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高中阶段,我们对于六门学科——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可以进行选择,有的同学想学理科,但认为物理难而放弃这一学科。不把这一学科认真学好,就谈不上学好真正的理科了。
B.“微博”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促进了中国公信社会的发展。
C.在学校领导强有力的管理下,我们班学风大有好转,尤其是下课后互相打闹的现象没有了。
D.选修课程侧重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运用,同时重视高尚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7-20 11:00: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词曲都带有浓厚中国韵味的“古风音乐”渐渐走红。当雅致的文字被谱成唯美的歌曲,诗词歌赋的意象,文人墨客的掌故,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耳边。人们发现:( )。从十几年前网络上的古风填词、游戏论坛的配乐翻唱,古风音乐在产生初期就有着网络的色彩。自发创作的歌曲层出不穷,专职、兼职的“古风圈大神”不断涌现。而“95后”,甚至“00后”的“新人”,也 地变为古风音乐的主要受众。

事实上,除了古风音乐,宽衣博带的古风服饰,裙袂飘飘的古风舞蹈,都获得了不少拥趸。或是对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归属与认同。

但“古风”作为一个 的集合,内涵也需要甄别。先秦诸子是古,魏晋风骨是古,宣德红釉成化斗彩是古,八大山人桐城古文也是古,到底哪一阶段应该蔚然成“风”?其实古风不同于古史。后者讲究准确,前者但求神似。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小人物的悲欢,还是大历史的宏阔,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建构与想象。所以,有的作品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夹杂了神怪小说、玄幻游戏,甚至   的爱情故事、堆砌辞藻的“大杂烩”时有出现。换句话说,“古风”走红, 的作品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尤须受众提高鉴别力。

【小题1】下列是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说是古风,却处处有新意,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B.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虽说是古风,却处处有新意
C.处处有新意的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D.古风音乐处处有新意,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水到渠成 包罗万象 矫揉造作 鱼龙混杂
B.水到渠成 一应俱全 无病呻吟 鱼龙混杂
C.顺理成章 包罗万象 无病呻吟 鱼目混珠
D.顺理成章 一应俱全 矫揉造作 鱼目混珠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B.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建构与想象。
C.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小人物的悲欢,还是大历史的宏阔,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D.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宏阔的大历史,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就世界本身而言,它是生生不息、变动不居的。( )。______,美术在本质上不是时间性的,而是依靠静态的形体进行创造。( ),美术往往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某个特定瞬间“定格”下来,______,仅仅是对人或事物在其流变过程中的某一顷刻的表达。如库尔贝的名画《奥南的葬礼》就仿佛是随意地截取了现实的一个片段。______,在另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中,人们可以注意到艺术家对所谓的“孕育最丰富的那一顷刻”的苦心经营。艺术家正是通过选择这样的“顷刻”,人们才得以从这一“顷刻”可以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作品就是由此调动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的。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切事物皆存在于空间之中,也存在于时间之中/作为空间性的艺术
B.一切事物皆存在于空间之中,也存在于时间之中/作为静态的艺术
C.一切事物皆存在于时间之中,也存在于空间之中/作为空间性的艺术
D.一切事物皆存在于时间之中,也存在于空间之中/作为静态的艺术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  而且   因此
B.然而  因而   但是
C.因而  因而   因此
D.因而  而且   但是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艺术家正是通过选择这样的“顷刻”,才得以从这一“顷刻”可以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
B.正是通过艺术家选择这样的“顷刻”,才使得人们从这一“顷刻”可以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
C.正是通过艺术家选择这样的“顷刻”,人们才得以从这一“顷刻”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
D.艺术家正是通过选择这样的“顷刻”,人们才得以从这一“顷刻”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