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翻开高中语文教材,一位位作者、一个个人物如在眼前,请任选一位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仿照例句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例句的句式一致。(4分)
例句:没有坚定的信念,鲁迅就不会弃医从文,不弃医从文,中国何人领呐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语言表达 更新时间:2014-05-30 02:20: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红楼梦》的开端,是女娲炼石补天,唯独剩下一块顽石弃之不用,顽石遂(哀叹/悲哀)“无材可去补苍天”。这又何尝不是曹公的沉重叹息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______________,内心都深怀补天救世的(情结/情绪)。即使写(透/出)了男性的沦落,______________,曹公还是怀着希望、爱和悲悯,在“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末世情境中,写了王熙凤和探春这两个补天者。王熙凤这个补天者的形象,深刻而驳杂。她入主尘事,“意悬悬半世心”,强劲有力,但也沾染了男性世界的浊臭气息,精明能干却利欲熏心,大权在握,性格中的恶更被进一步放大。外加不识字,也让她在精神层面先天不足,缺乏更高远的追求。

【小题1】文中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炼石 弃之不用B.浊臭 利欲熏心
C.悲悯 尘事D.无材 沦落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悲哀 情结 出B.哀叹 情结 透
C.哀叹 情绪 透D.悲哀 情绪 出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传统文人 全线溃败的历史和文化
B.传统的中国文人 全线溃败的历史和文化
C.传统的中国文人 历史和文化的全线溃败
D.中国的传统文人 历史和文化的全线溃败

同类题4

阅读小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司马迁著史,决不自甘做一个客观记述的“述史者”,他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炽热/炙热)的感情,去解读历史、褒贬人物,__________。《史记》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司马迁的“当代史”,他发表评论不能不有所顾忌。对汉代历史和人物的评议,司马迁常用较为(隐晦/阴晦)的方式,这就是后世学者总结出来的“寓论断于序事”的方法。_________,就不难体味出司马迁的感情。当然,司马迁并不满足于这种曲折宣泻情感的方式,只要稍离文网,就将他的真情实感赤裸裸地表达出来,或慷慨激昂、或扼腕叹息、或冷嘲热讽,无不入木三分、感人肺腑。正如文史学家李长之先生的评论:“他那更根本的一点内心的宝藏,便是他那浓挚、奔溢、冲决:对一切在同情着的感情。”由此可见:感情浓烈,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灵震颤和共鸣,正是《史记》独具(生命力/发展力)的原因之一。

【小题1】文中加点的词语,错别字的一项是
A.记述 褒贬人物B.顾忌 曲折
C.宣泻 扼腕叹息D.宝藏 震颤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炽热隐晦生命力B.炙热隐晦 发展力
C.炽热 阴晦发展力D.炙热阴晦生命力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去创立自己的“一家之言”只要稍微留意读史者
B.自己的“一家之言”被创立只要稍微留意读史者
C.自己的“一家之言”被创立读史者只要稍微留意
D.去创立自己的“一家之言”读史者只要稍微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