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一出,便在社会中激起“千层浪”,而莫言自己则直言:没想到受到了不虞之誉
②抽刀断水水更流,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的发展,纵或得逞一时,终将徒劳无功,甚至会激起逆反心理,这是有案可稽的。
③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婚丧嫁娶,对普通人家来说都不是小事,对皇家而言,就更是不同凡响了。
④这个教师平时工作很努力,而且他这次对学生体罚并未造成什么恶果,罪不容诛,所以我们应该给他个机会,而不能无原则地大加挞伐,这对于教师是不公平的。
⑤听了纪念“一二·九”运动的精彩演讲,白爷爷眼神里饱含了泪水。他告诉我们,如果他还生活在那个炮火连天的时代,他仍旧会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A.①③B.②④C.②⑤D.③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0-09 09:1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手机、外卖、朋友圈、抖音、支付宝……这些新生事物与你的生活 _,回顾这些年网络流行的一些风向,不难发现潮流年年变化,不可 ,而不变的是年轻人始终能够敏感地追上潮流、乐在其中。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年轻人正处于三观塑造期,他们追逐流行风潮,必将“润物细无声”般内化于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之中。相较于过往,如今的潮流风向标主要发源于网络,更新更快、花样更多,某些短视频在十几秒钟内以声情并茂的形式就可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虽然( ),却也 _ 。如若不加选择地终日追逐,部分年轻人空虚迷茫的状态只怕更甚。当下,价值多元、选择爆棚,如果每次都_ ,任凭人生的主题被一次次冲散,那很可能就真的失去了自我。青年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正是学本领、长才干、拓视野的黄金年龄,正是大展拳脚、实现抱负的关键时期。青年的生活,除了眼前的搞怪视频、偶尔的轻松娱乐,还应该有科学、文化、艺术等饱满且值得追寻的日常。与其在屏幕中“坐井观天”、被流行文化消费,倒不如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有媒体研究者曾说:“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警惕“娱乐至死”、拒绝浮躁,静下来寻找值得交付的热爱,无论是一首好诗、一篇好文、一曲好歌,恐怕都比十来秒的视觉冲击有意义得多。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众能够通过短视频,以新奇、有趣的形式接触到专业知识
B.以新奇、有趣的形式传递专业知识是短视频的优势
C.这种短视频以新奇、有趣的形式传递给大众专业知识
D.专业知识是通过短视频,以新奇、有趣的形式接触到大众的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息息相关  相提并论  鱼龙混杂 随遇而安
B.休戚相关  相提并论  泥沙俱下 随遇而安
C.息息相关  同日而语  泥沙俱下 随波逐流
D.休戚相关  同日而语  鱼龙混杂 随波逐流
【小题3】文中划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处于三观塑造期的年轻人,他们所追逐的流行风潮,必将“润物细无声”般内化于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之中。
B.年轻人正处于三观塑造期,他们所追逐的流行风潮,必将“润物细无声”般内化于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之中。
C.正处于三观塑造期的年轻人,他们追逐流行风潮,必将“润物细无声”般内化成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
D.年轻人正处于三观塑造期,他们追逐流行风潮,必将“润物细无声”般内化成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口耳授受本来是人与人交际的通常渠道之一,教师教学生也是人与人交际,“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于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讲”,我有个朦胧想法,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  ),岂不是就用不着“讲”和“教”了?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教师不该朝这样高的境界努力吗?再说怎么“讲”。我也曾朦胧地想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沿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焕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倾筐倒箧容易,   艰难,确是事实,可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似乎不应该怕难而去走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繁复的事事物物被他们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
B.繁复的事事物物,他们能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
C.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
D.他们能自己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探索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
【小题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熟能生巧 触类旁通 画龙点睛 康庄大道
B.熟能生巧 举一反三 画龙点睛 终南捷径
C.炉火纯青 举一反三 一语中的 康庄大道
D.炉火纯青 触类旁通 一语中的 终南捷径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B.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这个“反一”标的精要地“讲”,务必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C.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能“反三”为中心精要地“讲”,务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D.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应龙做口红了!”近日,这家痔疮青龙头企业的动向一度引发热议。事实上,不止是马应龙,近几年来,跨界已经成为传统国货品牌“出圈”的必做动作;云南白药的面膜、六神Rio鸡尾酒、大白兔与美加净共推的润唇膏……就连一向低调的老干妈,也推出过“卫衣定制套餐”,迅速在市场上占据_______,甚至还登陆纽约时装周。马应龙刮起一阵“跨界风”,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体现出传统品牌在国民记忆中_______的地位。

为何最近几年来各类跨界现象层出不穷?这与企业自身的积极应对密切相关。很多企业即使早已在市场站稳脚跟,拥有_______的产品,但仍面临着升级困难的问题。跨界,成了很多传统企业国货转型尝试的选择。传统的企业和品牌,推出热门的当下衍生商品,传统的符号被年轻人记住,成为快消品市场上的一种新风向。(   ),传统品牌们调整策略,迎合时代,试图博得年轻消费者的欢心。然而,国货想要做到“老树发新芽”,不能只靠营销,品质、品牌、服务体系这三个核心才是必须要坚持的关键,否则,这一切都可能只是________。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席之地  举重若轻  炙手可热  昙花一现
B.一隅之地  举足轻重  炙手可热  过往云烟
C.一席之地  举足轻重  家喻户晓  昙花一现
D.一隅之地  举重若轻  家喻户晓  过往云烟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的企业和品牌,推出当下热门的衍生商品,传统的符号被年轻人记住
B.传统的企业或品牌,推出当下热门的衍生商品,让年轻人记往传统的符号
C.传统的企业和品牌,推出热门的当下衍生商品,让年轻人记往传统的符号
D.传统的企业或品牌,推出热门的当下衍生商品,传统的符号被年轻人记住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A.随着消费主流成为新生代群体
B.随着新生代群体成为消费主流
C.新生代群体在成为消费主流后
D.消费主流在成为新生代群体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全球产业转移史。在全球范围来看,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全球资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进行产业转移,而反过来看,(   )。随着中国经济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开始发生变化,全球迎来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和前三次_____________,这一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原先中国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部分低端制造产业开始向外转移。同时,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开始迎来内生性成长。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很多高端制造业已经悄然兴起,即使和发达国家相比,很多公司都已经______________甚至还要更加领先。从长远来看,如果中国的低端产业向外转移,而高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中国将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最近,美国集中火力围剿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公司,短期______________会给中国制造业带来较大压力,但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来自外部的极限施压,可能反而会______________中国制造业提前完成转型升级,让中国更从容应对第四轮产业转移潮。最终结局如何,就看中国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化危为机.

【小题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正是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才推动了世界经济整体前行
B.世界经济之所以整体前行,是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的推动
C.世界经济整体前行,也正是由于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的推动
D.也正是由于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世界经济才能被整体推动前行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大相径庭   毫不逊色   难免   强迫
B.截然不同   平分秋色   不免   逼迫
C.截然不同   毫不逊色   难免   逼迫
D.大相径庭   平分秋色   不免   强迫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原先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
B.原先中国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趋势
C.中国原先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趋势
D.原先中国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下降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