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美国26日从加利福尼亚州试射了以平壤为假想打击目标的“民兵”Ⅲ型洲际弹道导弹,是美国第三代地地战略核导弹,采用分导式多弹头,命中精度极高。
B.4月29日12时50分,承德县三家镇西兴村发生森林火灾。全县全体消防人员、消防车放弃“五·一”假期休息,赶往现场,现在火情已经得到控制。
C.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具有强制性。
D.空客直升机公司将与中国航空器材集团、青岛联合通航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并在山东即墨华山建立一条H135型直升机总装生产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10-12 11:15: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朝廷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为古文的重新繁荣提供了__________。宋初即出现了柳开、王禹偁等提倡古文的作家,但当时流行于文坛的,是雕章琢句的“西昆体”时文。石介等文人极力抨击这种文风,可__________,使文坛兴起了一种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太学体”古文。古文创作中的这种不良倾向被欧阳修扭转了,使宋文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欧阳修明智地抛弃了韩文“怪怪奇奇”的一面,继承了其平易的风格。(  )。他__________了曾巩、王安石“三苏”等古文创作人才,并运用主考官的权力,竭尽所能地扭转考场文风,提倡古文。__________后继有人,宋代便没有出现唐代那样骈文复炽的情况。在欧阳修的后辈里,苏轼是最杰出的一位。他早年的应试文章已让人对他刮目相看,后期历经磨难,更是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古文佳作,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四人,成就虽不及苏轼,但同样曾受过欧阳修的帮助,是北宋古文创作的中坚力量。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契机 物极必反 发现 由于
B.时机 物极必反 发现 因为
C.契机 矫枉过正 引荐 由于
D.时机 矫枉过正 引荐 因为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欧阳修扭转了这种古文创作中的不良倾向,宋文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B.欧阳修扭转了古文创作中的这种不良倾向,使宋文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C.欧阳修扭转了这种古文创作中的不良倾向,使宋文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D.这种古文创作中的不良倾向被扭转了,欧阳修使宋文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小题3】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不断提高古文写作技巧的同时,他还尽力从多方面保证古文在文坛的主导地位
B.在尽力从多方面保证古文在文坛的主导地位的同时,他还不断提高古文写作技巧
C.除了确立自己在文坛中的领袖地位之外,他还从多方面保证古文在文坛的主导地位
D.在确立自己在文坛中的领袖地位的同时,他还从多方面保证古文在文坛的主导地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就世界本身而言,它是__________、变动不居的。(   )。然而,美术在本质上不是时间性的,而是依靠静态的形体进行创造。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不擅长描绘社会现实或生活事件的易变过程的。(   ),美术往往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某个特定瞬间“定格”下来。譬如库尔贝的名画《奥南的葬礼》就仿佛是__________地截取了现实的一个片段,天才的马蒂斯偶尔涉足雕塑,__________地只将人的背影作为突出部位,如此等等。但是,在另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中,人们可以注意到艺术家对所谓的“孕育最丰富的那一顷刻”的__________。艺术家正是通过选择这样的“顷刻”,人们才得以从这一“顷刻”可以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作品就是由此调动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的。

【小题1】下列在文中两处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切事物皆存在于空间之中,也存在于时间之中 作为空间性的艺术
B.一切事物皆存在于空间之中,也存在于时间之中 作为表现静态的艺术
C.一切事物皆存在于时间之中,也存在于空间之中 作为空间性的艺术
D.一切事物皆存在于时间之中,也存在于空间之中 作为表现静态的艺术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生机盎然   随心所欲   出人意表   苦心孤诣
B.生生不息   随心所欲   出人意表   苦心经营
C.生机盎然   信手拈来   异想天开   苦心经营
D.生生不息   信手拈来   异想天开   苦心孤诣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艺术家正是通过选择这样的“顷刻”,才得以从这一“顷刻”可以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
B.正是通过艺术家选择的这样的“顷刻”,人们才得以从这一“顷刻”可以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
C.正是通过艺术家选择的这样的“顷刻”,人们才得以从这一“顷刻”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
D.艺术家正是通过选择这样的“顷刻”,才得以从这一“顷刻”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