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张麦昌分析,郭某故意修改计算机系统中传输、存储、处理的数据的行为,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B.季青春团队提出了自己的创意,摒弃依靠铝片、空气散热的传统思维,大胆使用安全环保的专利液体冷却,一举解决了影响LED寿命最主要的问题。
C.私拆包裹的快递员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涉嫌违法,因为不少人在潜意识中并没有把违法与否当作首要的行为准则。
D.自古以来,华夏文明即享有光华璀璨的物产与人力资源,地广物博、英才辈出,在任何时代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天然依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4-18 05:04: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________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________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________。
……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像他那样有人卓有成效、满腔热情和坚韧不拔地进行斗争。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估量   恍然大悟   不求甚解
B.不可名状   恍然大悟   浅尝辄止
C.不可估量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D.不可名状   豁然开朗   不求甚解
【小题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卓有成效、满腔热情和坚韧不拔地进行斗争。
B.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卓有成效和坚韧不拔地进行斗争。
C.很少像他那样有人坚韧不拔、满腔热情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D.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诗的内容中也鲜明可感;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B.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C.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D.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在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B.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