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简表
| 察举制
| 科举制
|
取士方式
| 由地方州郡长承担推荐之责,按科目要求向王朝贡上合乎相应标准的士人。
| 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应试。
|
取士标准
| 取人标准包括德行、经术、史能、功次、文法等
| 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决于程文之等第。
|
入仕程序
| 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选、升迁,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
| 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后,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任官资格,此后须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
|
教育背景
| 大量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流被举荐,并不要求一定是学校生员。
| 士子必须为学校的生员,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材料二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三 科举制大事年表

材料四 至1895—1905年间,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
——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影响。