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 ① 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至于颇为怀疑。我 ③ 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④ 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⑤ 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 ⑥ 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A
居然

总是
只是
然后
而且
B
竟然

向来
只是
然后
而且
C
居然

向来
然而
然而
简直
D
竟然

总是
然而
然而
简直
 
A.AB.BC.CD.D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11-24 09:14: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端午节有各种小名。〔甲〕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它还能叫“重五”“重午”,“端”原本就有开头、初始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初五”。据统计,端午节叫法更是多达二十几个, 甚至包括“地蜡节”“五蛋节”这么生涩的名字。〔乙〕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文献,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但那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他辞世后 400 多年的事。

其实,关于端午节,不只有一个“纪念屈原”说,在不同地域,还有人认为是源于纪念伍子胥、介子推……只是,学术界大都认为那是牵强附会之词,理由大致与上述原因类似。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流传,因而“端午纪念屈原”的说法地久天长。总的说,〔丙〕端午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以纪念屈原跳江自尽,最后形成后来的端午节传统习俗。所以说,端午节民俗大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发展,也还在不断注入新内容。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涩B.也许C.牵强附会D.地久天长
【小题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