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气候变化引起冰川上积累量和消融量的变更,导致冰川物质平衡盈亏,冰面高度和运动速度等变化,最终导致冰川面积增减和末端位置进退。冰川平衡线高度是冰川上年物质积累与年物质损耗相等位置处的海拔。如图为天山乌鲁木齐河渥1号冰川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1964~1965年到1980~1981年,冰川平衡线
A.高度下降
B.延伸方向与等高线延伸方向一致
C.高度上升
D.变化方向与等高线数量增加方向相反
【小题2】若某季节冰川平衡线降低,则
A.当地可能为春季
B.冰川消融较多,末端后退或冰崖变缓
C.当地可能为冬季
D.冰川积累区面积缩小,物质积累为负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6-11-01 11:50: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雾在一天中会经历生成、持续和消散三个阶段。下图示意九华山平原地区与山区雾的生成时间和持续状态。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据图可知( )
A.平原地区雾大都在5—9时生成
B.平原地区雾持续状态的峰值出现在6时前
C.山区雾生成时间的峰值比平原地区约早1小时
D.山区雾的持续时间比平原地区时间要短
【小题2】山区雾在20时前后还有一峰值,主要原因是( )
①山地热容量小 ②山区水汽不易散去 ③森林覆盖率高 ④山区风力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同类题2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则
A.甲处气温比乙处低
B.甲处气压比乙处高
C.丙处气压比甲处低
D.丙处气压比丁处低
【小题2】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图,则
A.甲是副热带高气压
B.乙处多锋面雨
C.甲处为极锋
D.乙处有热力原因形成的高气压带
【小题3】若此图代表海陆间水循环,则
A.甲处是陆地,乙处是海洋
B.乙处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C.③代表径流输送
D.④代表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
【小题4】若此图为北印度洋的大洋环流图,则
A.加尔各答吹东北风
B.地中海沿岸进入少雨季节
C.我国主要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
D.亚欧大陆等温线向南突出
同类题3
图为某区域图,AB为晨昏线,甲地常年受西风带影响,此时甲地刚好看到日落,流经甲地的河流注入某大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河流位于
(南或北)半球,河流流向是
。
(2)甲地气候类型是
。其气候特征是
。
(3)根据图2信息判断:此时图中近地面等压面应为
(等压面1或等压面2),并在图中标出此时的大气环流方向(在给出的矩形框上画上箭头)。
同类题4
下图示意某年4月18日08时至19日14时徐州市城区、郊区地面气温及城市热岛强度逐时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期间,徐州市
A.白天城市热岛效应强于夜间
B.夜间城市热岛效应强于白天
C.白天向夜间过渡,城市热岛强度减弱
D.夜间向白天过渡,城市热岛强度加强
【小题2】导致徐州城区19日上午比18日上午气温偏高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昼夜长短
B.正午太阳高度
C.天气状况
D.人工取暖释放的废热差异
同类题5
下图所示,图中的曲线为某一时刻等温线的空间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示时刻多出现在()
A.初秋午后
B.初秋清晨
C.初春午后
D.初春清晨
【小题2】图中的电风扇在一定条件下(如图示时刻),便会自动转动起来,达到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目的。其作用及其原理分别是()
A.防鸟;风扇转动时,使空气流动,可干扰鸟群在茶园啄食而破坏茶叶。
B.防冻;风扇将高处相对较暖的空气吹向茶丛,达到增温防霜冻的目的。
C.增湿;风扇转动时,使空气不稳定,从而增加了降水的几率,达到增湿的目的。
D.除虫;风扇转动时,驱赶昆虫啃噬茶叶,防止害虫繁殖。
相关知识点
自然地理
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