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选出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是借助于另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创造文化的生物。 (《人是什么》)
B.贝多芬就是在满脑子的创作计划中溘然长逝的(他说他准备再写出几部大作品,然后就像一个老小孩那样同尘世告别)。 (《人是什么》)
C.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说“木叶”》)
D.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03-17 11:2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甲)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字,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乙)《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川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丙)《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流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小题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现
B.鸡犬相闻
C.流传
D.哺养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端午节有各种小名。〔甲〕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它还能叫“重五”“重午”,“端”原本就有开头、初始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初五”。据统计,端午节叫法更是多达二十几个, 甚至包括“地蜡节”“五蛋节”这么生涩的名字。〔乙〕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文献,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但那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他辞世后 400 多年的事。

其实,关于端午节,不只有一个“纪念屈原”说,在不同地域,还有人认为是源于纪念伍子胥、介子推……只是,学术界大都认为那是牵强附会之词,理由大致与上述原因类似。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流传,因而“端午纪念屈原”的说法地久天长。总的说,〔丙〕端午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以纪念屈原跳江自尽,最后形成后来的端午节传统习俗。所以说,端午节民俗大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发展,也还在不断注入新内容。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涩B.也许C.牵强附会D.地久天长
【小题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