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如我是一粒种子,我愿播进你肥沃的土地,萌发一片葱郁的生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语言表达 更新时间:2019-08-09 10:4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成功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狱,在狱中长达27个春秋,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1994年5月,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1993年10月,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北京时间2013年12月6日凌晨2点50分逝世。
请你为曼德拉拟一副挽联,要求:内容要结合曼德拉的生平事迹,根据上联,补出下联(平仄不作要求)
上联:黑人领袖非暴力先躯元首典范
下联:
同类题2
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1)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情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3)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A.比喻排比反复夸张
B.夸张对比对偶反语
C.比喻对偶反复反语
D.夸张排比对偶拟人
同类题3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恋人的声音在晚间多么清婉,听上去就像最柔和的音乐!(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B.“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王实甫《长亭送别》))
C.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贾祖章《南州六月荔枝丹》)
D.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蛇,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周晓枫《斑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你家在哪里
贾丽君
某一个从热闹闹的梦中醒来的清晨,我看着身边熟睡的亲人,看看周围熟悉的一切,突然就忍不住自己问自己:"我此时所身处的地方,是我自己的家吗 "
问完这个问题的时候,忽然自己就先乐了。
我想如果此刻唤醒尚在睡梦中的爱人,告诉他刚才的想法和疑问,他肯定会嘟囊一句:“神经病又犯了,睡觉吧。”然后转过身,继续他未完的梦。
而这个从梦中醒来的清晨,这个忽然而来的问题,就那么固执地悬在那里,挥之不去。
那个出生的地方或者说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吗?那为什么还有人天天呆在家里却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呢 为什么还有人不停地吟唱“人人都说没有爱,心中没有家”呢?为什么有的人要抛妻舍子,削发出家呢 那暮鼓晨钟的青灯古庙,就是僧人真正的家吗 ?
不久前看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定居国外的华人女作家写的。文章说作者在拿到绿卡之后的很多年,突然想回家看看年迈的父亲和母亲,等买好机票不远万能里风尘仆仆地回到国内的父母亲身边后,已经在大都市居住多年的父亲跟他讲,要和他一起“回家”去看看爷爷奶奶。作者的爷爷奶奶多年以前已经去世,父亲想看的,其实是爷爷奶奶的坟和那个他生长并成长的地方。等作者和父亲千里迢迢地赶回家乡的时候,却发现父亲小时候居住的三间老房子,已经被流浪到此无家可归的一家三口占据。父女二人伤感地回到城市家中的时候,已经做了母亲的作者却因为惦记远在国外的即将大考的女儿,不得不返回那个大洋彼岸的“家”中。颇有意味的是,文章的题目是《回家》。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一个寂静的寒冬的夜晚。女儿在她的房间做作业,爱人在办公室加班。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呆在书房,从这篇《回家》中读出了浓浓的伤感,也把自己搞到了一种浓浓的化解不开的伤感之中。
这是一个从热热闹闹的梦中醒来的安静的清晨,我坐在自己的家中,并不安静地思考着关于家的话题。
我经常会想,当诗人在某一个清晨或者黄昏,安然独坐,心神归一,超然物外的时候,不就是一种到家的感觉吗?“家”,在明确的地理位置所示意义之外,更多的,该是一种心魂所处神思所归吧 不是有句话说,“心顺处便是天堂吗”? 如果说家是瓢泼所向,孤单所依,那么“天堂”就更是众望所归了。而天堂,不在身后,也不再他乡。只在心中。仅仅就这点上说,一个完整的家的概念,就应是身心所归,心灵所依之处吧
对于远游的孩子,慈母的怀抱就是心中的故乡;对于相爱的对方,彼此的相知相守就是灵魂的喜悦;对于坚心求道的人们,青灯古卷就是心之向往;对于笃信上帝的信徒,教堂的钟声就是心灵的安顿。“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所在,只是某时某刻在某地有了安心的感觉,就算是到家了。
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出版的新书《我们仨》中,把自己的家比做一个暂时的寓所,她说我们终其一生只不过是在路上,诗歌永远的行路主人,所谓的"家",只是旅途中的一个驿站,并不是心灵的最终归宿。
如果说心就是家,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无论古今中外,无论何方众生,真正的“家”,本来不再哪个具体的地方,他们寻找的“家”,只在归家者和出家者的心里。当我们身心合一,神魂合一,当我们安心地活在当下的喜悦之中的时候,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说是到家了,或者说是在家中了。
此时此刻,当我和自己面对面,并从书写和讲述中感到喜悦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到家了,自己在家中。不是吗?
(节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7期,有删改)
分析文章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同类题5
下列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颁《新晴》中“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以借代的手法,写南风成为诗人的旧相识,表现了诗人对南风的喜爱之情以及久雨初晴后的宁静闲适心境。
B.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本诗以借代的手法,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用借代的修辞,以吴钩代指精良的武器。
D.辛弃疾的词作“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其中“长安”就是指当时被金兵侵占的北宋都城汴京,这一借代的运用隐含词人的一片爱国深情。
相关知识点
语言文字运用
句子
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