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是酿造古国。茅台酿酒历史在司马迁《史记》中就有记载。茅台镇位于贵州高原赤水河谷东岸,海拔400多米;冬暖夏凉,高温、高湿,少雨少风,夏日持续35-39℃的高温期长达5个月。茅台镇其岩层由紫色砂页岩、砾岩组成,周围区域发育着酸碱适度的紫色钙质土壤,蕴涵大量微量元素,全国稀少;赤水河源头、两岸均为海拔超千米的山地;流经岩层和土壤的地表水、地下水汇入赤水河中。
茅台酒生产过程中以当地种植的糯性高粱作为原料。相比其他地区的高粱,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薄,单宁和支链淀粉含量高。
茅台酒的生产工艺独特。开放式自然发酵,严格按季节生产。整个过程顺应时令,是人类利用微生物的成功典范。端午踩曲,重阳投料,剩余为发酵取酒时间,周期为一年。其独特工艺有两次投料、固态发酵、高温制曲,高温堆积等特点。
高温制曲以小麦为原料,由此而部分形成产香、产酒功能菌和香气、香味的前驱物质。茅台酒曲不仅是糖化发酵剂,也是酿酒原料。有别于其他曲种的制作,开放式制曲最大限度地网络了环境中的微生物,以增加大曲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的总量。制曲温度可高达63℃,高于其他名白酒10-15℃,最终形成以耐高温细菌的微生物体系,几乎无酵母菌,糖化力低。
高温堆积发酵是核心工艺。糟醅(加工后的高粱)充分利用环境微生物进行“二次制曲”,堆积发酵温度高达53℃.工艺采用开放式凉堂堆积发酵与封闭式入窖窖内发酵相结合。但开放式凉堂堆积发酵是有氧环境,如果温度过高、高营养,会导致生酸幅度过大,对酿酒极为不利。堆积过程中,酵母菌数明显增多,而且参与发酵的微生物体系与大曲发酵的微生物体系差异较大,微生物在消长过程中相互利用,并利用特殊芳香物,产生氨基酸等营养物。
独特而长期酿酒生产工艺及其对当地微生物的自然驯化、筛选,无法复制的天然,使得茅台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和、回味悠长。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效应以及不可复制的酿酒区域性,使得上千酒厂在茅台镇集聚,茅台镇又有“中国第一酒镇”的美誉。
(1)说明茅台酒产地地形对当地气候特点的影响。
(2)分析茅台酒酿制过程中所需的微生物丰富而且独特的原因。
(3)推测茅台酒生产选在重阳节投料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17-05-24 12:0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南美洲轮廓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下列四幅降水柱状图中,能正确反映③和⑤降水状况的分别是
图和
图。
(2)分别描述①、②地气候类型及特点。
(3)④和⑤两地位于同一纬度,但自然景观不同,试分析其成因。
(4)若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变为低平的平原,会给南美洲的气候分布带来哪些影响?(列举两条)
同类题2
读下列四幅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小题2】表示温带海洋气候的气温和降水量特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3】【小题4】上图四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位于大陆东岸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5】【小题6】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秋季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主要是受
①低压的影响②高压的影响③气旋的影响④反气旋的影响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同类题3
北京雨燕每年三、四月来到北京,喜欢在老宅子里筑巢繁衍后代,七、八月飞离北京。科学家们通过光感应器定位,绘制出2014~2015年北京雨燕迁徙线路图(下图)。光感应器定位仪在良好气象条件下得到的数据相对准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光感应器定位得到的数据可能误差较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迁徙途中雨燕飞越了昆仑山、东非高原等地区
B.城市的发展严重威胁北京雨燕的繁衍环境
C.图中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跨越了两大板块
D.飞经南非高原时,草原上呈现出一片枯黄的景象
同类题4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影响图示20℃等温线西半段走向的因素主要有( )
①地形 ②太阳辐射 ③洋流 ④河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小题2】此时节( )
A.P地较Q地降水多
B.Q地较P地气温低
C.Q地高温少雨
D.P地炎热干燥
同类题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为澳大利亚部分区域概况图,图中艾尔湖为世界上著名的时令湖,艾尔湖的湖水主要来自河水及雨水。它的面积变化很大,降雨量较大时面积可达8 200平方千米,降水较少时便出现干涸。
(1)图中A、B两地纬度相近且都位于沿海,降水季节分配明显存在差异,试分析此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艾尔湖湖面季节变化较大的原因。
(3)说明大分水岭对甲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
相关知识点
自然地理
地球上的大气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