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坛,不仅仅是缪斯 的圣洁之地,还往往是名利的角斗场。中国当代文坛亦不乏追名逐利的庸风陋俗, 于头衔高低者、官位大小者、名次先后者,大有人在。这种庸常心态,显然与真正的艺术境界 。而真正成功的作家,往往是那些甘于寂寞、粪土名利的人。
A.徘徊  锱铢必较  大相径庭
B.徜徉  斤斤计较   格格不入
C.徜徉   斤斤计较  大相径庭
D.徘徊  锱铢必较  格格不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11-18 11:4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疟疾是世界三大传染性疾病之一。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常用奎宁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1968年,中国正式启动相关项目,39岁的屠呦呦 ,担任中药研究所该项目的组长。在简陋的条件下,她带领团队,整理出600多种抗疟草药,又从中选出200多种方药,对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经过无数次反复实验,最终采用乙醚低温提取法,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发现青蒿素,攻克了世界难题。青蒿素问世48年来,大大 了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成为万众瞩目的公众人物后, 的屠呦呦仍默默坚守在科研一线,因为她深知自己的研究是数亿人健康的 ,与几百万感染疟疾的生命密切相关。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临危不惧  减少  垂暮之年  保证
B.临危受命  降低  耄耋之年  保障
C.临危不惧  降低  垂暮之年  保障
D.临危受命  减少  耄耋之年  保证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在治疗疟疾上做出了革命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B.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了在治疗疟疾上做出革命性贡献的屠呦呦
C.2015年的诺贝尔奖颁发给了屠呦呦,因为她在治疗疟疾上做出了革命性贡献
D.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因为她在治疗疟疾上做出了革命性贡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    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释放出智慧与力量。 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能引起共鸣、激荡人心的原因,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  

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  ,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   

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 成,理定而后辞畅”。( )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正式 创造力 社会现实 折服
B.郑重 创造力 社会现实 信服
C.郑重 说服力 历史长河 折服
D.正式 说服力 历史长河 信服
【小题2】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人的讲话能引起共鸣、激荡人心的原因是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B.一个人的讲话能引起共鸣、激荡人心的原因,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C.一个人的讲话能激荡人心、引起共鸣的原因是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D.一个人的讲话能激荡人心、引起共鸣的原因,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语言的真义,又何尝不是行文的典范?
B.这不仅是行文的典范,而且是语言的真义。
C.这既是语言的真义,又是行文的典范。
D.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乙)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丙)《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臵身于鸡犬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川密布的地带,迷漫的水雾扑面而来。(丁)《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滔声,流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察证的河。
【小题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现B.鸡犬相闻C.流传D.哺养
【小题2】文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D.丁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