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或是当地人的著述,或是外地人写的与此地相关的作品。这些文献经受风雨洗礼、经过岁月沉淀,总是浸润着此乡此土的气韵,总能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有时还能让此地的人们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
近些年,各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启动了地方文献整理出版项目。有省一级的,像《新疆文库》《江苏文库》《湖湘文库》;有市县一级的,像《广州大典》《衢州文献继承》《义乌丛书》。新近问世的《遵义丛书》,就在这种时代潮流之下 ▲ 。210册的规模,集遵义历代著述之大成,寄托当地人的乡愁,也为世人了解遵义提供了 ▲ 的文献资源。
遵义的酒 ▲ ,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遵义会议”更是广为人知,但这远不是遵义的全部。从《遵义丛书》中看到的遵义,无疑更加立体和生动。原来,早在汉代,遵义的先贤就有著作传世。原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这三位清代知名学者,不仅都是遵义人,而且都来自那个名为“沙滩”的村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理出版遵义的历史典籍,可以说是留住了遵义的文脉,也使得中华文化宝库更为充实丰富。如果各地都尽心尽力编纂地方文献, ▲ ,那么集中华典籍文献之大成的“新《四库全书》”就具备了雏形。
地方文献,根植于乡土,记录着故乡事,满载着故乡情。地方文献的价值与影响不只局限于一时一地,它会融入我们民族的文化脉络之中,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让此地的人们不仅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而且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 |
B.总能让此地的人们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有时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 |
C.不仅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而且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 |
D.总能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有时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让此地的人们思索。 |
A.遵义和遵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
B.遵义和遵义文化是中国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
C.遵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遵义是中国的一部分 |
D.遵义是中国的一部分,遵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
A.水到渠成 不可多得 举世瞩目 点石成金 |
B.应运而生 不可或缺 举世闻名 集腋成裘 |
C.水到渠成 不可或缺 举世瞩目 集腋成裘 |
D.应运而生 不可多得 举世闻名 点石成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