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仪礼》17篇,篇篇都是一大堆烦琐的礼节单,篇与篇之间又多类同,其枯燥无味自不必说了。]更严重的是,它脱离时代,脱离生活,近乎一堆僵硬的教条。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将其弃若敝屣也就不足为怪了。
《礼记》则不然。乙]《礼记》虽然也记载了一些礼之末节,但分量很小。它的主要内容是系统地讲理论、讲礼的原则、意义。丙]譬如说,《中庸》上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统治者看到这句话会不喜上眉梢吗?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12-12 09:06: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高窟的管造始于公元366年,是中国石窟中开凿时间最久,洞窟数量最多,艺术造诣最高的杰作,集建筑、彩塑、绘画于一体,被称为“石窟中的石窟”。在南北1.7公里长的断壁上,有700多个石窟如蜂巢般散落其中。其中492个石窟里充满了色彩鲜艳的壁画,共有近四万多平方米。假如把它们全部铺在地面,将超过20座故宫太和殿的占地面积。这些壁画记下了释迦牟尼前世的故事、极乐净土的风光,将佛教东渡的历史娓娓道来。在三二一窟中,菩萨弯眉浅笑,盘腿而坐,表情温润慈祥,朱砂色彩如新。第四二七窟四璧上部一圈的天宫栏槛上,飞天一身接一身在蓝天和流云中急速飞行,奏乐散花。这象征着中国古代绘画的最高技艺,也是莫高窟的灵魂。更有意思的是,壁画上还刻画下人们在丝绸之路上进行商旅往来等场景,(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穿戴不同的服饰,嵌上金边的帽檐、飘逸的丝袖,闪耀而轻盈,十分逼真。可以说,想探索古代最极致的艺术瑰宝,想了解丝绸之路的璀璨历史,亲临莫高窟是最直接的方式。

【小题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不是漫长的时间跨越,而是文明交流和突破地域局限的探索之路。
B.丝绸之路既然是漫长的地理跨越,就是文明交流和突破地域局限的探索之路。
C.丝绸之路既是文明交流和突破地域局限的探索之路,也是漫长的地理跨越。
D.丝绸之路不仅是漫长的地理跨越,也是文明交流和突破地域局限的探索之路。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石窟中的石窟”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淡妆浓抹总相宜”,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
C.“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
D.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南北1.7公里长的断壁,700多个石窟如蜂巢般散落其中。其中492个石窟里布满了色彩鲜艳的壁画,共有接近四万多平方米。
B.在南北1.7公里长的断壁上,700多个石窟如蜂巢般散落其中。其中492个石窟里布满了色彩鲜艳的壁画,共有四万多平方米。
C.在南北1.7公里长的断壁上,有700多个石窟如蜂巢般散落其中。其中492个石窟里布满了色彩鲜艳的壁画,共有四万多平方米。
D.在南北1.7公里长的断壁上,700多个石窟如蜂巢般散落其中。其中492个石窟里充满了色彩鲜艳的壁画,共有四万多平方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甲)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字,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乙)《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川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丙)《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流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小题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现
B.鸡犬相闻
C.流传
D.哺养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D.(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