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在建设新中国的征程中,无数科学家以身许国,前赴后继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用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生命,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大夯基立柱。(乙)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这一个个耀眼的名字如暗夜星辰,在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上点亮了科技之光、铺就了科技强国之路。在他们的引领和感召下,使得无私奉献、甘于清贫,一心只为科技报国,不计个人得失,成为一代代中国科学家的优秀精神特质。时至今天,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这些物质依然在许多人身上熠熠生辉。(丙)但是,它们不应成为对科技从业者们的“道德绑架”和“刻板成见”,我们不能空谈“情怀”(以身许国)而不谈受益。当下我们应祛除科技领域的陈规陋俗,完善激励机制,回报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了青春和血汗的可爱可敬的科学家们,进而激发科技创新的强大能量。
(甲)站在当下回头,是孔子当年感叹的“逝者如斯夫”。穿过两千多年的岁月,没有几个人如这位夫子,古老而又年轻。
孔子何人?(乙)在很多年轻人眼中,他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一张年老的画像——俯身、颔首,谦卑慈祥,而后是絮絮叨叨的教导。
(丙)学者李零在丧家狗中说,他少时不爱读《论语》,觉得它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读懂孔子,或许需要年长一些,经历点世故人情。(丁)而后,方能懂得夫子与弟子之间那些嬉笑怒骂,毫不掩饰,又充满智慧。只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孔子被描绘成一个不拘小节,少有情味,高高在上的圣人。事实上,他最怕受人尊敬,他善感多情,又有不少的怪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