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数字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新闻出版传播领域以来,阅读的辟片化以及浅表性问题就不断地招致各种严肃批评。然而,这些批评并未阻拦住辟片化阅读的发展。如今手机出版物可谓_____,微博、微信铺天盖地。举目望去,忙于看手机的“低头一族”比比皆是。欧洲人惯于在旅途中捧读大部头经典著作,这是我们经常拿来教育国人要热爱读书的例证。现在,国人在旅途中捧读大部头者尚属____,但阅读状况也有改观。过去我们的同胞在国际航班上往往_____,如今捧读手机与平板电脑者则渐渐增多。有人说如此还是不行,这还不是正经读书。可是,凡事不妨往好处去想,对于民读率历来就比较低的中国,用这类便捷的方式去读一些内容基本良好的文字,大众从不读到读,从读法之甚少到读之较多,也许并不失为一种相宜的阅读方式。特别是对于许多上班的年轻人而言,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捧读手机实在要比捧一本书方便得多,能在辟片时间里读一些值得一读的碎片文字,也是一番难得的用功,( )更是相得益彰的事情。目前,移动互联网阅读在中国_______,也许这就是最适宜的中国式阅读。
有着辉煌历史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审美内涵,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凝炼为中国精神 的部分。然而,近一百年来,在谈及绘画的色彩时,总有人认为中国画的色彩不及西方绘画丰富。这种认知,使我们与中国绵延数千年的人文艺术传统相互隔绝。还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青绿山水长卷徐徐展开,令世人 。这幅长卷诞生于宋朝,叫作《千里江山图》。在用色上,创作者以石青、石绿两种矿物质颜料为主要色彩着色,并在青绿颜料叠绘中寻求色彩微妙的变化,画面层次分明,色彩照人。这一富有装饰性的 ,是如何穿越近千年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从材料物性的角度分析,首先是载体的质量上乘。古人有“纸寿千年,绢寿入百”的说法。其次,( )。其实,从历史遗存中可以判断,东西方色彩的装饰功能均先于再现功能而出现,而且最早基本上都是利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在适宜的载体上涂绘。从表现的角度分析,西方艺术的表现以绚烂的色彩画为主导,而中国艺术同样也有丰富的色彩基因,一直到宋朝,色彩表现仍占据中国艺术的主流位置。如果我们不能从材料和技法的视角领悟古人,就难以理解《千里江山图》色彩何以如此绚烂多彩。唯有 ,梳理我们自才的传统,看清中国人文艺术真正的价值,赋予和彰显本民族人文艺术精神品位与主体性,才能确定中国人文艺术在人文艺术世界殿堂中应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