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是余光中先生演讲的一段内容,请阅读这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这件事情”的内容。(字数在15字以内)
所谓艺术经验,它包括写出来的作品,包括文学,也包括绘画或者音乐,这些经验可以互相转化。也就是说,文学、艺术、音乐,甚至雕塑,甚至建筑,这些美的艺术,都可以互通。比如,诗人写了一首诗,那么画家把它画成一幅画,或者小说家有一本作品,被拍摄成电影等。这些艺术的转化是一个很广阔的天地。我所要讲的就是这一件事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语言表达 更新时间:2019-07-02 03:08: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由《咬文嚼字》编辑部举办的“咬文嚼字”活动,“咬”出了许多作家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错误。比如阿来的《尘埃落定》中把“幅”误成了“副”,麦家的《暗算》把“口风紧”误成了“风声紧”等,就是词语的误解误用;而郑渊洁所写的“孙大爷终于被北京警方恍然大悟”,则是低级的语法类差错;马未都把“麻子”与“雀斑”等同了起来,是常识性错误;至于钱文忠把管仲的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说成是孔子说的,余秋雨把“致仕”阐释为“走上仕途,当上官员”,则是知识类错误。
不少作家把被“咬”视为一种幸运。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得知被“咬”,爽快地表了态:“好!完全同意!挑一挑毛病有好处,我们共同对读者负责。”韩寒说:“我在今后的写作中会慎重一点。希望能对青少年读者起到比较好的示范作用。”《历史的天空》的作者徐贵祥表示:“这是清除文字污染,纯洁语言文字,功德无量。”《英雄时代》的作者柳建伟说:“这项活动对规范语言,传承历史文化,展示中文魅力,甚至对实现中国梦都有重大意义。文学创作难免会出现差错,语林啄木鸟有存在的必要。作家应该对祖国语言文字充满敬畏之心,应当尊重母语,否则民族文化会出大毛病,甚至有‘灭国之虞’。” 但也并非所有作家欢迎被“咬”。一个年轻的很受出版社欢迎的人气作家,对常见的易混字词,如“戴”与“带”、“反映”与“反应”等,基本不能准确辨析;知识错误更是比比皆是,如把“蚍蜉”当做“蜉蝣”,写出了“像是在看一只‘蜉蝣撼树’的蜉蝣”之类的语句。他市场意识强烈,但写作态度不端正,不肯正视自己语言文字基本功薄弱的缺陷,把错误归为“个性的文学语言”,或称自己错误地引用了资料。
出版物中语言文字错误渐多,与其准入门槛降低有关,也与出版过程中编辑校对环节的粗疏有关;当然,更多的是与作家自身有关。有着文化追求的有责任感的作家,应该严谨认真,为语文文字的规范运用,树立榜样。
(选自新浪网2013年5月)
【小题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出作家语言文字运用有哪些常见错误。(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咬”出作家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错误有什么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遏制出版物中语言文字错误渐多的现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