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D.李明经过三年初中的学习,回到故乡,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是‘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5-03 06:33: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庭院是中国古建筑的群体组合中心,
,
,
。
,
,
。这样由庭院组成的建筑群体,就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必须一段段地逐步展开,才能看到和了解它的全貌。
①围绕着庭院组织建筑空间
②一般都是执着于营构数重进深、曲折幽深、连绵无尽的效果
③往往采取向纵向、横向或纵横向都扩展的方式
④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各种建筑组群
⑤因而建筑规模需要扩大时
⑥庭院被围合在四周房屋的中间
A.④⑥①⑤③②
B.⑥①⑤③②④
C.⑥①②⑤③④
D.④⑥⑤①②③
同类题2
大学者胡适遇到年轻人求字,喜欢题写他自撰的一句话:“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请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这句话的含意,并以此为依据概括胡适在做学问和待人两方面的品格。不超过60个字。(6分)
同类题3
2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报了这样一则来自重庆的感人故事:11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位穿着单薄、身体瘦弱的七旬聋哑老人,来到巫溪县通城镇清泉村董永才家门口,好心的董永才将其收留,而老人这一住便是11年。11年里,老人与董家人同吃同住,成为亲密的一家人,直到去年12月,老人才被奉节的亲人找到接回老家。对此,网友们议论纷纷。请在论坛上发表留言,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洁得体,不少于80字。(5分)
留言:
同类题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思考与其说让我清楚,________。怎样的思考才是科学的?怎样才能思考深刻?____,但不够,要与人探索才可以,要去运用才可以,这就是我想建立一个群的原因。____,但因思考而孤独的人不止我一个,我一直这么坚信。我急切的想要遇到一样的人。
同类题5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感觉陈(寅恪)先生常在文字活泼上下功夫,有时兴之所至,还会故作“戏言”。
。更由于表述者和读者之间文字修养和意趣的差异,有时甚至出现弄巧反拙的结果。
①更引柳宗元“俳又非圣人之所弃”的见解,将此类“文备众体”、兼具“史才、诗笔、议论”的表述方式上升到“有益于世”的高度。
②不曾领会者,自难莞尔,致失逗趣之初衷,也是有的。
③他曾撰文为韩愈之“以文为戏”辩,以为若“就文学技巧观之”,韩愈那几篇语涉神怪之谈、“邻于小说家”的文章,“实韩集中最佳作品”。
④不过他在试图活泼之时,仍不忘文字之工拙,无意为大众说法;其出语半庄半谐之间,往往隐含深意,甚至故意考校读者的解悟能力。
⑤这样的眼光,或可视为陈先生活泼文字的注脚。
A.④②①③⑤
B.⑤①④②③
C.③①⑤④②
D.②③⑤①④
相关知识点
语言文字运用
语段应用
语言表达的要求
简明、连贯、得体
准确、鲜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