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方文献,或是当地人的著述,或是外地人写的与此地相关的作品。这些文献经受风雨洗礼、经过岁月沉淀,总是浸润着此乡此土的气韵,总能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有时还能让此地的人们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

近些年,各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启动了地方文献整理出版项目。有省一级的,像《新疆文库》《江苏文库》《湖湘文库》;有市县一级的,像《广州大典》《衢州文献继承》《义乌丛书》。新近问世的《遵义丛书》,就在这种时代潮流之下 ▲   。210册的规模,集遵义历代著述之大成,寄托当地人的乡愁,也为世人了解遵义提供了 ▲   的文献资源。

遵义的酒 ▲   ,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遵义会议”更是广为人知,但这远不是遵义的全部。从《遵义丛书》中看到的遵义,无疑更加立体和生动。原来,早在汉代,遵义的先贤就有著作传世。原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这三位清代知名学者,不仅都是遵义人,而且都来自那个名为“沙滩”的村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理出版遵义的历史典籍,可以说是留住了遵义的文脉,也使得中华文化宝库更为充实丰富。如果各地都尽心尽力编纂地方文献, ▲   ,那么集中华典籍文献之大成的“新《四库全书》”就具备了雏形。

地方文献,根植于乡土,记录着故乡事,满载着故乡情。地方文献的价值与影响不只局限于一时一地,它会融入我们民族的文化脉络之中,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此地的人们不仅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而且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
B.总能让此地的人们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有时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
C.不仅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而且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
D.总能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有时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让此地的人们思索。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遵义和遵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B.遵义和遵义文化是中国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C.遵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遵义是中国的一部分
D.遵义是中国的一部分,遵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小题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水到渠成 不可多得 举世瞩目 点石成金
B.应运而生 不可或缺 举世闻名 集腋成裘
C.水到渠成 不可或缺 举世瞩目 集腋成裘
D.应运而生 不可多得 举世闻名 点石成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7-10 03:45: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画家出身于一个绘画世家,从小就 。他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去做,别人的建议或劝告,他一概 。一次,大病初愈,他拿起画笔,手却 地有些发抖,却还是要画。突然,他觉得 ,一下子晕了过去。大家七手八脚,忙把他抬到车上,快速驶向医院,才又抢回了一条性命。可以说,( )。

评论家说,作为举世闻名的大画家,他的中国画透出疏简、冷逸、空灵与清雅,尤其是超越传统程式化的构图模式,遵循“自然不可拘于形体,而是取之象外”的原则,以散表意、以像表情,使画面平添了一份大气与潇洒、奔放与活力。又说,他的中国画,有对自然物象的提纯与精炼,更有对来自自然的发现。还说,虽着墨枯淡但质感俊朗,构图看似散淡却意蕴深厚,元气淋漓,气韵生动,古朴洒脱。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的中国画,有对自然物象的提纯与精炼,更有来自自然的发现。
B.他的中国画,有对来自自然的发现,更有对自然物象的提纯与精炼。
C.他的中国画,来自自然的发现,更有对自然物象的提纯与精炼。
D.他的中国画,有对自然物象的提纯与精炼,更有对来自自然的发现。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在绘画方面是够拼的,简直就是拼命三郎
B.他在绘画方面简直就是拼命三郎,也真够拼的
C.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画家,是他拼搏的结果
D.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画家,绝对不是偶然的
【小题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耳闻目睹   置若罔闻   情不自禁    星移斗转
B.耳濡目染   置若罔闻   不由自主   天旋地转
C.耳闻目睹   置之度外   情不自禁   星移斗转
D.耳濡目染   置之度外   不由自主   天旋地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