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难道城市也因熟悉而让自己淡然了?(乙)可能是吧,但也不尽然,否则又如何解释颤动内心那根柔软相思之弦的,却常是老家那些景物而非这个城市或那个城市的灯红酒绿呢?(丙)也许用‚距离产生美来解释更能让自己满意,也更合情合理一点。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因为人不可能有两个故乡,正如人没有两次生命一样吧。而故乡正是给了我们生命的地方,那是不容置疑,无法忘怀的来自血缘的记忆。这样的记忆,会让我们的灵魂一生都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那种甜甜的,忧伤的,淡淡的味道,总在不经意之间告诉我们:你从何而来!(丁)这样的感觉就像一根线牵着飘飞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总与捏线的手息息相连、一刻不离。
(甲)被誉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欧阳修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有宋以来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作家。梅尧臣和苏舜钦对他起了启蒙的作用,可是他对语言的把握,对字句和音节的感性,都在他们之上。他深受李白和韩愈的影响,要想一方面保存唐人定下来的形式,一方面使这些形式具有弹性,可以比较的畅所欲言而不致于削足适履似的牺牲了内容,希望诗歌不丧失整齐的体裁而能接近散文那样的流动潇洒的风格。(乙)在“以文为诗”这一点上,他为王安石、苏轼等人奠了基础,同时也替道学家像邵雍、徐积之流开了个端。(丙)这些道学家常要用诗体来讲哲学、史学以至天文、水利,更觉得内容受了诗律的限制,就进一步的散文化。他们写出来的不仅摆脱了形式整齐的束缚的诗歌,而是还未摆脱押韵的牵累的散文,例如徐积那首近两千字的《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