孩子面对成人时的立场终于开始发生了逆转
B.似乎让成人在创作包含童趣的书时,有了不同的立场
C.似乎让人体会到成人面对孩子的立场终于开始发生了逆转
D.似乎让人体会到孩子在面对成人时有了不同的立场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脍炙人口   绘声绘色   琳琅满目   一尘不染
B.喜闻乐见   绘声绘色   丰富多彩   冰清玉洁
C.脍炙人口   栩栩如生   丰富多彩   一尘不染
D.喜闻乐见   栩栩如生   琳琅满目   冰清玉洁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记忆呢?
B.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记忆呢?
C.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呢?
D.是不是同时也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