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是一则文稿的片段,其中五处在表达上不妥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眼睛是人们观察世界的窗口,而且很多人不知如何健康用眼。人们不应在黑暗中使用手机,否则能使瞳孔扩散,令眼睛更易受到感染。适度使用眼药水可以保护眼睛,过度使用必然伤害眼睛。眼部健康并不是由于运气决定的,人们应尽量保护自己的眼睛或视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语言表达 更新时间:2019-04-12 08:44: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99年,在秦俑二号坑,考古人员发现了这样一座兵马俑,其位置和工艺并无特别之处,但清理完周围的泥土之后,和人们熟悉的粉红色、粉白色面孔的秦俑____________,这座兵马俑的脸全部是绿色的。有专家表示,戏剧舞台上的脸谱中红色代表忠勇,白色代表奸诈,而绿色和蓝色代表的是外藩。由此____________绿脸俑是融入了某些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特色陶俑。从地理位置看,(   )。这是一个民族交融的地区,秦人与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历史上呈现出一个漫长的____________过程。从战场实际看,秦军广泛吸收了不同民族的各种战法,虚心向不同民族学习军事技术。由此可见,地下秦俑军阵中的绿脸俑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的象征。

另外,战国时期,出兵打仗,有些国家往往在牛的角上绑刀,士兵的脸上涂抹各种各样的颜色,____________,借以吓倒敌方。秦俑脸部涂成绿色也不是不可能。也或许这个绿脸兵马俑的形象与真实模特有关——军队中出于某种需要存在着异于常人肤色的特殊人物;又或许与兵马俑的明器性质有关,可能当时人们认为,在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因为不合乎于常理,在死后世界更能表现其功能。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截然相反   估计   融合   装神弄鬼
B.截然不同   估计   演变   弄虚作假
C.截然不同   推测   融合   装神弄鬼
D.截然相反   推测   演变   弄虚作假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天的甘肃东部天水一带,应当就是历史上秦人建国之地陇东地区
B.秦人立国初期所处的陇东地区,应当就是今天甘肃东部天水一带
C.秦人立国初期所处的陇东地区和今天甘肃东部的天水属同一地带
D.今天的甘肃东部天水一带应当就属于历史上秦人建国的地方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现实世界中不合常理的事物,在死后世界里更能表现其功能。
B.现实世界中不合乎于常理的事物,在死后世界更能发扬其功能。
C.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因为不合乎于常理,所以在死后更能发挥其功能。
D.在现实世界中不合常理的事物,在死后世界更能发挥其功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炎黄时代也被称为中国古史的 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生生不息,留下了早期华夏民族薪火相传、 的文化轨迹,形成了一条 于西方国家的文明路径。这是一条特色鲜明的“共同体”之路。它预设了世界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也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

炎黄时代,中国境内分布着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部族集团。首先,黄帝族与炎帝族经过阪泉之战,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炎黄二族为主体的华夏集团。后来,华夏集团向东、向南扩张,分别与东夷、苗蛮集团通过战争而相互融合。三大部落集团融合后,随着夏王朝的建立,以王朝国家为框架凝聚成了最初的华夏民族。所以,( ),又融合了部分东夷、苗蛮等众多部族集团而形成的,华夏民族的血缘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由中原地区为中心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传奇    筚路蓝缕    接连不断    区别
B.传说    焚膏继晷    绵延不绝 区别
C.传说    筚路蓝缕    绵延不绝    迥异
D.传奇    焚膏继晷    接连不断    迥异
【小题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炎黄在华夏民族最初的生成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主干
B.华夏民族从其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是以炎黄为主干
C.从华夏民族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炎黄逐渐成为主干
D.从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炎黄逐渐成为华夏民族主干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华夏民族在血缘上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由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B.华夏民族的血缘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由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C.华夏民族在血缘上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由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D.在血缘上华夏民族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因为它是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