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甲)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们今天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乙)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琳琅满目的“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心态去审视它,而不是用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丙)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甲)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乙)我们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说法,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
(丙)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形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很陌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
(甲)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灵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佛教传播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á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乙)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批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这也表现到整个艺术领域和佛像雕塑(例如禅观决疑的弥勒)上。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丙)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结构、色、线、装饰、图案等)。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